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张延闽,是因为一份让人上头的“小作文”。
“我每天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明天是这只产品任期的最后一天应该怎么做?首先,我不会拿着持有人的信任去赌博”,这段文字出自南方中国梦2020年基金年报,彼时正值上一轮“基金牛市”的尾巴,张延闽很直白的表示“忐忑不安”。
当然,作为一个基金经理,张延闽之所以被路人甲认为“能处”,并不在于文采爆棚,而是他严谨的职业态度。他过去三年中所撰写的一系列定期报告中,有对投资策略的详细阐述,也有对于上一周期成败得失的总结,亦有对基金经理职业的思考,总体做到了“不隐恶不虚美”,并且从不敷衍。
路人甲一向推崇“所买即所得”,像这类愿意向持有人袒露心声的基金经理,往往会勾起深入了解的兴趣。
在见识过太多反身性实验的惨烈之后,张延闽认为基金经理的价值并不在于短期的“锐度”。在他看来,统计学上前5%和后5%属于正态分布的两端,往往只有做出非常大的风格偏离才能落在这两个区间。因此,即便是在英雄辈出的牛市中,张延闽的管理目标也是希望把收益率做得更为“扎实”。
入坑投资研究13年的张延闽,喜欢自比园丁。在他看来,在公募基金做组合管理,和园丁经营花园并无二致。对于园丁来说,应该追求的并不应该是一时的繁花似锦,而是四季皆有花开。
股市有牛熊,正如天地有四季。盛花期之后的凋零常有,四季花开则并不容易。对游客而言,花园盛花期的惊艳与凋零期的蛰伏无非是观感有落差。而对于基金持有人而言,基金净值的大起大落则关乎投资的成败。
要做到四季花开,需要挑选不同花期的种子,做好布局。当然,一个四季皆春的花园跟自然环境有关,也与种子本身的品质有关。这一切都和股票市场极为类似,当建立好一个组合后,股票当期的表现也有一定随机性,既和上市公司自身经营周期有关,也和股市的风格偏好以及市场风险偏好有关。
“一个理想的组合,是有1/3的股票能在当期强势跑赢;1/3的股票能跟上市场的贝塔;1/3的股票表现不好,但也不要跑输太多。”张延闽认为,园丁的职责不仅仅是设计和布局,也要重视对过程的控制。不仅需要在选种的时候看重种子的成活率,也要时时刻刻去跟踪和观察。
希望所选的种子都能开花,这并不符合自然规律。在选种的时候,需要承认可能有一部分花种没有达到预期。但更为重要的是,有些种子一旦开花结果,会让花园非常好看。回到股票投资,有些冷门股,从赔率的角度来说,反而非常有投资价值。冷门股有两类:一类是本身有硬伤,也就所谓的价值陷阱;另外一类是因为行业周期,到了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就可能开花结果。
要找到优质的种子,不能局限于原有的认知,需要不断去“翻石头”和“数星星”,不断去拓展自己的行业覆盖。张延闽曾表示,“翻石头这是必须得做的事情,我一直觉得作为基金经理来讲,如果没有一定的工作量,是很难引起质的变化的,这是一个基础。”
张延闽曾经看到一个统计,里面提及股票市场的特征是不到5%的交易天数贡献了市场95%的涨跌。因此,基金经理的日常是面对沮丧和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95%的时间内可以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在95%的时间内,基金经理可以做大量案头工作、调研访谈以及客户沟通,尽量提高自身的胜率和赔率。当真正的挑战来临时,基金经理已经有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
从结果来看,他的“翻石头”在近三年有较高胜率。譬如,统计张延闽管理南方中国梦以来连续出现报告期的个股共27只,仅有3只为负收益,24只个股全部飘红。
打造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组合,是张延闽的梦想。对于一个理工男而言,梦想的城堡自然不能建立在流沙之上。在他看来,梦想的地基就是尊重常识。
“组合的长期表现依赖于正确的投资信仰,我们相信尊重常识的基本面研究在中国市场能够持续产生超额收益。”张延闽认为,所谓尊重常识,是指寻找那些拥有正常的商业逻辑,合理的估值水平,同时能回馈社会的企业。
罗斯福说过,“一个人仅有投身于伟大的时代洪流中,他的生命才会闪烁出光彩”。张延闽认为,工程师做了一个发明,解决了人们的实际问题,会特别有成就感,做投资也是同理。如果基金经理的假设和猜想被市场验证了,给基民也带来了回报,同样也会非常开心。
张延闽的投资目标颇为简单:一年稳定的相对回报,三年显著的绝对收益。加盟南方基金后,资本市场刚好经历了从热闹到低迷,内外部宏观环境错综复杂,A股一度出现流动性的拐点,整体上缺乏赚钱效应。尽管市场一度大幅波动,他还是完成了自己立下的flag。
张延闽重视独立思考,他曾经在定期报告中多次引述《乌合之众》。诚如《乌合之众》中所描述,人都希望在群体中获得某种安全感和力量,可是一旦混入群体,独立思考风险的能力很快消失。
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从众往往意味着平庸。“这种妥协的结果是跟随大众的资产大概率表现一般,而没有那么功利主义的配置却往往被某个无法预测的因素点燃。”尽管市场先生的桀骜蛮横超乎想象,但多年坚持之后获得的回报,让张延闽获得了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