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全国推进村庄规划编制背景下应提倡新中式民居改变千村一面问题研究

2024-11-13 07:02   新疆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还记得在十一年前,即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我国的城市应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时的一语“记得住乡愁”,引起了我国规划师和建筑师普遍的反响和反思,无论是“乡愁”维育,还是“乡愁”的规划设计,这个群体都应当承担起不可推卸的历史和社会责任。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其实不仅仅城市要记得住乡愁,村民住宅更是“乡愁”不可或缺的组成,村民住宅建设管理至关重要。从国家层面来看,村民住宅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和美乡村建设,都离不开村民住宅规划建设,都需要让村庄和民居留住“乡愁”。然而,在规划师和建筑师的话语里,我国当前的村民住宅建设是一个很难切入却也包含很多无奈的话题。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虽然我国村民住宅每年建设的数量和总体规模非常大,却很少有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参与其中,这就导致我国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被简单化。

于是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就看到了这样的乡村民居现状:我国乡村曾经特色鲜明的中式传统民居逐渐消失了,全国各地的乡村都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民居,一栋栋农民新盖的“洋楼”在村落中拔地而起,要么就是“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火彩盒式民居。盲目追求庸俗、缺乏文化底蕴的民居,使中国各地原有的多彩多姿传统民居逐渐沦为千篇一律和平庸,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觉得难以接受和倍感痛心。

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当前我国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审批,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背景下,正好是一个改变我国乡村地区“千房一面”和“千村一貌”问题的最佳时机。而最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民居方案,并不是“拿来主义”的西方洋楼,而应该是在传统中式乡村民居基础上创新的“新中式民居”。所以今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推荐更适合中国乡村地区的“新中式民居”方案。

一、中式民居建筑空间的魅力分析

西方规划设计界流传着一个观点:“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中式风格的魅力可见一斑。我国传统中式民居建筑空间的风格,在建筑形制、室内空间及人与自然共生等方面,也无不透露出一种内在隐含的气质和迷人的魅力。

(一)中式民居建筑的特点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美籍华人贝聿铭曾说:“建筑必须来自人们的住宅。我不会在梵蒂冈的米开朗基罗作品中寻找意大利的根源。我会去佛罗伦萨观察人们居住的房屋。”他认为要形成一种崭新的现代中国本土建筑风格的唯一手段需要以追踪过去曾被贝家那样的家族居住过的园林和庭院为开端。

我国长江流域的苏州、杭州、扬州、无锡等城市的庭院和徽派民居建筑,“其飞翘的屋檐、装饰华丽的屏风、惹人注目的窗户门洞和涓涓的流水”,构成了丰富的建筑语言;还有如梁思成先生所说,屋顶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起翘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翘的斗拱,给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其独一无二的“斗拱”形制,更是中国建筑的最有意味的符号,它兼具结构、造型、装饰等多种功能。以木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斗拱不只是结构或力学上的需要,用来减少建筑物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受力,减少梁折断的可能性,在造型上它还具有优美的视觉功能。

传统的中式民居为围合院落式布局,一般包含厅堂、卧房、书房三个主要区域。整体上有礼制的特点,功能上更存宜人之处,房子的长、宽、高比例与坐落朝向实现了冬暖夏凉的设计功能,还有由五行八卦演发的阴阳平衡、气场圆通,都是中式建筑空间的特色,许多专家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优点很符合当今“生态环保、节省能源”的世界潮流。正是这种普通的白墙灰瓦的中式民居,而不是大红柱子和金色屋顶的旧式宫殿、寺院,形成了中国典型的建筑语言风格,完全有别于西方的建筑风格。

(二)中式民居的内部空间形态

中式民居的内部空间形态特点是虚与实的相辅相成。古代哲学家老子曰:“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空间的虚与实、存在与功用之间辨证统一的关系。空间围护体各立面要素的虚实对比;空间组织中梁柱与家具虚拟围合成的局部空间,与整体的实在空间形成复合多样的“流动空间”;多个空间组合时,喜欢形成序列,就像写文章,必有起承转合,有头、有尾、有高潮。

