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的中场战事

文摘   财经   2023-12-25 16:36   上海  

爱一家基金公司,就让它上线ETF;恨一家公募基金,也让它上线ETF。

在过去的两年里,主动权益和固收相继挨锤,而ETF则一路狂飙,最近突破了2万亿份大关,创下历史新高,这也让错过ETF这班车的基金公司猛拍大腿。一些错过了先手的基金公司,也在认真的考虑这个产品。赛道的拥挤,前所未有,年内十家公司同时卷中证2000ETF,也算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如果要在公募的产品家族里挑一个2023年的大赢家。估计除了ETF,就没人敢吱声了。然而,热闹终究是他人的,与大部分参与者无关。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其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ETF,是不是实至名归?换言之,投资者的体验是否优于主动基金?其二,除了几家规模头部的ETF管理人,其他的产品发行者是否都是陪太子读书?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ETF是一块足够诱人的蛋糕。即便在经历了几年的高歌猛进之后,倘若对比海外的数据,在公募基金产品家族中所占的比例仍是偏小。

即便不待见ETF的投资者,也不得不承认这款产品的生命力。它在国内接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保持了一个向上生长的姿态。

图一:ETF市场规模变化图  制图:DBS路人甲

不过,如果仔细观察上述曲线,可以发现ETF的第一个十年总体相对平淡。复盘这十年,或许会发出“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感慨。

2004年12月,华夏上证50ETF发行。2005年2月,耿亮和范勇宏共同敲响了上市锣声。这是国内ETF的开山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要知道,我国首只开放式基金成立于2001年9月,而上证50指数的推出也就在2004年1月。当然,除了交易所与基金公司的高歌猛进,上证50ETF的推出还得益于摸着美欧成熟市场过河,道富环球提供了技术支持。

有意思的是,范勇宏在《基业长青》中回忆,预估的发行规模为20亿元左右。而事实上,首募规模高达54.35亿元,远超同期开放式基金平均10亿元左右的首募成绩。甚至高盛、花旗、美林、瑞银也来凑了热闹,合计认购了9000万元。

不过,在一炮而红后,ETF经历了短暂的沉寂。直到2006年,才有了第二批的四只ETF发行。除了华夏基金再下一城外,易方达、华安、华泰柏瑞亦依次入局。18年的雨雪风霜之后,这几家公司仍是ETF领域的主要玩家。

5只ETF的格局持续到2009年8月。此后,第三批ETF管理人入局,包括南方基金、博时基金、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等。

之所以ETF相比普通基金,更阳春白雪,主要因为成本。光是系统的一次性投入,就足以让很多中小基金公司望而却步。


/千亿基金的养成/

谈到ETF,国内的投资者默认为权益ETF。2023年,权益ETF首次出现了规模突破千亿的“巨无霸”,那就是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对很多基金行业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见证预言变成现实的时刻。沪深300ETF,这个指数在竞标阶段,就有人预言它有朝一日突破千亿。

沪深300指数,作为股指期货的最早标的,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成为ETF中的带头大哥,有诸多先天优势。

2012年5月,ETF的规模首次超过千亿。当时ETF两极分化的格局已初露端倪。在当时的42只ETF中,易方达深证100ETF和华夏上证50ETF均是200亿以上,加上同样百亿以上的嘉实沪深300ETF和华安上证180ETF,四只头部ETF的规模为700亿元。

嘉实沪深300ETF的出场,成就了ETF的千亿规模。次月,华泰柏瑞沪深300ETFC位出道,成立时规模就在230亿上方,直接成为了“ETF一哥”。

现在有人对于华泰柏瑞为何能拿下首批两只沪深300ETF,颇感不可思议。主要的原因是,其他几家竞标的基金公司都是头部公司,而彼时华泰柏瑞只是一家中小基金公司。

客观来说,华泰柏瑞也并非中了彩票。彼时,华泰柏瑞的董事长对于ETF可谓一往情深,算是行业首家“all-in”ETF的公司。要知道,那时候ETF并不是一个很赚钱的买卖,一次性投入成本高,整个品类也没有多少规模,多数时候还是坐冷板凳。当然,大家对于沪深300还是很有热情的,自然也有一番争抢。

这次“虎口夺食”,多少有点天时地利人和的意味。所谓天时,是彼时ETF方兴未艾,拥有管理经验的公司也就那么几家;地利则是沪深300同时发两只,沪深交易所各一只,上交所的老朋友华夏基金,已经发行了上证50ETF;至于人和,华泰柏瑞当时或许是一家不起眼的基金公司,但大股东华泰证券却是实至名归的头部券商。

嘉实沪深300ETF和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作为最早的跨市场ETF,代表着两大交易所的两套解决方案。两只基金都创造了ETF的募集纪录,其中嘉实沪深 300 ETF首募193.33亿份,华泰柏瑞沪深300ETF首募329.69亿份。

彼时,媒体也津津乐道于剖析两套方案的优劣。大体来说,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能够完成日内高频的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交易,交易效率更高。而嘉实沪深 300 ETF的“T+2”结算方案,更适合长期持有的投资者。

两种结算方案,实际上也是一种隐喻。ETF的持有人,究竟是为交易而言,还是为长期持有而来。


/诸神之战/

很多人看到了华泰柏瑞沪深ETF目前的遥遥领先,以及当初的C位出道,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烂俗的“早期的鸟儿有虫吃”的故事。但事实上,沪深300ETF的王座之战,其实并没有那么顺理成章。

