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基金代销之王的养成

文摘   财经   2024-03-27 15:00   上海  

商业银行没有一个能打的?或许这里刚好有一个

这些年银行给人“大而不强”的印象,仅仅十二年的时间,商业银行就失去了在基金代销领域的统治地位。在中基协披露的2023年末的保有量排名中,无论从股混基金维度,还是非货基金维度,第三方销售都在三甲中占据了两席。

或许有人会说,商业银行并不是以卖基金为生,卖不动就躺平得了。话不能这么说,商业银行也好,互联网平台也罢,很大程度上还是赚流量的钱。只要把雪球滚起来,饼子自然越摊越大,业务也越来越多元化。譬如,2013年以余额宝(货币基金)破局之后,蚂蚁集团便在金融领域一路高歌猛进,引发较大争议的微贷业务(花呗借呗)就不提了,光是保险科技收入,2019年已经高达89.47亿元。

客观来说,目前商业银行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利差收窄,二是中间业务所遭遇的强敌。可谓前门有狼,后门进虎。

当然,商业银行中也有比较能打的,那就是招行。在基金业务上,招行曾经是一个追赶者:国有大行1998年拿到托管资格,招行2002年才拿到托管资格。在基金代销牌照上,招行与农行、中行同批(2001年11月),比起工行(8月)、建行(7月)、交行(7月)稍微晚了几个月。

工行、招行是目前公募基金保有量最大的两家商业银行。他们的基金代销“天王山之战”将在下一篇稿件中展开,本文的重点还是放在招行代销业务的养成

招行2006年开始在年报中披露代理基金收入,经路人甲梳理,形成了以下表格。

图所示,招行2006年代理基金收入仅为2.1亿元,以442%的增幅来推算,可以得知2005年的代理收入为0.39亿元。与2023年的51.79亿元相比,已经是上百倍的增幅。如果和2021年的峰值123.15亿元,那可是超过三百倍的增幅。这种程度的增长,称为爆炸式增长不过分吧。

当然,招行的代理基金收入并不是一路高歌猛进,而是脉冲式的增长。从收入来看,招行没有浪费任何一波牛市或者反弹。2006-2007年是最猛的,因为是空前绝后的大牛市,当然与其基数小也有关系;在2013-2015年这一波之后,招行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已经跻身头部玩家;而到了2020和2021年这一波“基金牛市”,招行坐稳了权益基金代销之王的宝座。

回顾招行代销的崛起,有一个重要的年份是2018年。这一年,招行与兴全基金合作的兴全合宜,单日销售金额超过300亿,创下权益类基金历史首募第三大纪录。稍后,招行主力代销的招商战配基金首发规模近250亿元,位居同期募集的6只战配基金之首。此次“秀肌肉”非常成功,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招行=“爆款”。

不过,这类爆款基金也带来了一些遗留问题。当年卖得虽然爽爆,后续的赚钱效应大多不佳。据路人甲脑补,这多少会影响招行的品牌,海量投诉大概是少不了。说句题外话,现在基金代销是以保有量论英雄,等到了以帮客户赚钱多寡论英雄的时代,那才是妥妥的盖世英雄。

2023年7月,招商银行宣布公募基金保有规模逆势突破1万亿元。这个数据是很猛,但如果看到蚂蚁基金“遥遥领先”的非货保有量,只能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与其他商业银行同行相比,招行相对接地气。与部分商业银行仍沉浸在“优势在我”的迷梦中不同,招行主动拥抱移动互联时代的“坚船利炮”。从个人的体验来看,在所有商业银行的App中,招行App最像是正经人设计的。

主要客户去了哪里,就将资源投放在那里,这原本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对于一个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组织来说却并不容易。现实中,动作迟缓的,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曾经看过某国有行2年减少3万柜员的新闻。哎,在时代的大势面前,只有适应变化才是永恒的求生主题。

此外,从招行历年年报中可以发现,商业银行推荐财富管理产品的一些套路:牛市卖基金,熊市卖保险。以2023年为例,代理保险收入高达135.85亿元,9.33%的同比增幅在银保渠道降费的背景下,看起来还不错;而其他几个收入大头都有20%左右的跌幅,代理理财收入54.24亿元,代理基金收入51.79亿元,代理信托收入32.06亿元,代理证券交易收入7.31亿元。整体来看,财富管理这个大盘子都在痛苦期。

商业银行的财富管理收入,基本与资本市场的牛熊正相关。招行这些年在基金代销业务的发力,跟工行对比之后会更加清晰。“零售之王”之争,这些年蔓延到了基金代销领域,这部分内容将在下一次推送中奉上。

过客财经
关注金融圈,关注互联网,对一切新鲜事满怀热情与好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