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的定海神针,心系家国的科学巨匠——周光召

文化   2024-08-28 21:00   北京  

《1039听天下》从2024年起改名为

《动听天下》

为防止您看不到我们的推送

可以在主页点击右上角的“…”

把“动听天下”设为星标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的缩略版,

更多完整内容

请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人:田洋

节目编辑:张李昕、程涵

小剧场配音:傅博文、郭炜


1959年10月1日,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十个生日,天安门广场上正在举行盛大的庆典,正当人们沉浸在庆典的喜悦中时,城楼上的赫鲁晓夫却突然转身对毛泽东说:我们已经决定要停止协助你们研制核武器,并会撤走在中国的全部苏联专家。毛主席回答他:那就让我们自己试试吧,这对我们也是一个锻炼。


毛主席的轻描淡写的回答让赫鲁晓夫目瞪口呆。仅仅在5年后,咱们国家就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而之所以有这么快的速度,有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周光召。 


改变初衷  投身核武器研究


提起两弹一星元勋,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郭永怀、钱三强、邓稼先这些人,那么周光召在这项事业里都做了什么呢?



 1929年5月15日,周光召出生于湖南,家里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五。他的父亲周凤九曾经留学法国,是工程公路专家,被誉为湖南公路界的泰斗。父亲对待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光召的童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这也促使了日本加快了投降的速度。


原子弹带给了全世界不小的震撼,这其中也包括周光召。这个年青人一改学电机的初衷,转而对核武器产生了兴趣。


第二年,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先修班,后来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他的大学老师包括周培源、钱三强等等,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研究生毕业后,周光召留任北大物理系讲师。


1957年,已经在学界崭露头角的他接到了新任务,被国家选派去苏联的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学习。


1957年,周光召(左四)与王淦昌(左五)等

在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研讨工作


杜布纳当时聚集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许多科学家,科研水平全球领先。在那里,周光召迎来了自己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


周光召在新兴的粒子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推导出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律”等重要理论,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前沿学科的发展,周光召也因此被世界公认为学界重要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眼看着研究就要取得突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周光召却决定放下莫斯科的一切,回到中国。


毅然回国  助力研究


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协议,拒绝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还撤走了全部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


对中国来说,造原子弹是必须的,问题是谁来造、怎么造?美国当年研制原子弹时的专家队伍可是相当豪华,相比之下,中国的科研队伍就显得有点寒酸了。


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也看到了这个问题,正当他急得焦头烂额时,一封来自苏联的信让他稍微松了口气。这封信正是来自周光召。


周光召此时还在苏联,他把在苏联的中国专家召集起来,讨论如何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搞原子弹,还给中国核工业部写了信。


两个月后,趁着一次访问苏联的机会,钱三强赶到莫斯科,和周光召见面长谈。关于中国如何发展核武器这事,两人聊了大半天,之后周光召便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苏联专家撤走以后,因为缺少设计原子弹的各项数据,理论设计陷入了困境。但对于研制原子弹这整个工程来说,准确的数据是一切的基础。


中国的科研人员当时唯一能参考的资料,只有苏联专家上课时口授的几个极其简要的数据。原子弹技术攻关时,有人回忆起苏联专家的话,就想能不能借用一下这个数据。


可要使用数据,总得保证它是正确的,谨慎的科研人员想复算验证一下准确性。就在复算工作即将完成的时候,一项重要参数的测算结果却对不上了。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理论部又三班倒算了三次,可结果还是不一样。总共算了九次,仍然和苏联留下的数据对不上。大半年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一个数据上,结果却没什么进展。这时候,周光召加入了队伍。


仔细核对完后,他发现应该考虑到的条件都没有遗漏,计算过程也没有问题。计算是可靠的,那为什么结果却和苏联数据不一样呢?


周光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会不会是这个一直以来被视为权威的苏联数据有问题呢?


