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四镇是唐朝前期在我国西北地区西域设置的四个军镇,由安西都护府统辖。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了解,原本的“安西四镇”是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城,但是在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安西四镇中的焉耆城被碎叶城所代替,所以“安西四镇”变成了碎叶、龟兹、于阗和疏勒。“安西四镇”是唐朝的重兵之地,也是当时我国在西域的四个大都市,相当于如今我国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伊宁市和喀什市这四大城市的地位(根据住建部《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乌鲁木齐市如今是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50万的Ⅰ型大城市,而另外三座城市都是城区常住人口不足50万的Ⅰ型小城市)。
如今的“安西四镇”分别是“龟兹”库车市、“焉耆”焉耆县城、“疏勒”喀什市、“于阗”和田市,另外“碎叶”为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虽然和田市是和田地区行署所在地城市,喀什市为喀什地区行署所在地城市,但是库车市、和田市、喀什市都是县级市,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了,而李白出生地的碎叶城(托克马克市)则已经成为了外国城市。今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来专题研究我国历史上西域最辉煌的四大城市——安西四镇的古今千年对比。
一、我国古代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及变化情况
我国唐朝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八月,唐朝灭了高昌国,九月于西州交河城(今吐鲁番)设立安西都护府,后来在西域设置龟兹(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焉耆(今巴州焉耆县城西南)、于阗(今和田地区和田市西南)、疏勒(今喀什地区喀什市)四个军镇,由安西都护府管辖,安西都护统领史称“安西四镇”。安西四镇的称谓,自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后,就已出现。此后曾三次陷落于吐蕃,出现了安西四镇三失三复的情况。
不过据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研究,在公元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代焉耆,安西四镇就变成了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唐朝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朝廷决定用汉兵三万人以镇之。此后,在安西四镇之下,又增设了许多二级军镇,除碎叶镇外,还有如拨换镇、通海镇、葱岭镇等。于阗镇下增置有坎城、兰城、胡弩、固城、吉良等五个二级镇,在于阗镇内诸州,还设置了州级军镇,如六城质逻州的杰谢镇,还有安夫镇,实为三级军镇,玉河军、箫乡军。
安西四镇主要城邦自汉时起,环塔里木绿洲地带就存在有焉耆、龟兹、姑墨、疏勒、于阗等城邦,其生产、生活方式略同于中原,但是这种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文明,很容易遭到军事实力强大的天山以北的游牧民族的侵掠与奴役。隋唐之际,突厥日益“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
唐朝建国之后,尤其是实施统一西域的战略之后,西域诸国为摆脱突厥控制,与唐朝官方交往日益密切,尤其是位居环塔里木地区的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绿洲城邦,位居丝路要塞,成为唐西域战略进程中与突厥相为博弈的重地。
二、安西四镇基本情况
(一)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
焉耆在汉代时期就是西域大国,据《汉书》记载,焉耆都员渠城,距离西汉长安七千三百多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盛兵六千人”。但其长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控制,当时,匈奴在焉耆等地城邦设置匈奴僮仆都尉,向焉耆索取高额税收,《汉书》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西汉置西域都护府之后,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辛庆忌在此驻兵屯田,焉耆成为抵御匈奴南下的重要战略据点,也为以后历代焉耆屯戍活动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焉耆也是中原政权在西域的重要屯戍基地,至隋朝时期,由于国力未能达到统一西域的程度,而只能立足于接近河西之地的伊吾、鄯善、且末等地屯戍。
唐朝初期,焉耆因其在丝绸之路中显要的重要位置,而成为唐西向战略中的军事要地,其东连高昌、西接龟兹、南靠尉犁,不仅是唐朝势力进入天山以南的门户,也是突厥南下的关口。贞观六年(632年),焉耆国国王派遣使者入唐纳贡,请求重开大碛道,但这一诉求影响了高昌过境贸易税收,由此,高昌联合西突厥侵掠焉耆,直至贞观十四年,唐占据高昌后,焉耆当时被侵掠的五城及人口才得以收复。唐置安西四镇之后,焉耆位列其一,成为唐前期西域战略前沿以及中后期西域社会稳定的后方基地。
(二)安西四镇之一的龟兹
自汉代时,龟兹就是环塔里木地区重要的绿洲城邦,都延城,“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龟兹所拥有的人口及兵力是当时周边乌垒、渠犁、车师等城邦的总和还要多。
至东汉时期,都护班超应西域的稳定形势所需,将西域都护府由乌垒迁至龟兹它乾城,延平元年(106年),东汉为加强对于龟兹的管控,以“它乾城小,谨以为不可固”为由,又将都护府迁至龟兹国都延城,“欲入(龟兹)共保其城,白霸许之”。龟兹遂成为东汉在西域的统治中心。
唐朝初年,龟兹依然是环塔里木绿洲区域的大国,对于唐朝统一西域战略的实施举足轻重,其一,龟兹位居丝绸之路要冲,《隋书·裴矩传》载:“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
其二,龟兹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发达,是当时西域商业贸易中心,也是突厥控制与掠夺财富的重要城邦,由此,对于唐朝而言,攻破龟兹,一是直接打击了突厥在天山以南区域的嚣张气焰,控制了西域的经济命脉;一是威震西域诸国,有助于唐朝下一步统一整个西域的战略实施。