在单个空间分隔上则用虚拟分隔的方法,目的并不在于要把空间切断,而是一个过渡、一个指示或一个符号,以取得似分非分,似断非断,出神入化的效果。如虚实兼半的空廊、空门、空窗、漏窗,里外半透随意开阖的木格门和随时延连的帏帐,还有花格通透的博古架与形式多样的落地罩、栏杆罩、花罩或者迎面固定的太师壁、屏风等,这些虚或半虚的空间围护体与空间实体组合,构成虚中有实,互为渗透的活性空间。

其中落地花罩,基本上以全部透空的漏花木雕形式呈现于室内,其整体的虚敞性对被隔开的两个空间造成隔而不断的空间流动感觉,既可使人们同时感到两个空间的存在,同时又能使空间没有一览无余的视觉感受。这种“隔而不断”的空间形式,不仅赋予了室内无限丰富的空间内涵,造就动静统一、含蓄变化的空间形式,还赋予空间以活泼的生命情调和内敛的文化含义,坦露着古代中国人寄于居住空间与自然环境的体味和观照。

(三)中式民居的空间设计

我国最早的一部记载工艺的文献《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古代中国的士大夫来说,“室内和室外永远是一个整体,前面没有小花园的书房算不上书房。”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中国建筑的门窗不仅能够采光与通风,多数还有“借景”的功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关于这种功能最为精彩的意境写照。

中式民居充分体现了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著名的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也说:“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其突出表现四合院,“它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四栋完全人为的空间,围出一块空地,围出一个连通无限的自然空间,就这么简单,又这么有人为意味,却充分尊重、保留了自然大量的运作。”

传统的四合院对外是“封闭的”,对内则是开敞的。庭院与周围的厅、堂、廊、室等既隔又通,实际是厅堂的延伸和扩展。不仅可供人们劳作、休闲,也为内部空间与大自然沟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尤其是木构造体系的内外檐廊装修,成为室内空间构成特殊的设计语汇,同时与室外自然环境形成了互为交织、穿插流动的活性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亲善自然,与自然和睦共处的淳朴心愿。其代表作品为明清江南徽派民居建筑,空间构成开敞流通,建筑内外空间溶为一体,体现了中式民居建筑设计的一种整体观;居室、住宅、庭院,小环境和大自然统一和谐,营造出一个艺术化的让人们“诗意地栖居”的生活环境。

即使在国际化的今天,真正的建筑不但是现代的,也应该是地域本土化的。我们要真正感悟和理解中式民居建筑空间的内在精神,吸取精华并运用到设计的实践领域中。在北京香山饭店的建筑空间,“被称作”四季庭院“的地方在风格上介乎苏州园林和东楼正厅之间。那里,疏影婆娑,人们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竹丛和金鱼。由于设计精巧,从厢房可以看到四周园林的景色”。

“这些树木反过头来祝福我们。饭店所在地完全成了即时园林。”贝聿铭的设计使中国的建筑文化元素显得更为时尚,更具光彩照人的魅力,为现代中国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语言,将成为中国建筑设计师们的楷模。

二、中国各地传统民居类型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民居建筑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特点。除装饰和细部做法上受各地传统文化习俗影响之外,其他主要方面:材料、结构、造型及组合方式主要受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每个省、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它们形式自由,较少受到法式和则例的束缚,对现代建筑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一)北京传统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即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即为合院。四合院通常采用坐北朝南的走向,整个四合院大都按中国传统习惯,采取对称手法建筑而成。四合院中正房即北房,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厢房。东西厢房较对称,建筑型制大体相同或相似。

北京四合院通常用高耸的外墙包围,且外墙上不开窗,表现出极强的防御性。全家人住在合院罩生活十分安逸,白天院中花草树木映成趣,晚上关闭大门又非常安静,这种空间布局特别适合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整个院落中空气清新,家人可坐在院中乘凉、休息、聊天,其乐融融。家罩人在院落旱无论做什么,外人无从知晓,这符合中圈人的居住习惯。北京四合院住房分问、分房,按家族中长幼排序,长辈住北房(正房),长子住东厢房,次子住西厢房,佣人住南房(倒房),千金小姐住后院,这样的分配使得彼此生活互不影响。北京四合院设计施工较为简单,通常以木构为主体标准结构,重量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材料以青砖灰瓦,砖木结合为主,混合建筑。院落整体呈青灰色调,十分朴素。

