作为市场的一份子,可以亏钱,但不能失去眼中的光。之前提到过,主动权益基金的持有人和ETF的持有人几乎是两个物种。那就是主动权益基金沾了更多的因果,亏钱之后,你可以大骂基金经理渣男。从这个角度来说,基金经理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就是帮持有人提供部分情绪价值。
对于ETF的持有人来说,投资的世界冷酷而又黑白分明,很难为自己的判断失误找到借口。在过去三年痛苦的下跌过程中,ETF基金往往有“反向操作”的情况出现,即指数越跌越买。
越跌越买其实是舶来品,老外称之为“Buy the dip”。这个操作的一面是越跌越买,另外一面是越涨越卖,这个策略的主要逻辑在于摊薄成本。一般情况下,如果市场有一个锚存在,股价的下跌在事实上提供了一个低价买入的机会。
但是,如路人甲某位朋友所言,市场上可能95%以上的人并不适合交易。无论在成熟市场,还是像大A这样的新兴市场,通过交易赚到钱的都是少数派。因此,有时候看到的交易机会,可能蕴含的风险大于我们的预期。在这种背景下,分批买入有其意义,虽然未必能抄底逃顶,至少能避免在出现机会时,已经没有弹药的尴尬局面。
路人甲发现,最近几年最为经典的越跌越买案例,是对于港股科技股的交易。过去三年,市场一直在交易港股中概的估值反转,但这个预期一直未变成现实。虽然投资者目前的亏损未必是终局,但也向我们展示了交易的残酷,有时候市场的走势就是非常极限。
有趣的是,港股科技股的最大多头,居然是外国友人。在很多人对互联网大厂丧失信心的当下,这家外资却开启买买买模式,这是怎样一种精神?
作为一只港股科技ETF基金,恒生互联网ETF的持仓是一水的互联网龙头:腾讯控股、快手、美团、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网易、哔哩哔哩、金山软件、商汤等。
在互联网大厂的镀金时代,大A一直有一个遗憾,即互联网龙头公司大多都在海外上市,有些基金经理也在不同场合表达过这种遗憾。因此,奇虎360的回A当日,市场曾经给过上百倍的市盈率,市值一度达到其在美股退市时的7倍。在这个逻辑下,一揽子比360看起来更为性感的互联网大厂股票,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事实上,路人甲也相信过这种逻辑,不用做很深入的研究,就可以知道这些企业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有多大。大概很多“越跌越买”的投资者,同样相信这些企业拥有高确定性的未来。
然而,现实要比投资者预期的更为残酷。如上图所示,恒生互联网的走势比沪深300更为惨烈。在过去的三年里,基本没有过像样的反弹。
不过,对于ETF的持有人来说,标的指数都是自己选的,在同一指数中,最为关注的因素是流动性。我们可以看到恒生互联网ETF的规模每个季度都在不断走高。而2023年四季度的数据极为特别:增加了135.9亿份,仅仅赎回0.06亿份。
翻开持有人结构,个人持有比例大概在6成-8成区间。在最近一个报告期,持有人户数创了新高。这意味着有一批人在坚决看多,但是在空方的火力覆盖下伤痕累累。小时候经常被父亲安利身为军人的重伤不下火线,生在和平年代确实很难理解。这超过30万人的咬牙坚持,居然让路人甲看到了这种血性,但愿这种坚持会有一个相对美好的结局。
在这一众持有人中,最让人难以忽视的是巴克莱,也就上文提及的最大多头。从2021年中报的6.52亿份,一路买买买,买到了2023年中报的112.74亿份,持有的份额做到了遥遥领先。不仅如此,2022年年末以来,巴克莱也是中概互联的第二大持有人,在2023年中报仍持有13.62亿份。
中概互联的规模爆发,同样发生在2021年。我们注意到后来基金份额进入了一个平台期,没错,那就是被买到没有QDII额度。
或许有人会说,巴克莱这种越跌越买,难道不是越买越亏么?按照目前的净值,大幅浮亏是必然的。不过,巴克莱2023年上半年大量买入恒生互联网ETF,持有份额从42.03亿份飙升到112.74亿份,这么摊下来成本倒也没有高到离谱。唯一的问题是,资金久期有多长。在熬这件事儿上,机构投资者天然干不过没有杠杆的个人投资者。主要是因为机构大多有三年或者五年的业绩考核期。作为交易员最怕的就是市场反弹了,而在此之前仓位已经没了。
在不同的时点看公募行业,往往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在权益牛市里,主动权益是皇冠上的明珠,但熊市里往往会被反噬;在权益熊市里,不沾因果的被动基金成为了香饽饽,固收大厂往往也会被艳羡。
前几天看了一份白皮书:2023年年末境内ETF总规模已经暗搓搓的突破2万亿元大关,其中非货ETF就有1.84万亿,一年内增长了接近5000亿元。或许,现在就是ETF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