(三)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
于阗位于环塔里木盆地南缘,其水源充足,人口众多,据《汉书》记载,于阗国都为西城,距离汉都长安九千六百多里,人口多达九千三百,城邦附近有大河流经,“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
汉朝永平十六年(73年),东汉收服伊吾,但由于丝绸之路中道诸国叛乱,而只能采取由丝绸之路南道逐渐深入中道的战略,于是,汉派遣班超、郭恂说服丝绸之路南道诸鄯善、于阗臣服于汉。元和元年(84年),东汉和恭统领军卒八百人筑城屯戍于阗。阳嘉元年(132年),东汉置西域长史于此。
隋唐之际,于阗先臣服于西突厥,贞观六年(632年),于阗王遣使朝贡于唐,贞观十三年(640年),于阗王又遣子入侍,唐在西域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史实证明,于阗在唐朝经略西域的进程中所占据的重要战略地位与焉耆、龟兹是等同的,其一,于阗地处丝绸之路南道要冲,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出玉门关、阳关,通往西域的道路分南北两道,南道“从鄯善傍南山北,循河西行至莎车”“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其二,盘踞青藏高原的吐蕃民族崛起,向外扩张以夺取更多的领土与资源的野心日渐膨胀,青藏高原北邻的塔里木盆地绿洲自然成为其重要的征战目标,而于阗的地理位置正当吐蕃入侵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孔道,由此可见,于阗军镇的设置对于唐朝维护西域的安定作用之突显;其三,于阗绿洲水源充沛,土壤膏腴,气候适宜,宜植稻麦,对于唐朝军卒在此屯戍及解决粮食补给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
据《汉书》记载:“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由此可见,汉代时期的疏勒,不论在人口规模,还是在军事上均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大国。
汉朝永平十七年(74年),班超收复疏勒,废除亲匈奴的疏勒王兜题,新立忠(疏勒故王侄儿)代之。之后,班超为抵御匈奴入侵,巩固汉朝在疏勒等丝路南道的统治,亲率汉军卒屯戍疏勒盘橐城,这成为之后西域局势混乱时期,东汉仍能坚守在西域统治的基地。
永平十八年(75年),焉耆乘汉明帝驾崩之机叛乱,杀死都护陈睦,并联合龟兹、姑墨等国攻击屯戍疏勒的东汉政府机构,班超依盘橐城,与疏勒王忠互为首尾,凭借少量的将士,守卫疏勒城一年多。章帝即位后,徐干率领汉军千人支援班超,疏勒屯戍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永初元年(107年),东汉罢西域都护,疏勒重受控于游牧势力。
唐朝初期,疏勒国已兼并了汉代时的莎车、捐毒、休循城邦,国王为裴氏。贞观年间,疏勒与突厥联姻,“突厥以女妻王”,随着唐朝势力在西域的影响扩大,疏勒为依附唐朝势力,于贞观九年(635年),“遣使献名马,自是朝贡不绝”。
7世纪末,尤其是随着吐蕃势力向塔里木盆地的扩张,疏勒对于唐朝维护其在西域的统治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此时,唐朝对于于阗、吐谷浑道的守卫加强,吐蕃只有绕道大勃律从西道进入塔里木盆地,而疏勒的地理位置首当其冲。因而,唐朝统一西域伊始,疏勒军镇的设置是亟待且具有战略前瞻性的战略。
(五)新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
碎叶镇与龟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四镇”。碎叶城原名素叶城、素叶水城,“碎叶城”本意“小叶城”,关中话—西安话(古长安话,属京畿官话)中“碎”即“琐碎”之意。所以“碎叶”并非是破碎的叶子,而是细小琐碎的叶子。故唐朝长安话的“碎叶城”本意就是“小叶城”。
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路上一重要城镇。自公元前一世纪汉朝设立西域都护以来,就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碎叶城地处丝绸之路两条干线的交汇处,中西商人汇集于此,东西使者的必经之路。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设置碎叶城,因城址附近有素叶水得名碎叶。一说到碎叶城,很多人就会想到李白在那里出生,因为碎叶城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诞生地。实际上,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的,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其故址在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八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
玄奘西天取经路过这里,记载道:“大清池(伊塞克湖)西行五百余里至碎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可见当时的碎叶城还是有一定规模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曾记载:“至素叶城,逢突厥叶护可汗。方事畋,戎马甚盛。……既与相见,可汗欢喜,云:‘暂一处行,二三日当还,师且向衙所’。……三日可汗方归,引法师入。可汗居一大帐,……法师去帐三十余步,可汗出帐迎拜,……因停留数日,……又施绯绫发服一袭,绢五十匹,与群臣送十余里”。
公元718年,突骑施可汗苏禄率兵南下,攻陷了唐朝册立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驻扎的碎叶城,重建了沉寂多时的突骑施汗国。为了拉拢苏禄,朝廷派出使者,于719年赶赴碎叶城,册封苏禄为突骑施十四姓忠顺可汗兼金方道经略使,并按照苏禄的要求,将碎叶公开出让给他作为牙庭。作出割让决定的,不是一个懦弱的帝王,而是手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不久,唐玄宗又将交河公主嫁给苏禄以和亲。从此,唐军永远作别了这座雄伟的城堡。算起来,唐军在碎叶城整整驻扎了40年。
三、关于安西四镇的现状
(一)龟兹的现状为县级城市
“龟兹”就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的县级库车市,尽管只是一座县级市,但是库车市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都要高于阿克苏地区行署所在地的阿克苏市,所以龟兹古地的库车市仍旧在新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将西域都护府搬迁到龟兹。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名库车,设库车办事大臣。清末1902年改设库车直隶州,1913年将库车直隶州改设库车县。201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库车县,设立县级库车市。