其它地区的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基本相同,建筑型制大小、高低、材料、式样大同小异,这些四合院是中国劳动人民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北京四合院与各地四合院有以下不同点:以北京为主的周围地区四合院平面稚局以中轴对称,大门开在院落的东南角,与正房错丌。这是根据八卦方位由来,正房坐北为坎宅,做坎宅则须开巽门,“巽”者属东南方,在东南方开门预示着财源广进,因而要做“巽”。

因此,北京四合院的大门通常丌在东南方。这一民居建筑习俗是根据中国风水学说而定,其它地区的四合院并非都是如此。

(二)徽州传统民居

徽州传统民居主要分布于安徽省原徽州地区即今天地级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祈门、屯溪、绩溪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等地区。徽州传统民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极具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

徽州人早年经商,游走四方,荣归故里之时往往大兴土木,光耀门楣。凭借着多年游历生涯的丌阔眼界,在构筑一幢幢精巧别致民居建筑时,徽商将其它地域不同的文化引入境内。

徽州传统民居主要以砖木为建筑材料,一般为青瓦、自墙,其外比例协调、尺度宜人,体型轮廓丰富,建筑色调淡雅。马头墙是徽州传统民居的突出标志,原为迅速阻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而设。由于在民问得到广泛运用,形象组合十分丰富,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有的地域风格。马头墙在建筑立面上打破了一般高墙的平直呆板,增加了建筑的层次美感。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院落四周围合高墙,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内向合院,从外面几乎看不到瓦,采光、通风以狭长的天井与外界沟通,下雨天雨水则通过四面屋顶汇集流下,这种形式俗称“四水归堂”。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通常采用内向方形布局,左右对称。面阔三问或五间双层小楼,以四水归掌的天井院落为基本单元,少则两三个,多则十余个。随着家族不断的发展壮大,单元还可以不断地扩展完善,最多达到二十四个或三十六个。在院内开凿水池,点缀花草笳景,营造了优雅舒适的生活环境。院内房屋梁柱和栏板上雕饰精美图案,在墙上安置纱窗,透过绿纱听鸟鸣虫叫,引来窗外景致,追忆山林野趣,宅第与园林和谐地融为一体。

(三)江南水乡民居

江南水乡自古物产富饶,商贸繁盛,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当地人才辈出,江南水乡小镇中的居民大都为书香门第、退隐官宦或散居学士,这些具有深厚学识的人在建造房屋时自然要用心经营:而那些附庸风雅的商家巨贾在这样一种浓厚的文化环境熏陶下眼界和审美水平得以提高,也会聘请饱学之士为之谋划设计。因此,在这样一种良好氛围下,江南水乡古镇中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宅院。

江南水乡民居建筑在单体上以一层或二层木构厅堂式住宅居多,布局多为院落、天井或穿堂,以更好的适应当地气候特征;构造多采用瓦顶、空斗墙、马头墙,形成了院墙层叠、起伏错落、庭院深深的建筑群体风貌。根据建筑规模,江南水乡民居大体分为大宅、中宅和小宅三类。其中大宅主人多为富商、官宦。大宅主落通常五进,依次是沿街带门店或带阁楼的门厅,停放轿子的轿厅、接待重要宾客及婚丧嫁娶的正厅,会见亲朋好友、族中议事的内厅和称为上房的女厅构成。

大宅以厢房或院墙围合构成院落。大宅入口沿街或沿河,便于人流交通或物资的进出搬运。边落通常不单独开门,由举行宴会的花厅、书房、花园、内宅、厨房构成。两落间设背弄,既将主仆通道进行分流,又增强了内宅家眷的私密性,利于防火、防盗。与大宅相比,中宅在形式上与大宅相仿,只是进数较少,通常不足四进且无边落,内部空间不如大宅讲究,但更灵活多变。小宅为平民住宅,规模小,无严格轴线,通常只有一到两进,或沿街沿河,因地制宜,形式自由且随意,构成了江南水乡古镇特有的人文景观。

这些江南水乡民居大多营建于封建社会,民居平面布局、空间安排等都受到儒学传统、封建伦理和当地习俗的直接影响。如厅堂主次、前后、序位的空间关系;又如主客区分、主仆隔离、男女有别等要求和准则都在设计营造中有所体现,这是江南水乡民居的人文因素在意识形念上的体现。广布于江浙地区密布水网、平坦地势的江南水乡民居多依水而建,青砖蓝瓦、轻盈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水乡纤巧、细腻的民居文化。

