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去哪儿了?

文摘   财经   2024-08-29 16:01   上海  

最近几天,全国的基金线记者都在寻找张亮,这是第二次

早在2022年7月中旬,公募行业首现基金经理神秘消失事件:正在发行中的华安品质甄选,被各大渠道紧急停止销售。 当时华安基金给出的解释是:拟任基金经理张亮因个人原因无法继续担任华安品质甄选基金经理。

不给即将离职的基金经理发新基金是行业惯例。这其实很好理解,很多投资者买基金是奔着基金经理来的,结果你发完新基金就离职,基民固然心理不舒服,渠道同样会不爽。而这种新基金发到一半基金经理跑路的情况,在公募行业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于是,彼时基金线的记者都在寻找张亮。主要原因是,华安基金处理这个事件“偷感”很重,基本上是一问三不知。这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猜测,在离职之前,张亮的合计在管规模是75.18亿元。从这些基金持有人的角度来说,总要知道基金经理能否正常履职吧?同时,新基金已经开始发行,下单的投资者被提示撤单,多少也得好奇发生了什么吧?最后,被“烽火戏诸侯”的银行客户经理,同样会在心里犯嘀咕。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很套路了。张亮在2022年8月5日卸任所有产品的基金经理,并从华安基金离职,这个事件也慢慢从公众视野中淡去。

二次寻找张亮,是因为上海证监局的一张罚单。罚单中提到的张某,恰好跟张亮的职业生涯完全吻合。尽管如此,一些上门求证的媒体记者,还是未获取任何有效信息。

这就奇怪了,一个涉及“老鼠仓”敏感事件的公募基金经理(或曾经),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玩起了蒸发密令,华安基金是不是拿错了剧本?


/猜疑的回旋镖

在金融各子行业中,路人甲向来最看好公募。这并不是一种无缘无故的偏爱,无他,公募基金有着最严格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

曾经有位资本市场宿老告诉路人甲:“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所有的弊病都是因为不透明造成的。”复盘公募前一波“基金牛市”,固然有市场的时机加持,但归根结底,还是相对透明的机制帮助公募规避了系统性风险

在此之前,最古早的券商理财,曾经被认为“刚兑”金身不破的信托,被认为机制灵活的P3P,都遭遇过系统性风险。我们看到过华夏证券、南方证券的倒闭,P3P的消失,以及信托公司的集体萎靡。

而在当下,公募基金行业也面临一种危险的趋势。如果去到各大社交媒体,会看到形形色色对于行业的吐槽。当然,其中有很多都是亏了钱的投资者,不吐不快的一些块垒。值得警惕的是,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抛开事实不谈”。

在大刘构筑的三体宇宙中,黑暗森林是一个让人胆寒的设定,文明对待其它文明的直接方式就是毁灭。而“猜疑链”的根源是无法交流。回到公募基金行业,投资者甚至路人开始对这个行业喊打喊杀的根源当然是因为缺乏赚钱效应,而缺乏真正有效的沟通则不断激化这种矛盾。

回到张亮的“老鼠仓”事件,即便是专业的财经记者,也需要将各种拼图收集起来,才能对事件管窥一二。事实上,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非但没有压制住舆情,反而引发了诸多联想。记得在“寻找张亮”第一季中,其中有个广为流传的版本是“麻辣烫基金经理PC被抓”。

按照目前的设定,“寻找张亮”还会出现第三季。目前只是监管的行政处罚,而在2009年刑法修订案之后,“老鼠仓”事件最后都会被移交司法。目前的遮遮掩掩,看起来反而像是大戏开幕前的暖场,何苦来哉。

/谁是张亮?/

在“寻找张亮”第一季之前,张亮的存在感并不强。在上一轮“基金牛市”中,百亿基金经理批量出现。在那个热闹的时代,张亮算是行业的小咖。

从履历来看,张亮的职业发展也是中规中矩。张亮是上海交大管理学本硕,2010年入职广发证券,开始从事卖方研究。2012-2014年其所在的研究小组,连续三年稳居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交运仓储前三,并在2014年拿到第一。

5年的卖方研究之后,张亮2015年6月加入华安基金,先是看交运、纺织服装,随后担任消费组组长以及现金制造组组长。三年的买方研究经历之后,于2018年10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算是“研而优则投”。

担任基金经理后,张亮被归在价值组。但从所管基金的定期报告所披露的重仓股来看,其组合偏成长风格。牧原股份和中国中免是张亮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两只股票,分别在在2019年、2020年为华安国企改革贡献了显著的收益。

从绝对收益的角度来说,张亮管理的几只基金均在任期内录得正收益。从相对排名的角度来看,任期回报报名均在同类前四分之一分位,算得上是绩优基金经理。

或许会某些持有人为张亮可惜,毕竟目前主动权益基金的赚钱效应极差,可以说是哀鸿遍野。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毕竟,张亮戛然而止的职业生涯,为他强制做了一次“择时”,从而规避了接下来的两年熊市。

张亮的业绩曲线,被强行留在了“春天里”


/最头铁的“老鼠仓”/

从个人观感来说,最早的基金“老鼠仓”,引发的恶感远不如当下。从“老鼠仓”第一人唐建到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毕竟更为混沌。从立法的角度来说,“老鼠仓”在刑法修订案之后才入刑;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说,之前也缺少“杀鸡儆猴”的实例。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到山上看到一朵野花,你把它移栽到花盆里。如果这个动作发生在2021年9月之前,或许还能用无知来解释。倘若在2021年9月以后,还因为移栽野生兰花被抓,那只能用马克思那句“当利润达到XXX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来解释了。

