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沙漠戈壁面积广袤的新疆为何绝大多数县市都因水得名研究

2024-11-18 07:00   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在这块土地上,冰峰耸立、河流纵横、湖泊星罗、草原辽阔;同时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第二大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还有已经干涸了的罗布泊。由于深处内陆,距离海洋太远,新疆也是我国气候最干燥的省区之一,大部分区域年降水量都不到200毫米,由此新疆也形成了辽阔的沙漠戈壁,塔里木盆地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第一大沙漠,准噶尔盆地内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木塔格沙漠也都是我国面积位居前列的沙漠。此外还有哈顺沙漠以及巴里坤山南北两侧的南湖戈壁、二百四十里戈壁等。据统计,新疆的沙漠戈壁总面积高达7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其辖区总面积的40%以上,占我国沙漠戈壁总面积的约60%,新疆的干燥由此可见一番。

尽管新疆地处我国最干旱的区域,但是生活在这里的新疆各族人民珍惜水、惜爱水,许多地名都与水有关,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和县都是“因水得名,比如县市名称中直接有“水”的就有哈巴河县、精河县、清河县、双河市、胡杨河市、石河子市、五家渠市、博湖县、岳普湖县、福海县、布尔津县等。今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来研究分析我国沙漠戈壁面积广袤的新疆为何绝大多数县市都因水得名(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备注:本文所有资料和地图均来自于官方网站信息和网络公开资料)。

一、新疆的地名多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的河流情况

新疆山多,沙漠多,风沙大,水源少,气候寒冷干燥,长年高山积雪。这样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以及植被,自然在地名中会得到反映。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多选择高山山麓和离水源近水草丰盛的地方生活,新疆地名多以水名或水源命名。如阿勒泰以阿尔泰山得名,墨玉以喀拉喀什河得名,同时反映当地物产。

此外,还有许多地名不仅反映当地的自然景观,还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条件,如新疆兵团第一大城市的石河子市,就以石河子湖得名,因多石故名石河子;博湖县因博斯腾湖得名;岳普湖县因县内岳普湖得名;温泉县因温泉多得名;乌什因乌赤山得名;沙湾因河流多沙得名;精河县因河得名,此县原称晶河,蒙古语蒸笼的发音与“晶”相近,传说晶河两岸沙土铄热像蒸笼,该地名应当与其气候相关。

另外新疆地貌沟沟坎坎,于是就以“沟”命名,如干沟,因为它面临极端干旱的吐鲁番盆地西部,干旱少雨,到处裸岩劣石,于是因其地貌得名。类似这样的地名还有:水西沟、白杨沟、后沟等。

二、新疆和兵团“因水得名”的县市

石河子市,原是绥来(今玛纳斯县)城西有一个苇草湖名——石河子湖。另外一个说法,是十八世纪前为过渡牧场,清代是绥来县(玛纳斯)西边的一个村镇,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现在石河子有称为“老街”的地方,即当年的石河子,是大路边的驿站。解放前,石河子附近聚居的人家只有20多户,四周全是戈壁滩,因村边有一条玛纳斯河的岔流,当时为枯水期河床裸露且布满碎石的干河床,故取名“石河”。新疆地区的民族在汉语中习惯于在名词、量词和形容词后加“子”作为后缀,因此得名石河子。

1917年谢彬《新疆游记》:“石河子,店铺民居二十余家,为绥来乡镇第一。”此处原有一条玛纳斯河的岔流,枯水期河床裸露,石河子由此得名。1950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兵团北疆“军垦第一犁”(兵团军垦第一犁在41团草湖镇8连),开始在这里开垦建城。如今的石河子市为新疆兵团第八师城市,是兵团第一大城市。