(四)福建客家土楼民居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福建漳州、龙岩,广东潮州饶平县及广东梅州大埔县。历史上,客家祖先原为中原汉民,因连年战乱、饥荒等原因被迫辗转南迁。到南宋时期历经千年,迁徙力.早,在闽赣粤三省交界地区产生了客家民系。他们在背井离乡,不断辗转迁徙的艰难岁月中历经磨难,因此他们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的可贵。由于客家人迁徙的地方大多为深山密林、穷乡僻壤,加之当地建筑材料匮乏,豺狼出没、盗贼猖獗,因此每次迁徙到新的地方,同姓族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营造体量巨大的围合式住宅,以抵御外界的侵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民居建筑形式——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是以土建墙营造的集体民居建筑,外墙以三合土夯实建造,防水、保温、具有极强的防御性。建筑平面呈圆形、半圆形、方形、五角形、交椅形等。其中以圆形最具代表性,沿中轴线建大门、厅堂、主楼。突出主厅位置,以厅堂为核心,规划院落,将横屋及附属建筑布置于两侧并严格对称,廊道贯通全楼。

客家土楼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巨大的体量,无论在前后远近任何位置来看客家土楼,它巨大的体量都足以让人感到震撼。客家土楼中,最为普通的圆楼直径约50余米,高十余米,房问上百,可住四、五十户,三四百人;而大型的圆楼其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二十余米,房间四五百,可住二三百户,七八百人之多。客家土楼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传统民俗。

(五)各少数民族的民居

干阑式民居主要分布于云、黔、粤、桂等西南地区,是傣族、壮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住宅形式。干阑式民居是采用竹、木构成独立小楼,通常底层架空饲养家畜或储藏物资,上层结构防水、防潮并能抵御虫、蛇、野兽的侵扰,利于居住。

藏式碉房主要分布于青臧高原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一般为二至三层,底层饲养家畜或储藏物资,楼上供人居住。碉房墙体上薄下厚,建筑立面上小下大。建筑平面简洁,多为方形。因青藏高原地势起伏,建筑平面占地过大将增加施工难度,因此藏式碉房在平面上面积较小,而在立面上向多层发展。

三、中式民居建筑的西部装饰和色彩研究

中国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艺术中非常精彩、美丽无比的组成部分。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出生于四川省,曾经在湖南省怀化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过,也有机会去福建省、上海市和江苏省短期学习工作过,所以对这些地方的民居建筑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曾经几次去山西平遥、云南大理、丽江古城和安徽的徽州(黄山市),都为那里的民居建筑所深深吸引,流连忘返。其特殊的建筑形式,既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比如北京四合院民居、山西平遥民居、安徽南部黟县宏村民居、苏州同里村民居,还有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福建、广东地区大型堡寨式土楼民居建筑,云南丽江古城纳西族民居等。特别是它们的细部装饰处理,其飞翘的屋檐,装饰华丽、惹人注目的窗户门洞,是中式建筑中最有意味与代表性的形式符号,并具备结构、造型、美化等多重功能。

(一)中式民居的屋顶细部装饰。中式民居建筑的屋顶瓦坡的曲面,给予中式建筑以一种不可比拟的特点与杰出态势。各种屋顶瓦坡的曲面利用多个体积合成富有视觉韵律美感的檐角,而屋面延伸檐下形成的大片阴影,赋予了空间更多的深度。在山墙处加披檐或将山墙高出屋面做成的封火马头山墙,则丰富了单体建筑的造型语言。

(二)中式民居的门洞细部装饰。大门历来是主人显示其社会与经济地位的标志。许多地区的民居建筑都对大门的式样、用料、工艺、装饰、色彩非常着意、考究,以成为凸显家族门第的象征。比如云南大理州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门楼,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檐下施以彩绘和雕饰,做工精细,色彩华丽。有时两边翼墙上还用砖砌出方格,其中镶嵌大理石或彩塑花卉、绘画题诗,整座大门装饰得琳琅满目。即便是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与绘画装饰。装饰花纹有卷草、飞龙、蝙蝠、玉兔等,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色彩千变万化,运用自如。

