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的“大胡子师长”

文摘   2024-10-26 18:07   德国  

        欧洲新媒矩阵  马震洲(德国)

在近、现代史上,德军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真正有德军,其实是在“铁与血”的普鲁士军国主义统一了德意志各邦国,从而于1871年成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后。德军给世人的印象是官兵特别能打、武器特别精良、战术特别新潮,连军服也是最为摩登、帅气的。只是,自从正式有德军以来,他们纵然打赢了军事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无数战役、战斗,到头来最为关键的,却是连续两次输掉了他们亲手发动的世界大战。众多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因素姑且不论,最为透彻的明辨分析可以取自两千多年前的吴子兵法:“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德军曾经的最高统帅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左一)与皇储腓特烈·威廉(Friedrich Wilhelm,左二)及一众亲王走向阅兵台

半是因为政权更迭、半是因为战败投降,连德军的官样大名都改了几回。伴随着俾斯麦一手打造的帝国,德军就是号称“帝国国防军(德语:Reichswehr)”——这一组合中,Wehr就是“防卫”,而Reich的含义比“帝国”更为丰富,重点不在于是否有皇帝,而是看国家体制是否健全。所以在1918年以后,仍然可以延续没有了“皇帝老儿”的“帝国国防军”。小胡子上台以后不久,德军改名“国防军/Wehrmacht——出现在“Wehr/防卫”之后的Macht在德语中意味着“力量、权力”。这么一改名,隐隐杀气就浮现出来了吧!随着历年的征战与屠戮,这支武装力量出现在历史纪录中的冠名更多的则是“纳粹德军”了。

一组“纳粹德军”空军士兵在柏林市中心的菩提树大街(Unter den Linden)上。现在的联邦国防军早已放弃了这种由德国人发明的“正步(德语:Stechschritt;英语则是叫goose step/鹅步)”

二战之后,“国防军/Wehrmacht”与“纳粹”的名与实根本无法解脱。虽然“国防军/Wehrmacht”在纽伦堡审判中没有被宣布为“犯罪组织”,但也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不仅如此,身处其指挥序列顶层之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总长(Chef des Oberkommandos der Wehrmacht)威廉·凯特尔元帅(Generalfeldmarschall Wilhelm Keitel)和作战部长(德语的正式头衔:Chef des Wehrmachtführungsstabes im 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大将(Generaloberst Alfred Jodl)被作为首要战犯而处以绞刑。这意味着,“服从命令”不再是德国乃至所有制服之下的军人们在战斗行动中肆行戕害、毁灭人性的托辞。

左起:小胡子、凯特尔、约德尔

在战后,相继成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联邦德国/西德,缩写:BRD)、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语: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简称:民主德国/东德,缩写:DDR)一开始都是没有正规军的。反倒是随着冷战的固化,德军昔日之敌分属华约和北约两大敌对阵营,铁幕两边都无法割舍德国人近乎传奇般的战斗力,于是先后组建了东德的“国家人民军(德语:Nationale Volksarmee,缩写:NVA)”和西德的“联邦国防军(德语:Bundeswehr)”。

东德人民军在1989年东德建国40周年庆典之际的最后一次阅兵式

在华约集团内部,东德武装力量的整体战斗力被公认为仅次于苏军。而处于驻德苏军集群(俄语:Группа советских войск в Германии;拉丁字母拼写:Gruppa sowjetskich wojsk w Germanii)实际控制之下的东德人民军自命有“反法西斯”的先天基因,反倒是在与旧日德军的切割方面敢于“大大咧咧”。比如东德人民军成立之初的军服就大量采用库存的纳粹德军乃至党卫军的制服,只是去除纳粹元素稍加改变即可。待到两德统一,东德人民军就此消亡,其人员与装备的大部分被裁撤、汰除之后,融入了联邦国防军。