托克逊县,因境内托克逊河得名。一说托克逊地名与维吾尔语的“九”和“九十”有关,相传从吐鲁番迁九十户居民于此,所以托克逊的名称起源于开发之初的90户移民传说。托克逊在维吾尔语中意为“九乘十”,即九十之意。另一种说法是,唐代在此设立了“天山县”,维吾尔族人将“天山”读成“托克逊”,并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名称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古称“蒲类”,因境内蒲海(现名巴里坤湖)得名。“巴里坤”这个地名的词义、起源、演变和命名过程,与其所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密不可分。秦末汉初,巴里坤是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类国(蒲类是水草茂盛的意思)。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蒲类国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后为匈奴游牧地。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建蒲类县。元代属别失八里行省东境,称之为巴尔库勒。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内附,改巴尔库勒为巴里坤。 史书关于蒲类国的记载是:“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蒲类国当时地处巴里坤湖附近,因而,巴里坤湖得名蒲类海。蒲类改称巴尔库勒,则蒲类海改称巴尔库勒淖尔,总之与巴里坤湖脱不了干系。巴尔库勒,蒙古语的意思是“老虎爪子”。蒙古语称“虎”为“巴尔”,称“足”为“库勒”。“淖尔”是蒙古语对“湖”的称谓。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占领了西域,将巴里坤到伊犁天山北坡一带的草场分给他的二儿子察合台管辖,蒲类海遂改名为巴尔库勒淖尔。当然,清朝皇帝对以老虎爪子作为象征的命名,也会觉得是一块心病,所以,就从汉译的角度将“巴尔库勒”改名为“巴里坤”,听起来读音好像差不了多少,意思却完全改变了。

那么“巴里坤”是什么意思呢?有学者望文生义地解释道:“巴”是巴望、希望的意思;“里”是故地、乡里的意思;“坤”是阴,是女性。连接起来,总的意思就是:“希望这里有女人”。其实,在巴里坤地名的变迁史中,“宜禾县”这个地名叫的时间也还不短,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巴里坤置府开始,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的82年间,巴里坤作为县级行政区域,一直被叫做“宜禾县”。“宜禾”者,就是说“这里适宜谷物生长”。“禾”还通假“和”,“宜禾”即“宜和”,含有“这里适宜和平生活”之义。

博湖县,博湖就是博斯腾湖的简称。博湖旧称宝浪苏木,其名字蕴含着与博斯腾湖的密切联系。19714月正式设县,博湖县地域从和硕县分离出来,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名。可以说博湖县是因新中国新疆的形势和发展需要,才诞生了博湖县,而县域的名字就采用了博斯腾湖的简称。“博斯腾湖”意为“站立”,指湖中三座屹立的山峰。维吾尔语中它被称作“巴格拉什”。博斯腾湖古称西海,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2%

墨玉县是维吾尔语“喀拉喀什”的意译,《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作哈喇哈什,《新疆识略》作哈拉哈什1919年置县时因县境内喀拉喀什河(和田河)上游支流得名。喀拉喀什河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黑色的玉石”,而白玉河就是今天的玉龙喀什河。明史中记载:“于田,其国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昆仑山,国人夜视月光盛处,入水采之,必得美玉。”喀拉喀什河因为多产墨玉(一种黑色的和田玉,其色泽与墨水相近),河岸边的“墨玉县”名称也由此而来。这条河流多产墨玉,河岸边的“墨玉县”名称也因此而来。墨玉县,是中国唯一以玉石命名的县域,并且地域内所产玉石闻名遐迩。

阿克苏(地区、市)是维吾尔语“洁净的水”或“白色的水”(白水)之意,还有一种翻译是“奔流的水”,因境内有清澈的阿克苏河(塔里木河上游三大源流之一,古称托什干河)而得名。所以阿克苏市意为“白水城”。

在当地,关于“阿克苏”的来历却有着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阿克苏这个地方不叫“阿克苏”。在这里开发时期,有一天,突然老城(即现在的温宿县城)上空乌云密布,遮天蔽日,整个城廓笼罩在浓墨般的黑暗之中。人们呼天喊地,惊恐万状,“这老天到底是咋了?”当人们惊恐颤栗时,突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雨整整下了七天七夜。库木艾日克河河水暴涨,河水决堤,沿岸的村庄被巨龙般的洪水吞噬。洪水卷起婴孩的摇篮、老人的木床冲走了。顿时房倒屋塌,街巷村庄顷刻间变成了一堆堆泥土混杂的废墟。紧接着就发生了严重的瘟疫,从此,这个白骨成堆的可怕的城郭,便变成了妖魔鬼怪的窝巢。从此,人们便把这座城廓叫做“艾尔代维勒”(魔鬼城)了。从那次灾难后,有过了很长时间,阿克苏城才重又复兴起来。