徽派民居院门色彩素洁雅秀,造型别具一格。我在皖南写生时看见的少数祠堂、书院遗址,从中可感受到斑驳老墙的厚重历史、门楼砖雕的独特工艺。

(三)中式民居窗的细部装饰。各种窗常用木条拼成格纹、井字纹、回纹、藤纹和锦纹,也有雕人物花鸟等。通过大面积的图案、纹样和通透光影的比照来取得装饰的艺术效果。徽派建筑上素洁雅秀的花窗,少量门窗桶扇的格心满雕飞凤、花鸟、故事人物等繁复内容,也极为生动优美。瓦砌的漏窗使庭院之间似隔非隔,似断非断,外形有方的、长的、圆的、扇形的等各式造型,并镂有花草、几何图形等多种图案,玲珑剔透,美观大方。

(四)中式民居的墙面细部装饰。中式民居建筑墙面通常运用建筑材料本身的颜色与质感来取得对比和装饰的效果,例如用栗色木柱和龙骨划分与白墙比照以取得素雅的效果。在墙上镶嵌砖刻、石刻的花边、雕饰以取得材料和繁简比照的艺术效果。晋中地区的民居将山墙高出屋顶,在墙上镶嵌石刻花边以取得材料质感对比的艺术效果;墙头砌成曲线或层层跌落的直线,以变化的轮廓线来取得装饰效果。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有的在墙面施以山水、花乌、书法等文人字画彩绘,或在房屋廊下山墙部分拼贴几何形状大理石并配以诗画的装饰。如带象征意义的“雄鸡报晓”、“金狮吊绣球”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

(五)中式民居的照壁细部装饰。中国人建造宅屋时会把文化绘到墙上,这就形成了照壁。照壁是一块独立的墙壁,常设在宅院大门入口的对面,也有的设在院内正房对面。壁面用大理石或砖雕装饰,额联及两侧用砖分出框档,其中彩绘山水、花鸟图案,或将需要家人遵循的祖训、格言写成书法刻在照壁上。照壁上的内容与形式能反映许多地方的风俗与文化。古朴的照壁建筑成为清幽山水间的点缀,庄重绚丽的壁照有多彩琉璃的北京天坛的九龙图照壁等。

(六)中式民居的梁架、柱、柱础细部装饰。民居建筑本身往往会对梁架、柱、柱础等结构、构件或门窗栏杆等细部进行艺术装饰。在木质梁、枋、童柱上雕刻出各种飞鸟、花卉、卷草、云朵等纹样,而且做得非常精致,并用金色油漆涂饰,减少了这些构件单调、僵直的感觉。柱础的形状有鼓形、瓶形、八角形等。在柱础的表面上则进行雕刻,有雕花卉鸟兽者,也有雕几何图案者。内檐木装修集构件拼装、雕刻一体,丰富多彩的木雕加深了古民居的文化积淀。

(七)中式民居的地面细部装饰。民居中院落地面或房屋廊下地面往往用砖、多日石、瓦、石材铺拼砌成各种几何图案,有的还在石材与砖头表面施以雕刻,起到美化作用。

(八)中式民居的建筑色彩体系。大多运用黑、白、灰色调,或与其他低纯度色彩进行搭配,显出自然朴素的乡土气息。比如苍凉壮阔的黄土高原上,那些依山而凿的窑洞,远远望去,或三三两两,或鳞次栉比,窑洞质朴的色彩与自然和谐一体。再比如江南民居,当地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不论从色彩还是从热工方面考虑,建筑主体宜采用浅淡的冷色调,而很少用强烈的朱红色。在烟雨朦胧的自然环境中,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显得非常悦目怡情,且颇具江南风雅的人文气质。

四、关于我国村庄民居应提倡新中式民居的建议

(一)关于城镇规划君何方洪推荐“新中式乡村民居”的原因

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同时也有一座座小院墙倒屋塌。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正在逐渐侵蚀着中国传统的民宅建筑。北京老胡同和四合院的没落,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民宅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个缩影。人们都住进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小盒子里,抬头看不见天,远望看不见山,春不见花开燕归堂,秋不见叶落梧桐黄。

这或许是时代的进步,但这也是时代的悲哀。曾几何时,日渐式微的中国民宅也曾惊艳过整个世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入诗入画又不失栖居,养人养心又独具美感。这是我国城市千篇一律的景象,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我国的城市存在,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问题更加突出。