东德的第一任总统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接见国家人民军高级将领

而在铁幕的另一边,重建正规军所引发的从上到下、方方面面的争论,几乎撕裂了当时整个西德社会。联邦国防军从1955年被催生之初就立志要做完全不同于既往的德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回所要确立的是不容置疑的民选议会/政府来指挥“枪”的原则——这在德国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联邦总理作为军队最高统帅的地位被写入形同宪法的《基本法(德语:Grundgesetz)》,在和平时期行使统帅权的则是文人出身的国防部长。为筹划西德的建军事宜,开国的联邦总理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挑选的第一任国防部长,他的出身竟然有教会背景的工会领导人,之前几乎是与军队完全“绝缘”。而在此后七十年历史中,还没有一任国防部长是职业军人出身,甚至于还有好几位根本没有服过兵役。

联邦国防军建军时的领导核心,左起:首任国防军总监察长阿道夫·豪辛格(Aldof Heusinger)上将、首任国防部长特奥多尔·布兰克(Theodor Blank)、国防军派驻北约的汉斯·斯派达尔(Hans Speidel)上将

普鲁士和德国战争机器赖以强大一时的是以总参谋部为核心的军官团,形同国中之国。而总参谋部就是普鲁士人的发明,在总参谋部的德语叫法Generalstab基础之上,才有了英语世界的General staff,完全就是逐字、差一点就是逐字母的照搬了。在普鲁士和后继的德军传统之中,经过反复筛选而曾在总参谋部服役并接受培养的军官享有特别的资望。为了让他们在军队系统中更加引人注目,在这些军官的军裤上镶两条红边作为专门标记。这一做法在很多国家的军队中被沿用至今。反倒是在发源地德国,几十年以来,总参谋部的特殊性早就被始“乱”终弃了。

纳粹德军时代一位具有总参谋部资历的上尉军官的制服(裤子上镶有红边)

联邦国防军不但是效仿美式的以参谋之长来行使军令的制度,更是索性废除了总参谋长(德语:Generalstabschef)一职——德语中的这个“长/Chef”直译的话就是“头儿”;译成英语就是chief很多德语、英语词汇的亲缘关系简直是扑面而来)。形式与职能上约略等同于总参谋长的是新设立的总监察长(Generalinspekteur)职务,不过,非但其地位是与当年的总参谋长相去甚远,而头衔中的“监察”二字似乎是要置整支军队于时时刻刻的监察、“翻修”之下,内中流露出的不放心、不确信耐人寻味。

现代联邦国防军高级将领形象与当年德军将领所给人的印象已相去甚远:第16任国防军总监察长的埃伯哈德·措恩上将(Eberard Zorn20182023年在任,前排中)与陆海空三军的最高指挥官们

在联邦国防军建立之初,由于战争罪责给一支败军残余造成的的人才断层,只能在经历相对干净的旧军官队伍中寻找老成者来谋军。联邦国防军的首任国防军总监察长阿道夫·豪辛格(Adolf Heusinger)在二战期间最高做到纳粹陆军中将,长期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作战部中负责东线军情。由于东线在德军作战任务中的比重,这是在小胡子那里可以“直达天听”的关键性岗位,经常要就战局向德军最高层做简报,天天、时时地出入在“狼穴(德语:Wolfsschanze)”——这是小胡子在如今波兰属地设置的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代号,1944720刺杀小胡子的事件就是发生在那里,豪辛格当时就在现场。战后启用豪辛格的很大原因在于,在冷战危难紧张的关头,需要借重他的战争经历和由此对于苏军的独门了解。几十年后唯政治正确是论的今天,阿道夫·豪辛格这样的人势必激发重重争议,单单是他那“历史感”极强的前名“阿道夫/Adolf”就够他喝一壶的了。

阿道夫·豪辛格(Adolf Heusinger,左一侧影)在小胡子的战情室,在场的有费多尔··博克(Fedor von Bock,右一)、威廉·凯特尔(Wilhelm Keitel,右二)、弗里德里希·保卢斯(Friedrich Paulus,右三)和马克西米利安··魏克斯(Maximilian von Weichs,被部分挡住)四位先后晋升元帅的高级将领