伽师县,得名与县境内的伽师河。据《伽师县志》记载,伽师的名字源于伽师河,似“喀什”的同词异译,即维吾尔语“玉”的意思。维吾尔族语称为“排孜阿瓦提”,意思为天赐昌盛。在《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等史料中均有解释。又名巴仁,维吾尔族的意思为两河之间。伽师县地域,汉代为疏勒国属地,唐代有“迦师城”一名,清代属喀什噶尔办事大臣管辖。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伽师县,以唐代“迦师”为县名,隶属疏勒府。后来伽师县治由南部的开旦木加依迁至巴仁,一直沿用至今。

泽普县,是境内泽勒普善河的简称,意为“散布金子的地方”,汉语意为“广泽惠普”。“浪里淘金”的美梦或许是大部分人都有的,而被叶尔羌河贯穿的泽普,就得天独厚地拥有了这么一条“黄金之河”,这也是泽普县名字的由来。据《中国地名辞源》记载,公元318年,泽普为西域莎车国的一个大庄,地处泽勒普善河南岸。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九月四日,新疆省长杨增新呈报北京中央政府增设泽普县,经财政、内务两部核准,于1月10日正式建县。泽普县因西临泽勒普善河而得名,即泽普勒善简称为泽普,塔吉克语意为“黄金之河”。

叶城县,古称“哈尔哈里克”,因叶尔羌河(塔里木河上游三大源流之一)得名。叶城为叶尔羌的简称(叶尔羌城),维吾尔语称“喀格勒克”,系由“qarghu”(哨所,烽火台)演变而来,后因“r”音的脱落,语义变化为“qaghiliq”(乌鸦很多的地方)。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清军西征将领刘锦棠率军收复叶尔羌城,不久,哈尔噶里克等今县境地区光复。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清朝于叶尔羌回城置叶城县。据《西域水道记》,叶尔羌城释为“土地宽广”,一说意为“崖上的城市”。

岳普湖县,因境内岳普湖得名。但是也有人说岳普湖县之名并非来源于岳普湖这个湖泊(岳普湖县境内有两座著名的湖泊,一处叫做达瓦昆湖,另一处为就是有“戈壁死海”之称的湖泊),而源于“尧普日尕”这个称呼,这个称呼意思是白色的营帐,因当年喀什噶尔喀拉汗王朝汗王在此驻扎所用的王帐而得名。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四月由疏勒县析出岳普湖,成立岳普湖设治局。民国三十年(1941年)由疏勒县析置岳普湖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升为岳普湖县。也就是说岳普湖地名由来,由“尧普尔湖”演化而来,意为平坦的地方。还有一种解释,对于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尧柔克奥尔达,音译而来,意为白色的营帐或白宫。 另一种是由“亚巴库”演变而来,亚巴库是当地人的一个部落。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红水”之意。“克孜勒”是红色的意思,“苏”是水和河的意思,因境内克孜勒苏河泥沙含量大,水流呈红色,州名便是红河之意。因为发源干帕米尔高原的克孜勒苏河被柯尔克孜族视为生命源泉,故建州时定名“克孜勒苏”。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南疆区党委于1954年2月9日决定在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建立柯尔克孜区域自治机构。1954年6月17日,柯尔克孜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在喀什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自治州的名称确定以柯尔克孜语克孜勒苏河命名为“克孜勒苏”,意为“红水”即“红色的河水”,自治单位的全称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米东区(原昌吉州米泉市与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合并),米泉市原称乾德县,1953年改名为米泉。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记载:因此地多泉又盛产水稻故名米泉。而米东作为地名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在2007年6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撤销昌吉州的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以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为米东区的行政区域。同年8月1日,米东区正式挂牌成立。米东区名称取原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两地首字而得名。

玛纳斯县,因玛纳斯河流经而得名。玛纳斯一名,始见于《元史·耶律希亮传》称作“马纳思河”,清《西域图志》作“玛纳斯郭勒”。据《西域水道记》,玛纳斯系蒙古语,意为“巡逻者”,因古代玛纳斯河岸有巡逻土兵而得名。清乾隆二十八年建绥来堡,乾隆四十三年建绥来县。1954 年 2 月 1 日改绥来县为玛纳斯县。