我们可以看到,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成立以来总体维持增长态势,并在今年完成了规模的大爆发。

如果从份额的角度出发,或许可以更多窥见市场对于几只ETF的“用脚投票”。

对比最初的“沪深300ETF双雄”,从二者份额曲线的走势来看,这是一个有点忧伤的故事。

犹记得在2014年的短暂牛市中,ETF步入了2000亿时代。彼时遥遥领先的是嘉实沪深300ETF,规模为459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以339亿元的规模紧随其后,华夏沪深300ETF则以285亿元占据榜眼位置。那是沪深300的黄金时代,制霸了ETF规模前三。

华夏基金作为ETF的扛把子,虽未在沪深300ETF上完成“后发先至”的逆转,运营的成绩也不错。

目前遥遥领先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也并非高枕无忧。从份额增长曲线来看,其实最吓人的是易方达沪深300ETF

除了嘉实沪深300ETF在深交所,其他几只都在上交所。在沪深300这个品种上,终究是上交所领先了一步。


/马太效应/

与其他基金类似,头部爆发带来了强烈的示范效应,产品的数量急剧膨胀,目前已经直奔四位数而去。

图二:ETF产品数量变化  DBS路人甲制图

对于权益ETF言,风向也是飘忽不定。譬如20156月,华夏上证50ETF20156月完成了对沪深300ETF三兄弟的规模超车,这只最古老的ETF,算是老而弥坚。202011月,成为首只规模超过500亿元的权益ETF又有如,科创50ETF的横空出世。

事实上,ETF也有一些另类玩家譬如,2015年货币ETF华宝现金添益横空出世,在几个月内不讲道理的刷新各种数据:500亿、1000亿、2000亿。要知道,那时候的千亿规模挺值钱,还常常被当成头部基金的标志。

此后,货币ETF华宝添益和银华日利,一度制霸ETF规模榜前两名多年。2023年8月,ETF规模突破2万亿元。与此同时,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规模达到1203亿元,超过了千亿级别的货币ETF。更让人意外的是,紧跟在沪深300ETF背后的,不是老伙计上证50ETF,而是科创50ETF。

但还是那句话,热闹都是别人的。ETF领域的马太效应,更甚于主动权益基金。要知道,目前ETF总数接近900只,其中670只规模在10亿下方。要知道,有业内人士将20亿作为ETF赚钱的及格线。

还有更加麻烦的问题,基金公司需要赚钱,投资者也需要啊。那么问题来了,ETF的投资者们赚钱了么?


/ETF的红与黑/

作为一个工具性产品,ETF相比主动权益基金有一大优势:沾染了更少的因果。

有些投资者把ETF当作股票来炒。既然沾了一个“炒”字,免不得多有翻动。不管盈亏与否,基金公司只是一个卖铲子的,至于能不能淘到金,这是投资者自己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主动权益基金一定意义上也是工具,为何会遭到较为强烈的反噬?这大概就像租车和打车的区别,同样是翻车,打车者多半会怨恨司机学艺不精。而自己掌握方向盘的租车者,大概只会怨路况或者其他司机。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心理问题。路人甲发现,这两年教人利用ETF淘金的博主如雨后春笋。现实中,确实也不乏通过ETF赚到大钱的案例。但对于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不能将理财当成虐菜局。换言之,多数个人投资者,不能假设自己能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并以卷死其他参与者为前提。

总体来说,跟交易要效益属于强者体系。而对于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更适合弱者体系。这也是“指数基金之父”博格喜欢喷ETF的原因。

同样是被动投资,ETF被博格diss,主要是理念之争。博格以“低成本且长期的持有”为最基本的投资理念,ETF基金可以随时买卖,大大刺激了投资者的交易频率。

当然,尔之蜜糖,彼之砒霜。机构投资者天然很爱ETF,主要是爱其标准化及流动性。这就类似于普罗大众都很期待智能驾驶,而专业玩家却痴迷于手动档。

现实来看,大概是只赚热闹不赚钱居多。就像那一轮分级基金的盛宴中,真正淘到金的投资者不多,反而是“卖铲子的”赚得盆满钵满。

从持有人数据来看,ETF已经并非机构专属。譬如,中概互联巅峰持有人户数高达68.84万、科创板ETF的巅峰户数77.9万户,主题类ETF一般也就是小几十万户。目前ETF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只是相比顶流基金经理的巅峰几百万户,还是稍显阳春白雪。

主动权益与ETF,大概有两种不同的心理闭环。在主动权益基金这边,投资者多付了管理费,本身期望拿到一定阿尔法,而在基金缺乏赚钱效应的时候,投资者难免怒气爆发,并在心里给基金经理画了个“×”;在行业缺乏贝塔的时候,主打贝塔的产品反而成了主流,自己掌控方向盘的投资者,开始“越跌越买”。

有一个很“魔幻”的现象:恒生互联网ETF今年业绩下跌27.55%,是今年最悲催的跨境ETF,而年内资金净流入金额最高的10只跨境ETF均为港股ETF;纳指ETF、标普500ETF、纳斯达克指数ETF、纳斯达克100ETF却年内规模均出现不同程度缩水。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过客财经
关注金融圈,关注互联网,对一切新鲜事满怀热情与好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