中国的乡村民宅历经千年,匠心独运,山南海北,各具风格。这些乡村房屋因地制宜,借山水藏灵气,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村民建筑,更是一种生活。比如我国乡村民居典范的徽派乡村民居,徽式民居的代表就是西递和宏村,这两座被誉为“来自画中的村落”目前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远山近水,房屋错落,高大奇伟的马头墙和黛瓦飞檐相呼应,诗情画意,古雅简朴。

又比如客家土楼是福建民居的独特形态,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规模宏大,造型绝美,既科学实用,又神秘奇妙。一栋土楼约有上百间屋子,可居住一二百人,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传统中国人群居生活的民宅了。

江南的民居,除了大户人家的园林式建筑,更多的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粉墙黛瓦,青石为基,门泊小舟,置身与此,仿佛穿越千年,到了宋代才子的诗文之中。

中国地貌众多,所以也衍生出了许多因地制宜的民居,土家吊脚楼就是其中之一,依山临水而建,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吊脚楼不仅非常实用,而且粗犷洒脱,刚柔相济,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感。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延续了上千年的传统中式民居风格,如今正被新式楼房所取代。这种新式楼房,清一色的火柴盒式式民居,东一栋、西一栋竖立着,“千房一面”且“千村一貌”。

在当今这些缺乏个性化的乡村民居中,中国传统民居中所蕴含的人文气息已荡然无存,以至于我国广大农村民居除了仅仅能够满足人的基本生活居住的需求外,在体现当代村民居住精神方面有所缺失。

这让城镇规划君何方洪倍感痛心,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当前我国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审批,正在大力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的背景下,正好是一个改变我国乡村地区“千房一面”和“千村一貌”问题的最佳时机。而最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民居方案,并不是拿来主义的西方洋楼,而应该是在传统中式乡村民居基础上创新的“新中式民居”。

(二)关于对新中式民居的理解和认知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新中式民居,是内涵与表象的统一,内涵是主要内容,形式是内涵的外在表达。当内涵发生改变,必然会产生新的与之对应外在形式,而不仅仅是标志性的中式符号的简单抄袭。

新中式民居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提升,民族意识逐渐复苏。在中国文化风靡全球的时代,我国的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师将传统中式元素与现代材料技法巧妙兼柔,从简单的摹仿和生硬的抄袭中探寻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秀美的新中式。

新中式民居既秉承传统,又摆脱传统建筑的陈旧气息,追求建筑内涵的“神似”而非外形简单的“形似”,将民居建筑升华到新的高度。中式民居建筑与西式民居本质的不同表现在于空间的处理。中国传统民居是内向型围合的,即有极强的私密性;新中式民居运用传统色调与符号结合现代表现手法刨造出完全符合现代人生活的空间,既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及中国建筑特质。新中式民居形式简约,线条流畅,材料精致,做工精良。

新中式民居融合诸多现代社会审美需求,采用现代材料和手法把传统建筑中的各个元素演化和抽象化,却仍然保留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神韵和精髓。因此,城镇规划君何方洪认为,新中式民居更符合中国人的品位和气质,应该是能够获得中国广大农村村民喜爱的。如果把新中式民居与西方洋房方案摆在一起,城镇规划君何方洪相信更多的中国人会选择新中式民居设计方案。

(三)新中式民居的释义和优势

新中式民居既能有效融合现代建筑元素,又能很好的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精髓,在文脉上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脉相承,更体现对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对传统建筑的功能性也给予了重新定位。在新中式民居设计中融入的现代生活流线理念更适合现代入的居住习惯和心理需求,也让更多的村民充分感受到用现代设计理念诠释后的文化回归与自醒。

生活需要现代化,而情感表达需要中国化,并且要能够反映中国建筑的人文价值,这些新时代的要求在新中式民居中得以体现。新中式民居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还巧妙融合现代建筑元素与设计理念,改进传统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增强了建筑外观的识别性和个性;新中式民居以人为本注重现代生活的细节,致力提高居住的舒适度,如更多考虑住宅的私密性,增强室内通风采光,丰富完善卫生问、厨房的使用功能,更为合理的分割与协调室内空间等。

城镇规划君何方洪
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行政区划、地理地图的介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