呼图壁县,呼图壁县名称由来有多种说法,主要的观点是因县境内自然地理实体呼图克拜河(今称呼图壁河)得名呼图壁县。呼图壁作为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从清乾隆二十八年设呼图壁巡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呼图壁是准噶尔蒙古语,其正确译音是 “胡图克拜”,在准噶尔蒙古语中原意为 “吉祥”。后来一般人读急了便读成了“呼图壁”。民国36 年(1947年),改呼图壁县称为景化县。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仍称为景化县。1954 年 2 月 1 日,经国家批准同意,改景化县为呼图壁县。

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县名称也有其独特由来,是从“济木萨”演变而来的县名,意为沙石河,因县城东有“济木萨河”。吉木萨尔的蒙古语意为 “沙砾滩河”。另有一说,“吉木” 系唐代在此所设 “金满” 县的译音,“萨尔” 为突厥语 “城” 之意。乾隆三十七年修恺安城,光绪二十年重建恺安城,改名孚远城。光绪二十八年,济木萨县丞升格为县,以城名为县名,所以取名为孚远县。1952 年经国家批准同意,将孚远县改名为吉木萨尔县。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因原称木垒河县,县城附近有木垒河,1954年建立自治县时定的“木垒县”名。其实以前的木垒河并不叫木垒河,而叫芦花河,因河两边长满了芦花而得名,木垒因此也叫芦花城,现在通往木垒的G335号公路西河坝路段的芦花河大桥也是因此而得名。由于连年战乱,芦花城早已满目疮痍,无人居住,后人来到这里之后,发现了这个依河而建的城,又发现了河流上游木头垒成大坝,就把这个城改名为木垒城。木垒似为蒲类的音转,一说系蒙古语“马”和“大草原”或“弯曲的河流”之意。民国六年(1917)设木垒河县佐,隶属奇台县管辖。民国八年(1919),开始修筑木垒城。民国十九年(1930)3月,木垒建县,从奇台县划出,定名为木垒河县。1950年4月成立木垒河县人民政府,1954年3月木垒河县改名为木垒县,1955年3月,改称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博乐市,因博尔塔拉河流贯境内而得名。“博尔塔拉”是蒙古语“灰色草原”或“青色的草原”之意,将其首尾两字“博拉”赋以新意得“博乐”。博乐地名曾有多种译法,如“孛乐”、“不剌”、“普剌”、“博落脱儿”和“博罗塔拉”等。博乐市的地名源于博尔塔拉河的名字,但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十二世纪耶律大石建西辽后所建的“勃罗城”(位于今天博乐市的西南)。民国九年(1920年)1月7日,博乐塔拉由精河县独立设立为一个县,县治设在大营盘(今博乐城),该县得名为“博乐县”。1985年6月,博乐市是撤县设博乐市,博乐市成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首府。

精河县,因境内精河(古称晶河)得名。精河县的曾用名为石漆河(唐朝)、晶河。历史上这一地区有石漆河、晶河(曲儿只)等不同的名称,大都以河名为地名。据《西域同文志》,“精”系“准噶尔蒙古语”,“蒸甑”之意。唐代称石漆河,《西域图志》作晶河。晶”为蒙古语,意为“清凉”。清代光绪年间改石漆河为精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精河直隶抚民厅,隶尹塔道。民国二年(1913年),精河厅改为精河县。

温泉县,因县城北面和境内博尔塔拉河南岸有不少沸烫而清澈的温泉而得名。“温泉”系蒙古语“阿日相”的意译,因县境内多温泉,这主要因为这里地热丰富,大大小小有数不清的温泉泉眼,但最著名的温泉有博格达尔温泉、鄂托克赛尔温泉和阿尔夏提温泉三大温泉,故名“温泉县”。温泉县也是全国唯一以地热资源“温泉”命名的县。温泉县又名博格达尔(县城为博格达尔镇),蒙古语的“神山的背后”之意。民国时期的1938年由博乐县析置温泉设治局于此,1941年改为温泉县。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因伊犁河得名伊犁则是光明显达的意思,形容河水在太阳照耀下碧波粼粼。“伊犁”一词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等名,清乾隆年间定名伊犁。《西域同文志》中,伊犁为维吾尔语,取义于“犁庭扫闾”(意即将庭院犁平整用来种地,把里巷扫荡成废墟),寓意平定准噶尔功盖千秋,西陲从此永保安宁。这种“伊犁因河得名”的观点恐怕推演至唐代才有了最直接、确切的证据。如果我们反过来说,伊犁河是“因地得名”,文献中的证据则要多得多。到唐朝时,伊犁河流域在汉文史籍中有了一个更为优雅的名称——“伊丽”。正是在唐高宗时,“伊丽”之称大量见诸史籍,逐渐取代“伊列”,成为唐代伊犁河流域最为主要的称谓。