随着那一辈的德国老军人逐渐凋零,现代条件和氛围之下的联邦国防军与外人从一战、二战史中耳熟能详的德军早已是大相径庭。以1955年建军以来的总共17任联邦国防军总监察长而言,在一任续一任的代际接力和不断变化中,已经折射出完全不同的从戎履历。不妨选取其中一位总监察长的特殊经历,有助于成长在完全陌生环境中的人士可以抛开读史而得来的固有观感,进一步了解这支既有传承,又迥然不同、别开生面、前所未有的德军。

任期最长的联邦国防军总监察长沃尔克·维克上将(Volker Wieker20102018年在任,右)与时任国防部长的托马斯·德·梅奇埃(Thomas de Maizière,左),其父乌里希·德·梅奇埃上将(Ulrich de Maizière)在19661972年间担任过总监察长

和平时代的军人很难以军功获得晋升,而要得到破格的拔擢更是机会渺茫。而联邦国防军的第12任总监察长汉斯―彼得·冯·基尔希巴赫上将(HansPeter von Kirchbach)得以跨上现代德军的最高军职,他的命运转折点居然是一场从天而降的无妄之灾。说是“从天而降”,那是在1997年的夏天,德国与波兰的界河奥德(Oder)河受上游地区持续强降雨的影响,引发了沿岸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洪涝灾害。虽然以奥德河的规模、流域面积和居住人口来衡量,与国内主要河流常常面临的洪峰完全不成比例,但相对于自然条件优越、堪称风调雨顺的联邦德国而言,却是少有的重大自然灾害。恰恰是这样一桩持续一段时间耸动视听、牵挂人心的救灾行动,使得当地驻军及其主官也获得了别样的关注。

受灾的奥德(Oder)河流域图,这里的泽洛(Seelow)高地曾经是苏军在19454月攻克柏林之战的中战斗最激烈的战场

每一场抗击自然灾害的努力都是人与大自然无常巨力之间的不懈抗争,虽然中外或有别,但在救急于艰险之中的关头,媒体宣介都不免会下意识地聚焦并放大“人定胜天”的执着与意志,在德国也是如此。面对洪水滔滔,临近的联邦国防军第14装甲掷弹兵师(14. Panzergrenadierdivision)在师长汉斯―彼得·冯·基尔希巴赫少将率领下,及时地大部出动,成为抗洪前线的绝对主力。冯·基尔希巴赫师长奔走在大堤和决口处,在电视报道中不但连续很多天出现他的身影,用心的编导还专门穿插了冯·基尔希巴赫师长亲力亲为搬沙袋的镜头——这是一种亲切气息扑面而来的似曾相识。由于联邦国防军的出色表现和“战地”最高指挥官个人形象所带来的振奋,前来视察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也对冯·基尔希巴赫师长赞不绝口。

当时的德国总理科尔(前排中)亲临灾区视察,少将师长冯·基尔希巴赫(左一)陪同

“装甲掷弹兵师”是兼具普鲁士老传统和纳粹时代装甲兵战术先驱的特有称呼,究其实就是以强大的装甲兵打击力量与全机械化步兵混编的重装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军的“装甲掷弹兵师”与“装甲师(德语:Panzerdivision)”共同合成了“闪击战(德语:Blitzkrieg,这个词被英语收录)”的锥尖矛头。而战后联邦国防军的编制并不沿袭纳粹德军,以第14装甲掷弹兵师为例,完全就是两德统一后,在原东德人民军几个师的基础上整编的。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第14装甲掷弹兵师已于2008年撤销番号。在该师短短十几年的军史上,1997奥德河抗洪救灾无疑是最为闪亮的一页了。

一本论述二战时期纳粹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的专著,封面上就是“装甲掷弹兵师”编成内的主要制式装备

都说水火无情,水与火相克相生,比基尔希巴赫师长的应运而生早了整整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曾经在救灾行动中涌现出一名打动人心的师长。