库车市位于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缘,全市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下辖8镇、6乡、4个街道办事处、2个片区管委会,223个行政村、36个社区,总人口65万人。 2023年,库车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03.1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03亿元。
龟兹在历史上曾是古印度、古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大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之处,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留下了古佛教文化、佛教石窟壁画、石窟题记、乐舞、戏曲、文物、诗词等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龟兹乐舞久负盛名,前秦时期传至中原,推动重建中国古典雅乐。唐代龟兹乐舞大盛两京,谱写了中国音乐史上最辉煌的一页。201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虽然现在的龟兹变成了库车县级市,但是七战略地位仍旧十分重要,处于乌鲁木齐至喀什、独山子至和田的中间地段,国道3012线、217线在此交汇,南疆铁路横穿市域,民航直达乌鲁木齐、成都、西安、郑州等地,是南疆集航空、铁路、公路相交织的客、货运集散地,具有东进西出、南联北拓的地域优势,是南疆五地州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连接南北疆的交通大动脉。
(二)焉耆现状为县城
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如今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辖的焉耆回族自治县的县城。但是根据焉耆县政府工作报告和巴州十四五规划,焉耆县未来将积极推动撤县设市工作,并且未来将打造巴州焉耆盆地的中心城市。
焉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唐代时期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汉书焉耆国传》记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境内出土的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无声的展示着中国最早的情景剧本。
此外,还有岑参、陆游等诗人描绘焉耆的诗词,玄奘、法显等高僧逗留焉耆的足迹,林则徐、褚廷璋等名士途经焉耆的赞誉,静静矗立千年的七个星佛寺、日喀则古寺、博格达沁古城、土孜诺克古墓群、霍拉山沟口烽火台等43处文化遗址。七个星佛寺遗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2022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都充分展示着焉耆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千年古城的沧桑,是名副其实的“丝路焉耆、千年古城”。
焉耆地处南北疆交通咽喉,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中道的“商贸重镇”,是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现在的焉耆218国道、314国道、216省道和南疆铁路、吐库二线、和库、乌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巴州首府库尔勒市60公里、库尔勒机场75公里,客货兼容的焉耆火车站是巴州北四县、乃至南北疆的大型运输网络中心。
焉耆回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是新疆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腹心。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70.88平方千米,下辖10个乡镇场。2023年焉耆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亿元。
(三)疏勒现状为喀什地区喀什市
在新疆提起疏勒这个地名,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喀什地区的疏勒县。其实我国古代有两个疏勒城,一个是汉朝的疏勒城,位于今天北疆天山北坡东段的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梁沟村江布拉克景区内的石城子遗址,这里是耿恭将军镇守的疏勒城,是著名的疏勒城保卫战发生地。
疏勒城保卫战更汉朝军队以极少的兵力抗击百倍于己的匈奴,击败了敌方长达7个多月的围攻,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孤军获胜的战例奇迹。这场悲壮战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故在当时有“南楼兰,北疏勒”一说。疏勒城遗址也为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在2014年成功将奇台县申报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一个疏勒城是我国汉朝和唐朝时期“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国疏勒城,位于今天喀什地区喀什市附近(盘槖城在喀什市,王城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北的戈壁滩上),这是两个疏勒城。安西四镇中的疏勒城就是指“盘橐城”,早在公元1世纪,我国史书中即有记载。盘橐城初为疏勒国国王兜题驻跸[bì]之地,即西域疏勒国国王的行宫。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正是在这座城里,擒拿了匈奴傀儡—疏勒国王兜题,击败匈奴势力,安定了西域,所以亦称之为“班超城”。盘橐城又叫作“艾斯克萨”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此城毁于战火。乾隆后所重修的盘橐城墙也在新中国建立后被毁,如今的盘橐城为1994年在原址上兴建,旨在纪念这位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名人——班超。