要质疑苏联数据错了,必须得说清楚理由。周光召从科学原理出发,在理论上支持了中国自己的计算结果,结束了激烈的争论,也让从前过分迷信苏联数据的人彻底信服了。


就这样,周光召扫清了困扰研究队伍一年的障碍,大大加速了原子弹研究的进程。到1962年9月,原子弹理论设计工作顺利完成。周光召协助邓稼先交出了中国首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新疆罗布泊的高高铁架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安装就绪。


一份来自罗布泊核武器试验场的绝密电报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电报里提到了一种叫作“过早点火”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原子弹的正常起爆,甚至会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


周总理希望科研团队认真估算一下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接到这个紧急任务的正是周光召。可当时距离试验起爆的时间已经不到24个小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同时又不至于泄露机密,周光召找来了物理学家黄祖洽和数学家秦元勋帮忙。


他们从庞大的数据里抽丝剥茧,精准筛选出有效参数,几个人经过连夜计算,最终确认爆炸成功的概率超过99%,失败率小于千分之一。



听到这个结果后,周总理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正式批准在10月16日15时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当天,炽热的蘑菇云在大漠深处升起,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正式跨入有核国家行列,震惊了全世界。


据杨振宁回忆,美国的报纸陆续报道过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科研团队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其中,周光召的名字屡屡出现在了《纽约时报》上。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周光召又收到了新任务。毛主席、周总理指示要加快氢弹的研制步伐。


1963年,理论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突破氢弹原理上来,邓稼先、周光召组织科技人员制定了工作大纲。


周光召协助邓稼先交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后来,于敏领衔的攻关团队率先取得突破,周光召又迅速集中精力协助于敏。


其实当时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法国也在探索氢弹。为了抢在法国前面爆炸,长一长中国人的志气,科研团队憋着一股劲儿咬紧牙关,办公大楼每天晚上都亮着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捐献勋章  致力科普


核武器爆炸试验成功了,但真正装备到部队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1972年8月起,周光召先后担任第九研究所所长和核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领导完成了装备部队的第一代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工作,为我国掌握中子弹和核武器小型化设计技术、完成核武器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过渡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4年初,中国工程院遴选首批院士。数理学部原本提出的建议人选是周光召和朱光亚,但经过学部主席团会议审定后,名单却变成了钱学森和朱光亚。


为什么呢?原来,在审定名单的会议上,作为执行主席的周光召主动提出自己退出,“让位给钱学森”。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就有周光召的一份。


国家主席授予周光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99年9月)


可他却总觉得自己受之有愧。2003年,年过七十的周光召决定捐赠“两弹一星功勋章”,至于捐赠的对象,在许多名校中,他选择了故乡的宁乡一中。



初入宁乡一中的新生,第一课就是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参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陈列室。


参加了勋章捐赠仪式的刘平伟,当时在宁乡一中读高三。听着周光召讲述原子弹诞生的故事,看着那枚凝结着无数人心血的勋章,刘平伟在心里埋下了科研的种子。后来,他成了浙江大学化工学院聚合所所长,致力于攻关新材料“卡脖子”技术。


还有湖南圣湘生物创始人戴立忠、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黄高等,无数宁乡学子都在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中科院院长任上退下来后,周光召从1996年起连续担任了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一直忙碌于联系全国科技工作者,促进科学的普及和推广,他自称是科普工作的“开路小工”。


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召开,

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出席。


他很少跟别人提起自己以前的经历和对两弹的贡献,他的心总放在别人身上。


2011年11月,在一次专家组会议上,周光召突发脑出血,昏倒在会议现场,虽然得到了及时治疗,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每天看10多个小时的书。


2024年8月17日,这位两弹一星元勋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杨振宁曾经说:“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1964年爆第一颗原子弹比预想中早了一两年。”周光召自己却说:“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但我们都会记得,“十万分之一”的周光召,将永远是世界科学史上的明星。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网络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收听往期更多节目

请点击“阅读原文”

动听天下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