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倍基”集体渡劫

文摘   财经   2023-11-28 15:00   上海  

如果说公募基金是一片森林,那么“十倍基”就是里面最高的一批树木。在三年前的基金牛市里,“十倍基”如日中天,让人心潮澎湃;经过了两年多的严冬洗礼,即便是这批巨木也有了萧瑟之态。

两年前,行业内十倍基的数量一度达到“50+”,如今数量减半。很多新手入坑基金,往往都抱着一马平川的美好愿望。然而,在基金投资的路上,走走停停才是常态,甚至有时候会走一些回头路,这就对投资者的心态乃至心性提出了一些挑战。

有人将马斯克的“宁要错误的乐观,也不要正确的悲观”奉若圭臬,仿佛乐观者会更赚钱。而据路人甲多年的观察,牛市中的乐观者大多踩不住刹车,往往会掉进大坑,能赚到钱的往往是熊市尾巴上的乐观者。但是,判断牛熊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又过于超纲,因此现实中也极少见到“压力小门槛低”的穿越牛熊策略。

观察“十倍基”这个切片,即便对于路人甲这种自诩的老司基也颇有裨益。事先声明,对于“十倍基”的研究,主要为了理解国内主动权益基金的生态,而非基金推荐。详细的数据见于下表(公募基金主动权益TOP65,建议点开阅读)。

以下为路人甲的一些结论:

1、“十倍基”带有一定幸存者偏差。

即便是历史足够悠久的老牌基金公司,也很难整出一批十倍基。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说,“十倍基”多少有点“广种薄收”的意思。

不过,某些老牌基金公司旗下一只“十倍基”都没有,多少有点不好见人。目前25只“十倍基”,归属于17家基金公司。

2、现存“十倍基”中年化收益最高的华夏大盘精选,年化收益也就在19.23%。

定义主动权益基金的“优秀”,并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预期收益率的反复横跳,是我等老基民的常态。而对于新手来说,往往则更为跳脱。很多2020年入坑的基民,不少抱着年化50%以上的想法,目前反差之大可想而知。当然,在接连遭受暴击以后,不亏损或者少亏已经能让很多人满意了。

大A就是这样,时而惊涛骇浪,时而一潭死水。投资者的目标收益率像薛定谔的猫,也能够理解。不过,我们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十倍基”,里面不乏12%年化收益的基金。这大概可以说明,如果时间周期在十年以上,收益能达到年化8%-10%的基金,也可以称为“优秀”。

3、均值回归无处不在。“过往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这句话,在“十倍基”中同样成立。

如上表数据,曾经的“十倍基”,也有在过去两年腰斩的。很多人误以为“十倍基”就代表“稳”。实际上,“十倍基”并不是只只“稳如老狗”,近三年亏掉40%的有好几只,近一年亏掉33%的也有。

有一个可能会得罪某些基民大爷的事实:基金公司也不可能拥有上帝视角,所做的也只能在其理解范围内配置资源。某些基民大爷遭遇亏损,会很自然归因于基金管理人的老鼠仓或者其他治理问题。确实,有些基金公司存在治理问题,但这并非基金投资失利的主因。

从基金公司的角度来说,“十倍基”类似于行走的广告牌,你说他主动要搞到腰斩?现实是,哪怕将最好的资源都配置到旗舰基金,也未必就能开花结果。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4、如何能享受一只“十倍基”的全程收益?

从这些十倍基的持有人数据来看,从一而终者寡。这其实也能理解,投资有点类似于打麻将,赢钱固然爽,有人更享受“打”的过程。反正龟缩在几只基金中也未必赚钱,不断倒腾至少能刷一下存在感。

当然,这次梳理数据有一个重大发现,破解了家里长辈的投基“神话”。以前晒过一次账单,发现家里长辈入手了好几只“十倍基”,还持有了十几年。

他的投资密码是什么?很简单,路人甲发现,目前幸存的25只“十倍基”,有8只托管在中国银行。当时在中行工作的长辈,免不了帮同事完成销售任务,买了一堆新基金。问题来了,能说买新基金是“慧眼识珠”么?

至于持有周期的问题,主要是看长期现金流。这一点其实蛮重要的,不少人自认为是长期投资者,但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现金需求。譬如,年轻人碰到要买个房子啥的,不仅现金流会被抽干,也需要快速回收其他投资,这种情况下的“长期持有”多少会差强人意。

5、基金赚的是阿尔法还是贝塔?

阿尔法和贝塔并不是本质对立的词。实际上,基金在国内蹉跎过很多年,“主流投资品种”的称谓一直有些名不符实。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房产、银行理财、信托甚至P3P都曾经比基金“主流”,最直接的原因是在那段时间内,基金相比其他这些资产,似乎没有贝塔可言。

不过那几年比较火热的投资品种,底层资产多多少少跟地产有点关联。而在地产的弱周期中,相关性最低的基金终于冒出来了,这本质上还是贝塔

至于基金收益的PK,当然可以看到有一些基金做出了阿尔法。但人不能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这些阿尔法,注定与大部分基金投资者无缘。基民的“获得感”,还是由上市公司的业绩以及市场的流动性来决定的。

2023年至今,主动权益基金的收益中位数仍在-10%左右,这决定了大部分人体验糟糕。从“十倍基”的表现来看,基本也是跟着贝塔在走,近两年亏20%的为主流。

从五年期业绩的角度来看,幸存的“十倍基”近五年期业绩最差的为10%,最好的为175%。这也充分说明,绩优基金也可以长期低迷,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因。而在“准十倍基”中,可以看到有只基金近五年差不多翻了三倍。这种“鹤立鸡群”,同样也值得深入研究。

6、“十倍基”同样存在规模困局。

目前,仍在百亿以上的“十倍基”有兴全趋势、景顺鼎益、富国天惠、华夏回报、广发稳健。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在基金牛市里,执掌这几只基金的的基金经理,恰好是顶流。

不过,这批基金经理的“渡劫”并未结束。经过几年的下跌行情洗礼,几只规模最小的反而亏损的幅度最小。规模是业绩的敌人也好,风格反噬也罢,大部分投资者无意中成为了反向指标。

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来说,喜新厌旧固然是事实,绩优基金的续航能力拉胯同样是一个困惑。基金投资比我们现实中碰到的很多技术性问题更为复杂,因为这是一个很多人参与的复杂系统,而人心善变。很简单的道理,抓鳝鱼可以去找水猴子,钓鱼也可以去找邓刚,但投资找一个明星基金经理,翻车的概率并不低。

在2020年的山巅来看“十倍基”,与如今在山坡上看,感受截然不同。用之祠道友的话来说:你不投基,见我如井中蛙观天上月。你若投基,见我如一粒蚍蜉见青天。目前的“十倍基”,全未缺席2005-2007年的超级牛市。“十倍基”虽然未必是近几年最生猛的基金,但比一些新锐基金见证了更为系统的沧海桑田。

最后,贝塔的力量很强大。譬如,图表中的65只“十倍基”或者“准十倍基”中,只有三只基金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超过国泰纳斯达克100指数(QDII)。

过客财经
关注金融圈,关注互联网,对一切新鲜事满怀热情与好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