霍城县,因境内霍尔果斯河得名,1947年霍尔果斯县简称为霍城县。霍城县前身为与宁远县同设于1888年的绥定县,初隶广仁、瞻德、拱宸、塔勒奇四城,县衙与伊塔道伊犁府同驻绥定城。民国3年( 1914年)6月,析置霍尔果斯县,县治拱宸城。1947年更名霍城县,1965年11月绥定县更名“水定”;次年1月,撤销水定县建制,两县合并为一县,仍名霍城,新县城定址水定镇。霍城其名源于蒙古语霍尔果斯(河),意为“驼粪堆集之地”,因此处古为驿站,商队过往频繁,留下很多干骆驼粪便而得名。

霍尔果斯市,名称源于霍尔果斯河。而“霍尔果斯河”的名称则源自蒙古语“准噶尔”,原意为“地多干骆驼粪”,也可作“最佳游牧地”解。哈萨克语意为“积累财富的地方”(一说聚宝盆)。霍尔果斯之名始于元代,清代晚期政称尼堪卡。新中国成立后,又于1950年正式政称置尔果斯口岸。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霍尔果斯市,同年9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得名于霍尔果斯河,所以霍尔果斯市与霍城县的名称都源于霍尔果斯河。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因境内察布查尔大渠得名。而“察布查尔”来源于锡伯语,是“粮仓”的意思,早在清末明初锡伯米就早已名扬四海,如今的察布查尔县已成为三大水稻田种植基地之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4日),伊犁屯垦使邱宗浚宣布撤销伊犁锡伯营(包括四营),同时成立河南设治局(因处伊犁河南岸而命名)。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1日),将河南设治局升格为县,正式成立河南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4日),河南县因与河南省重名,所以河南县就改名为宁西县,其意为“伊宁之西”。同年11月12日成立三区革命政府后,易名为苏木尔县,“苏木尔”为蒙古语“牛录”的意译。1950年6月11日苏木尔县复称宁西县,1954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宁西县更名为“察布查尔”,并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取用察布查尔大渠名。而察布查尔大渠原为清嘉庆年间锡伯人凿通之大渠名,为纪念锡伯族人民屯垦戍边的光辉业绩,故名察布查尔大渠。

额敏县,因额敏河得名。关于额敏,名称来源有两说:一是《西域同文志》称额敏来源于“Aman”,含有“清净平安”之意,又因方言转音为“Emin”,意为马鞍,额敏河上游由萨尔也木勒河和喀拉也木勒河汇合而成,汇合处犹如马鞍形状。1918年,新疆都督杨增新上书北京政府,在塔城县额敏河上游增设县治,以额敏河定名为额敏县。

托里县,据《西域水道记》,托里为蒙古语,是蒙古语“镜子”或“镜泉”之意,城东南有一旺泉,泉水清洌甘美,水清如镜,远望犹如明镜,故而得名“ 托里”即“镜泉”。托里原名托里布拉克,“布拉克”就是“泉水”的意思。据说此名为,准噶尔汗国汗王噶尔丹,在北征喀尔喀蒙古时,行军至此,见此地有泉且圆如明镜,以泉命名。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30日,从额敏县析出成立克烈半县。1950年7月,克烈半县改称克烈中心区。1952年10月,撤销克烈中心区,正式成立托里县。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原名为和丰县,因境内和布克河与赛尔山得名。“和布克”是蒙古语意,意思是“梅花鹿”;“赛尔”是马背的意思,山形似马背,这个容易理解。但是新疆到底有没有梅花鹿呢?其实,答案是否定的,新疆只有马鹿,而没有梅花鹿,为什么在蒙古语意里会有梅花鹿呢?据历史记载,蒙古土尔扈特部最早生活在蒙古高原河木伦河流域,这里因大量养殖梅花鹿故被称为梅花鹿之乡。后来蒙古土尔扈特部迁到了伏尔加河流域,但是清乾隆时期,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分别被安置在阿勒泰、塔城、博州、巴州等地。后来土尔扈特部迁到和布克赛尔等地,遇到非常像梅花鹿的马鹿幼崽,于是便产生了怀旧之情,经常通过梅花鹿吐露对最早的故乡东北的一种情感,因此就有了“和布克”的名字。

