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欧,执政时间能够长达10年以上的领导人,实在是屈指可数。不论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葡萄牙的安东尼奥·萨拉查(António Salazar)这样的独裁者,英国只有撒切克夫人;在法国,由于戴高乐将军引入第五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准许连任一届的)七年总统任期,除了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本人还有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和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至于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缩短总统任期到5年之后,任满两届也就10年封顶了。而在德语区,则有四位头衔都是联邦总理(德语:Bundeskanzler/in)的政要,他们的执政期都明显超出了10年:德国的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以及奥地利的布鲁诺·克赖斯基(Bruno Kreisky)。
法国总统戴高乐(左)与西德总理阿登纳(右)
在这三位(西德)德国的和一位奥地利的联邦总理之中,执政时间最长的是科尔(1982―1998,总计5870天),而默克尔(2005―2021,总计5860天)紧随其后——默克尔与科尔之间的这10天差距,毋宁说是出于某种意义上的尊敬。相比于默克尔在政治上的“半路出家”,1930年出生的科尔在少年时就加入了在战后刚成立不久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德语: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简称:基民盟/CDU),在他的履历中,一路都是在打破年龄纪录。1969年当选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州长时,他是整个西德当时最年轻的州长;1973年当选为基民盟主席时,他又是西德两大党接掌党魁中的最年轻者。
三位执政期最长的联邦总理:阿登纳(左)、科尔(中)、默克尔(右)
待科尔在1982年10月1日以“建设性不信任案”(见前文:《这也是德国人的发明》)成为有史以来以此方式当选为联邦总理的第一人时,52岁的他亦是西德历任总理中的最年轻者。在科尔的政治生涯中,他一共6次作为保守派阵营的总理候选人出战联邦议院大选,分别是:1976、1983、1987、1990、1994、1998年。其中,以有否获得/卫冕总理宝座作为衡量胜败的标准,他只经历了1976年和1998年两次失败,恰巧是第一次和最后一次。
科尔在1982年10月1日当选为联邦总理,刚刚因为“建设性不信任案”而卸任总理的赫尔穆特·施密特向他表示祝贺
区别在于,1976年时,科尔是在野党领袖,他的竞争对手是声望颇高的在职联邦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科尔虽然起手就获得了48.3%的高得票率,从而使本党成为了第一大党,但当时由三党分配议席的西德联邦议院中,另外两家社会民主党(德语: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称社民党/SPD)和自由民主党(德语: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简称:自民党/FDP)组成的执政联盟加起来的议席更多而且过半,所以科尔第一次冲击总理之位,败在独力难支,堪称虽败犹荣。
科尔1976年第一次作为总理候选人出战联邦议院大选时的海报
科尔最终能够在1982年10月1日如愿登上政治生涯的顶峰,是因为他在漫长的待机和坚持之后,终于等来了自民党与社民党决裂,转而与科尔所在的保守派阵营结盟。通过参与执政的小党改换门庭而动用“不信任案”夺取政权,虽然程序完全符合宪法,但从政治伦理上讲,总是亏于名之正与言之顺,所以西德各党商定在1983年初就提前大选。这是科尔第一次作为在任总理迎接挑战,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卫冕者,科尔在1983年初的大选中一举获得了48.8%,这是他一生中所取得的最佳战绩。
美国《时代》周刊1983年3月14日的封面标题:科尔赢得了他的豪赌
在科尔一生身披“总理候选人”出战的6次大选中,除了在1976年时的第一次,其余5次都是以在职总理的“身份加持”而寻求连任的。有意思的是,科尔在他的总理任上,每次参加大选的得票/受支持度反倒是逐年在下跌,简直是渐渐却势不可挡地拾阶而下,直到最终于1998年败选下台。这也是在联邦德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在位的联邦总理第一次被来自反对党的候选人“k.o.(英语拳击术语knock out)”击败,达成完全意义上的“政党轮替”——从1949年足足等到1998年,联邦德国政治结构的稳定性由此可见一斑。
联邦德国从1949年到2021年的8任联邦总理
历史留下的记忆和史家所传递的记录时常并不等同于当时、当地、当事者所亲历的真实体验,岁月常常会自带过滤和屏蔽的功能。有些大人物一旦树起丰碑、走进史册,仅仅一、二十年之后,就会在世人的眼光中呈现出被景仰和崇敬所梳理过一番的形象,从而不免会“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一般——科尔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证。
针对科尔超长任期的讽刺漫画
众多的后人叹服科尔有连战皆捷、连续执政长达16年的超凡本领,钦佩他乘时趁势造就民族统一的不世功业,却不大能想象,科尔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近一年的时段曾陷入深刻的执政危机之中。在1987年初的大选中,科尔虽然毫无悬念地达成连任,只是维持住政权,完成了政治任务而已。相比于1983年时的意气风发,彼时早已风光不再,只是借助于对手的更不起眼。
科尔与他在1987年大选中的竞争对手约翰内斯·劳(Johannes Rau)。后来,劳在1999年到2004年间担任联邦总统
如此毫无激情的胜选之后,科尔内阁施政疲敝、丑闻接踵,以至于执政党内部有多位高层人士开始担心下一次大选的前景,并在暗地里谋划“宫廷政变”。被视为“密谋集团”核心成员的都是在党内的重量级“大佬”:他们中有舆情中接替科尔呼声最高的巴登―符滕堡州的州长洛塔尔·施佩特(Lothar Späth)、基民盟中活动能力甚大的总 书记海纳·盖斯勒(Heiner Geißler)和联邦劳工部长诺尔贝特·布吕姆(Nobert Blüm)。其中,盖斯勒和布吕姆两位还是与科尔同起于州郡的多年盟友。他们又受到在西德宪政序列中位居第二的、时任联邦议院议长的丽塔·居斯穆特(Rita Süßmuth)女士的支持,反对声浪真可谓是汹汹嚣嚣。
出现在西德/德国报章中的科尔漫画像
然而,对比于这些明里暗里的反对者,科尔的权力意志和权术有着凌空一击的优势。借助于组织架构内从基层到中层的绝对优势,科尔在基民盟全国党代会上主动发难,施展出当头一棒的先手。刚刚度过难关之后,未及惊魂甫定,就传来了东德内部土崩瓦解的各种讯息。仰承这一千载难逢的“战略重心转移”,科尔得以完全投入最适合他、也最令他心仪的国际大战略操盘手的角色,从而不必沉浸在内政的繁杂、枯燥与平庸之中。
科尔在基民盟全国党代会上
科尔是学历史出身,是德国最古老而名牌的海德堡大学的正牌博士,他最常用的历史箴言是:“抓住历史的衣襟(德语:den Mantel der Geschichte packen)。”这是他将德语中的俗语“抓住机遇的辫子(eine Gelegenheit beim Schopfe packen)”改头换面的适己之用。然而看似只是些微的差别,在“决机乘胜,气势盈溢”之间,隐然有“计利当即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之志。
正是凭借着把契机变为奇迹的德国统一进程,科尔有机会将自己的总理任期推向新的高潮。他在此后多年内几乎无与争锋,与反对党“前赴后继”的挑战者们共同演绎了德国政坛上宛如“三英战吕布”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