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法国文学照进现实 风靡全国
曾朴
李健吾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手稿
罗曼·罗兰
赵氏孤儿传法国 两国文学共交流
要知道,中国文学与法国文学,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从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就为法国启蒙思想家所推崇。那么,在中国文学传入法国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如果您挑个法国人去问他,最有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他八成会回答您,是《赵氏孤儿》。可以说,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是以元杂剧《赵氏孤儿》为起点的。
历史上,《赵氏孤儿》最早的译文是来自一位传教士,名叫马若瑟。马若瑟从小就经历了耶稣会严格的教育和选拔,被派往中国传教。
到中国之前,他从来没有接触过汉语,来了中国之后,他才开始一字一句地学习汉语。不过,当时中西交流规模非常有限,他的外语学习条件和现在相比,那绝对是简陋之极了,他甚至连本中法词典都没有。
他去的江西又属于方言区,语言难度又更进了一层。在马若瑟的自传里,他曾经写道:“既至中华,口吃目瞀,一字不识,一言不出。”意思就是说,刚到中国的时候,他和盲聋哑人没两样。
然而,凭着不懈的学习,马若瑟的汉语很快就到了极高的水平。他甚至还动手写了一篇专门供中国人看、鼓动中国人皈依天主教的文言短篇小说《梦美土记》,文笔流畅到让人根本看不出是个外国人。
而就在那时,马若瑟遇到了《赵氏孤儿》。
说到这儿,咱就不得不来感受一下马若瑟的译文了。
就拿戏曲第一折里的一幕来说吧。当时,公主的丈夫、驸马赵朔已经被赐死,自己怀上了“赵氏孤儿”,屠岸贾还却不肯放过她们母子,在要被赶尽杀绝的时候,公主念了一句诗:“天下人烦恼,都在我心头。犹如秋夜雨,一点一声愁。”
马若瑟的法文翻译过来是:“似乎所有人的痛苦都被藏在我心里”。“烦恼”两字被马若瑟转换为了“痛苦”。试想,公主的处境险象环生,赵家有灭门的危险,又岂止“烦恼”二字?中国戏曲语言含而不露的表现方式,决定了原作者不用“痛苦”这个词来直抒胸臆,但是翻译到法文,这种含蓄的字眼如果直译的话,产生的效果就未必尽如人意。马若瑟很准确地意识到了这点,也很快就把自己正确的理解反映到了译文之中。
至于后面那句,纪君祥把愁思比作雨丝绵绵,马若瑟很可能认为这样寓情寓景的话语,对于法国读者而言,无法帮助他们理解剧情,也没法在译文里翻译出来这种复杂的意象,就索性删去不译了。
马若瑟曾担心自己译文不当会遮蔽《赵氏孤儿》原文的光彩。在写给福尔蒙的信中他说道:希望我的翻译不会阻碍您感受到充满在这篇作品的中的美与伟大的情感。《赵氏孤儿》的翻译尽管也并不是无可挑剔,但他尝试翻译戏曲的精神却十分可贵,是翻译史上的一座丰碑,马若瑟也因而成为了中西戏剧交流史上最早的摆渡之人。后来,爱尔兰剧作家阿瑟·墨菲就被马若瑟翻译的《赵氏孤儿》所吸引,创作了他的戏剧作品《中国孤儿》。
马若瑟《赵氏孤儿》
伏尔泰还曾经高度赞扬《赵氏孤儿》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他曾写道:“《赵氏孤儿》是一部珍贵的大作,它使人了解中国精神,胜过人们已经做过的、以及将来要做的关于这个大帝国所有之陈述。”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中国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也被翻译为法语,从鲁迅到莫言,法国书店处处可见中国文学的身影。两个民族间文化的友好往来,跨越文明与时空的界限,激荡出长久的精神共鸣。
编辑:亚特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