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如今是喀什地区的首府城市喀什市(地区行署所在地),也是南疆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喀什市旁边还有一个疏勒县,疏勒县名叫“喀什阔纳协海尔”,意思是喀什老城。所以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城即包括了喀什市,又包括了如今的疏勒县城。
秦朝时期,喀什为西域三十六国的疏勒等诸国地。汉朝时喀什为疏勒国地,隶属于西域都护府。两汉书、《魏书》、《隋书》、新旧唐书、《宋史》均作疏勒国。西汉时期即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喀什与中原的联系。
东汉永平三年(公元60年),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喀什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祖国版图。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东汉名将班超出任西域都护,这里是大本营,驻守长达17年。唐太宗以后,这里为唐朝政府的重要军事据点,当时的安西四镇之一即为喀什噶尔,这里曾留下唐僧西天取经的脚印。
新中国成立后,喀什曾是南疆区党委、南疆行署和喀什地委、喀什行署驻地,以后莎车专区并入喀什行政区。1952年正式成立喀什县级市,全市总面积为约1528.84平方千米,下辖10个街道、3个镇、12个乡。
疏勒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000多年,它的名字如同它的历史一样古老悠长。早在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有“疏勒国,王治疏勒城”的文字记录。作为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疏勒在西域历史上曾留下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喀什古称疏勒,曾经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点。喀什素有“丝路明珠”之美称。直到15世纪海路开通之前,这里一直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国际商埠。
喀什是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农牧产品最大集散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枢纽和东西方经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交汇点。喀什市占地总面积650平方公里,生活着70多万人。有着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地缘优势。与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和印度接壤,是我国进入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作为古丝路的交通要冲,如今的喀什,已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立体现代交通网络。喀什神秘古朴的历史韵味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使其成为丝绸之路上最具维吾尔风情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路和国际旅游目的地,享有“不到喀什游,不算到新疆”的美誉,更有“不到古城游,不算到喀什”的特指目标。
(四)于阗现状为和田地区和田市
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城就是古于阗国都,位于今天的和田地区和田县和田机场北部,还不在县级和田市域内,也不在今于田县境内。和田和于田实际上都是一个词汇hotan的两个音译,清朝进入南疆发现和田旁边有个克里雅县,于是清朝误以为是古于阗国(于田国),将于阗(后来简化为于田)安在了克里雅县(也就是今天于田县)身上,这是两个和田和两个于田。
和田古称于阗,是玉石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深厚的历史积淀,荟萃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精华,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自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始,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西域都护府统辖之下,包括于阗在内的西域正式归属中国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阗(和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南疆重镇,也是和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金融中心。和田市总面积68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8.5平方公里。辖5乡3镇、5个街道办事处。
这里是大唐最西边的一座城市,也可以说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1864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被俄国侵占,包括碎叶在内的楚河上游原属中国的领土。
碎叶城位于中亚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所以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可以算是碎叶城。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托克马克市地处丝绸之路两条干线的交汇处,古时中西商人汇集于此,东西使者的必经之路。俄罗斯帝国灭亡后,托克马克成为了苏联的一部分,1927年建市。托克马克市是楚河州的一个区级行政单位,托克马克从2004年到2006年4月19日曾经是吉尔吉斯楚河州的首府。
托克马克市是一个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的北部的城市,目前全市共有人口60654人,现今托克马克的居民多有东干人。托克马克市海拔约816米,在城中可望见远处的皑皑的雪山。由于中亚在历史上的战乱不止,各个民族之间的迁徙异常频繁,也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如碎叶城、八剌沙衮、虎思斡耳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