青河县,因境内青格里河得名,青格里河是蒙古语“优美的河”。“青河”一词由“青格里”缩写而来,因青河县城驻地位于大小青河之间而得名青河县。民国九年(1920年),布尔根河设治局改为青格里河县佐。民国三十年(1941年),青格里河设治局升格为青河县。

哈巴河县,因处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哈巴河而得名哈巴河县。哈巴系蒙古语,意为河床坡度大,水流湍急;另一种蒙古语意为“河鲈”(即五道黑)鱼,因此河这种小鱼多,因鱼命名。哈萨克语"哈巴"解释为森林茂密。又名阿克齐,哈萨克语意为白芨芨草。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设哈巴河屯局,1912年(民国元年)置哈巴河设治局,1920年(民国九年)改设哈巴河县佐(隶属布尔津县),但也有说法是1921年(民国十年)设哈巴河县佐。1930年(民国十九年)将哈巴河县佐升格为哈巴河县。

布尔津县,布尔津因县境内有最大的河布尔津河得名,也有说法是由布尔津湖得来。布尔津在蒙古语中意为苍色之水,也有说法布尔津县的名称“布尔津”是卫拉特蒙古语,在卫拉特语中,“布尔”是指三岁的公骆驼,而“津”则是放牧者的意思,在当地哈萨克语中,还称布尔津县为“奎干”,意思是汇合之地,翻译成汉语就是“汇合处”的意思,因为布尔津河在这里汇入额尔齐斯河。1919年,布尔津正式设县,后称为“布尔津县”。

福海县,原名为“布伦托海”,后改名为“福海”,取“福广如海”之吉祥意。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为今天的名字。这个名字的由来,不得不联系到如今的乌伦古湖,也就是以前的布伦托海。无论是海,还是湖,那就要追溯到河流,所以福海县的母亲河——乌伦古河,就是这个地域人类生存的经济命脉。今天福海县境内的乌伦古湖就是乌伦古河的尾闾湖,如果没有乌伦古河的注入,那么就不会诞生乌伦古湖。因此,乌伦古河直接关系到福海县的兴衰,更关系到自古生存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群众。从“福海”字面上分析,这里是人类的福地,又是因为海的存在,所以便被后人改称为“福海”的名字了。

胡杨河市,胡杨河市是一座年轻的兵团第七师的城市,因为境内有一条人工河胡杨河而得名,胡杨河湿地美景如画,现已经成为很多人旅游打卡的胜地。所以胡杨河市的名称取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七师下属130团在奎屯河下游开发的胡杨河旅游景区。取名胡杨河市,有取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顽强生存之意,还有兵团的四种精神内涵:天山雪松、绿洲白杨、戈壁红柳、沙漠胡杨的意思。2013年1月21日,新疆地名学会专家组成员对七师拟设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胡杨河市”市名进行了评审论证,同意兵团第七师拟设市名称定为“胡杨河市”。

双河市,这是新疆兵团第五师的城市。“双河”作为地名,最早见诸文字为公元650年的唐永微元年。而双河市名源于公元658年唐代在西域的博乐一带建立的双河都督府,管辖南到伊宁、北至塔城这一带的广袤地区。唐太宗李世民诗允:如海池精翼,双河照地香。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来双河市与河流有关,所以“双河”取自于精河和博尔塔拉河这两条河流,因而得名双河市。建市筹备期间,五师领导在选择市名时,决定传承历史,牢记使命,沿用“双河”地名。2014年2月26日,双河市正式挂牌设市。

五家渠市,别名西域水城。五家渠名字的来源,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有杨、冯、杜等五户人家,为开荒种田从老龙河引出一条水渠,引水用于种植水稻,便被人们称为“五家渠”。1953年6月5日,十七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六师,并于同年冬将师部迁至五家渠。因此于1969年正式改名为五家渠。后来被作为自然镇名城沿用到2001年,2002年9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五家渠市,直到2004年1月正式挂牌,成为一座新兴的兵团第六师城市。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
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行政区划、地理地图的介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