回到“张某”的老鼠仓,这里面有一个极为诡异的细节。有司锁定的相关账户,“老鼠仓”贯穿了其整个基金经理生涯。回到第一次寻找张亮事件,7月中旬张亮已经“蒸发”,然而“老鼠仓”账户并未停止交易,这种头铁程度确实罕见。

有司认定,“张某”的趋同买入金额为6.66亿元,相关盈利金额为1566.26万元。有朋友说了个地狱笑话:如果“张某”一直未落网,可能目前已经是亏损。

当然,对于“老鼠仓”案件来说,“没一罚一”的设定让那些小小机灵鬼们头痛不已。早年“老鼠仓”都公开庭审,路人甲也去旁听过李旭利、苏竞等多位基金经理的庭审,其中最让人记忆很深刻一个场景出现在苏竞的庭审上。苏竞案被称为“最赚钱老鼠仓”,在熊市背景下从200多万的本金赚到3652万元。彼时在法庭上,苏竞向法官求情曰“赔不起罚金”。

能赚钱,反噬越重,这就是“老鼠仓”的回旋镖。不过,路人甲还是想要在此科普一个常识:“老鼠仓”不是损害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但确实不是基金亏钱的主因。

基金亏钱的主因只有一个:市场没有贝塔。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老鼠仓”的判罚是从基金经理行为的角度来进行判定。因此,尝试从“不影响基金运作”角度来抗辩从未成功过。譬如李旭利的那句“自己不是无辜的,但没有主观恶意。”虽然也不乏同情者,并不会被司法机构采信。

但如果纯粹从基金运作的角度来看,某些“老鼠仓”伤害不大,侮辱性更强。譬如钟小婧“老鼠仓”,亏损了8.45万元。这个案件之所以现在还经常被提及,主要是因为这位基金经理的“老鼠仓”是偷偷抄同事的作业。

对于基金持有人伤害最大的“老鼠仓”形式,是“先买先卖”,让基金持有人变相为自己的“小金库”抬轿。而钟小婧这类追随式“老鼠仓”,实际的形式是“后买后卖”,本质上是为基金抬轿。不过,因这些信息毕竟领先于基金定期报告,仍是不公平交易。

这类“抄作业”的“老鼠仓”并不少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登公司的涂健,痴迷于“看底牌”,他抄的作业包括王亚伟、孙建冬、陈锋等人打理的私募账户。当然,王亚伟的私募时代,并没有显赫的战绩,这无疑也让涂健的作弊大打折扣。

/祸及家人/

对于“老鼠仓”事件,祸及家人是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点。

有司的罚单显示,具体操作证券账户进行相关下单交易的,正是其配偶刘某。帮“老鼠仓”打配合这件事儿,弄不好就一家人齐齐整整

上述“抄作业”的涂健,帮他操作账户的是弟弟涂欣。一审判定,涂健和涂欣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分别判处前者有期徒刑三年、罚金200万和后者有期徒刑两年、罚金150万,没收违法所得。这个案件有个耐人寻味的后续,涂欣以兄弟关系不佳为由进行了上诉,认为量刑过重,却被二审法院驳回。

罗泽萍曾是四川省的高考状元,和她配合的是其弟罗某君。一审判定,罗泽萍判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403万元;以相同罪名判处其弟5年,并处罚金557万元。不过,后来二审抗诉,改判成为姐弟均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

罗泽萍案多少能看到一些对亲情的珍惜,要知道2014年7月罗泽萍被调查时,已出逃海外,并对国内资产做了妥善安排。2014年8月14日,罗泽萍回国到北京市公安局投案。有知情人士称,后面的改判缓刑,与其归国投案自首有关。此外,二审期间,两人的亲属代为退赔556万余元,代为缴纳罗泽萍的罚金403万元、其弟的罚金557万元。

东方证券首席投资官兼证券投资业务总部总经理齐蕾,帮其下单的是丈夫乔卫平。齐蕾“老鼠仓”涉及“永新股份”、“三爱富”、“金地集团”等股票197只,成交金额累计达6.35亿余元,非法获利累计1657万余元。

这例“老鼠仓”被认定为共同犯罪,其中齐蕾系主犯,乔卫平系从犯。最后,齐蕾被判有期徒刑五年,罚金1160.49万元;乔卫平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罚金497.35万元。

近来时常见到类似的网评:公募基金不能赚钱就是因为“老鼠仓”,这些人个个坏得很。这个问题几乎很难理智讨论,一般来说,每个行业都有一些“害群之马”,而在这个牌照管制的行业中,最大的群体还是“打工人”。当然,如果你在米仓中发现老鼠屎,是应该主动把它挑出来,还是假装继续假装岁月静好,这就见仁见智了。

最后再强调一个事情。亏惨了的基金持有人,看到“老鼠仓”,只想冲上去乱棍打死,这种心态能够理解,毕竟路人甲自己也是基金投资者。然而,将“老鼠仓”和亏损划等号,或许是一种错误归因。类似悟空大闹天宫,确实打砸坏了一些东西。然而对于各路神仙而言,未尝不是一个平账的机会。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谁偷走了大A投资者的奶酪呢?

过客财经
关注金融圈,关注互联网,对一切新鲜事满怀热情与好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