198756,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图强、阿尔木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起火,引发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森林火灾。大火持续了21天,过火面积达101公顷。时任2368师师长的吴长富率领所部紧急驰援,最先赶到火场,吴长富师长就势接任大兴安岭东线总指挥。在指挥灭火的20多个日日夜夜里,吴长富师长根本顾不上整理军容,原本络腮胡子的他三、五天下来就满脸胡子拉碴。于是,首先在当地群众传开了“大胡子师长”的称呼。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播出吴长富的事迹时也用了这个堪比当代“美髯公”的美誉。几乎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知道在大兴安岭灭火前线有位“大胡子师长”。

当年《解放军画报》报道“大胡子师长”吴长富的封面照

吴长富师长所属的第23军是源自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的老牌主力,其首任主官是粟裕大将麾下大名鼎鼎的“叶王陶”之中的陶勇(1955年授衔的开国中将)。1987年的解放军,正处于1984年宣布了“百万大裁军”后的全面调整时期,23军已在撤编之列,吴长富师长也已内定即将退役转业到地方。“大胡子师长”一战成名,扑灭了山火之后,却再也挡不住自身的“火起来”。这一年,吴长富当选为国内的“十大新闻人物”。他的职业军人生涯也随之迎来转机,作为著名的英雄人物而得到了破格任用。在1988恢复军衔制后,吴长富是全军唯一的正师职少将——正师职的标配军衔是大校,副军职以上才有资格授少将衔。后来,吴长富少将升任第16军的副军长——那原本是“刘邓大军”的晋冀鲁豫“老一纵”,曾是解放军在建国后换装苏式武器升格的第一支重装主力部队。

照片拼图:粟裕大将与最为得力的战将“叶王陶”

相比于“大胡子师长”吴长富,同为师长的冯·基尔希巴赫少将虽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名号,但同样以救灾而得名的他非但被破格提拔,而且以军队在和平时期的论资排辈而言简直就是坐上了“直升飞机”。冯·基尔希巴赫是在1991228日获得了身为准将(德语:Brigadegeneral)的一颗将星,在199410月就任第八军区(德语:Wehrbereich VIII)司令兼第14装甲掷弹兵师师长,晋升少将——这是第二颗星。这一进程属于顺畅但完全正常的范围之内,但在199778月间的奥德河洪水之后,冯·基尔希巴赫的将星之途进入快车道。他在19984月被任命为军部在波茨坦(Potsdam)的第4军军长(德语:Kommandierender General des IV. Korps),晋升中将,获得了第三颗将星。仅仅一年之后,在19994月,冯·基尔希巴赫跳跃了诸多资历更为深厚的将领而接任了联邦国防军总监察长的职务,同时获得了相应的职务军衔:上将,并获得了第四颗星。

出任联邦国防军第12任总监察长的冯·基尔希巴赫上将

军衔标志为“四星”的上将是联邦国防军的最高军衔,一方面是联邦国防军总监察长的职务军衔,另一方面仅授予派驻北约指挥体系,担任战区司令以上职务的国防军军官。所以,在联邦国防军的序列之内,在役的只有一员上将。由此观之,可见冯·基尔希巴赫机缘巧合之后是何等的官运亨通了。基尔希巴赫得到了联邦总理科尔的垂青,他的擢升和接任总监察长虽说不是科尔明令颁行的“钦点”,但完全是出于科尔的授意。整个故事中最有意思的是,在冯·基尔希巴赫于19994月走马上任的时间节点上,科尔已经在半年以前就被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在大选中击败而下台。甫上台的施罗德面临万象更新,他居然毫无异议地遵从了前朝对于如此重要职位的人事建议。

联邦国防军陆军作训服上的简章标志,最下一排金黄色标志从左至右分别是准、少、中、上将四级将官

不过,冯·基尔希巴赫上将担任总监察长只有456天,便被解除职务,退出现役——他是所有17任总监察长中任期最短的。很明显,施罗德内阁在渐入佳境之后找到了自己属意的人选。

冯·基尔希巴赫从少将师长到上将总监察长的经历中,有着“水能载舟”和“顺水人情”的花絮。推而广之,从昔日神憎鬼厌、几乎人人怕的德军“水到渠成”了如今的联邦国防军,这是时过境迁之后何等的“水色天光”!


不立德不立功
身在德国,论古今英雄;心怀天下,看东西纵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