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三十):尾声

文摘   2024-12-20 17:56   江西  
听完《金刚经》有一位同修说,听到佛说,“观所有相,皆是虚妄”后,生命不再有激情了,没意思了,这是这位同修又着了“一切虚妄”的相。
首先,佛说《金刚经》,是为发心求佛果的善男子、善女人听的,所以,他的见地都是为了让弟子放下执着,安住在如来的知见道上。
因为人在生生世世的生命流转中,不断追逐、抓取、依恋、执着、占有自己喜欢的一切,同时也是在不断定义、重建、肯定自我。而佛说,身心内外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这样弟子们就会在像陀螺一样轮转、被身心内外境牵引的状态中止步。
既然身心内外一切都为虚妄,那还较真什么?求个什么?又能得个什么?这样心会在一切虚妄的见地中安住下来。此时,不再对内外境执取、占有、取舍、分别、渴求了,这就是佛法修证中真正的“止”。
所以,“止观”的“止”,并非只是止息了纷飞的杂念,更重要的是你止息了因无明带来的妄心、过去的牵挂、未来的恐惧等。
弟子们生命的轮转,因为听到佛的空性见地后,戛然止步,在对“身心”以及这个世界的永不满足中,停下抱怨,停下索取、占有,停下思辨的头脑……
而刚开始修止,欲望、习气未尽,觉受仍在,虽有正见,但弟子们仍随时会被诱惑牵引,再次轮转,只能无数次觉照,无数次停下所求心、所得心,停下追逐、占有的心。
而且因生生世世轮转的惯性,刚开始不受内外境转,安住在佛的知见中时,有人会有一段时间感觉身体疲惫,头脑迟钝、木然,一切索然无味。此时,一定要注意坚持修禅定,最好在座垫上修。
因为这是头脑刚开始止息轮转、索求,但行者心、气仍散乱所致,如果伴随昏沉、昏睡,即是气脉太浑浊,要少吃、吃素、清心寡欲等。
总之,有佛的正知见,再加上定力的修持,行者短时间的灰暗期消失后,即开始进入有光明或禅悦的状态。这时,行者即能在佛的“般若智慧”中初尝乐趣。
所以刚开始学习、领悟“般若智慧”的人,尤其只是意识层面的听闻,容易进入偏空的灰暗境界。这样等于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又建立起一个“一切虚妄”的幻境,会对一切不感兴趣,生命中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没有色彩。
所以佛在修证般若智慧时,为他的大乘弟子们设立了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般若放在最后,并不是“般若智慧”不重要,而是要圆满彻悟、证得它,需要建立在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功德之上,再加上精进的修行,一段时间妄心的止息,才能听到佛说的般若空性后,真正生起出离心,放开心中执着、粘着的一切,而不会掉入“万物皆虚妄”的幻境中,进入无聊、偏空的世界。
在整个佛法的修证中,行者都应安立于佛的果位见地上,修行菩萨道。
其次,佛在《金刚经》中说“观一切相虚妄”的后半句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说,你会通过不执着这世界的万法,而回归生命的源头,真正成为你自己——一位充满智慧与慈悲,不再有任何烦恼、痛苦,不再被时空的幻境所困的如来。
所以佛说般若智慧不是要否定这个世界、否定人生,而是为弟子指出一条回归生命源头的路。
还有一位朋友说,佛说让人通过修行获大自在,但学习佛法后反而不自在了。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辛苦了,佛还让我们克制种种欲望,持种种戒律,念念利他,处处在压制、摧毁我们的习气、欲望。而作为一个人,是以满足这些习气、欲望获得刺激和快乐的,让人放弃这些,这不是与人性对着干吗?
佛大慈大悲,众生已经浸泡在生老病死的苦海中,佛怎舍得再夺去你那些小情、小欲、小乐?只是佛知道,你的欲望、习气使你生生世世轮转在共业的海洋中,像一叶没有方向,不能自主的浮萍。
在尘世,洪水、地震、海啸、瘟疫、战争、宇宙的任何变化,都能轻而易举地毁灭你。你的欲望和习气,还使你造下种种个业,随个业轮回成生生世世不同的“自我”,这些“自我”又在不断生灭、变异、得失的状态中苦不堪言。
佛说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苦海,并非是佛不懂得“一分为二”说话,而是你在苦海中,那些昙花一现的快乐、刺激根本不值得留恋,即使你的快乐、刺激持续了一生一世,但善报享尽,你还会去地狱报到。
而在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你所遭受的苦难却罄竹难书(地狱、饿鬼看不到,看看畜生道吧)。在你生生世世的生命长河里,你的苦与血泪,岂是人间或天界一些快乐就能令你遗忘的?
它们还会以信息残留在你的意识中,随因缘成熟,随时开花结果。有时,你并未轮回在三恶道,但三恶道苦的觉受已经来临。
佛要带你从苦海出离,佛要让你从生灭轮回的幻境中觉醒。一位佛出现于世,《法华经》中说有四个原因:
为使众生开启本有的佛智;为向众生开示如来知见;为使众生能领悟如来知见;为使众生安住佛的知见道上获得身心大自在。
所以,佛来这个世界不是与人的欲望、习气过不去的。他制定了戒律,不是为了让他的弟子们活在戒的禁锢之中的。他同样也不是来讲人间伦理道德的,讲万恶淫为首,让所有人离情去欲的。
他是来告诉众生,从时空幻境中解脱的方法,最终让众生不管生活在功德化现的世界,还是共业化现的世界,都能身心获大自在。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众生需回归生命源头,看清万物以及自我的实相。
但人类太随心所欲,太自私,占有欲、征服欲等种种欲望太强了,自我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使人类贪婪时空幻境中的名、利、情等一切喜爱之物,从而被这些东西牵引、轮转,引发烦恼、痛苦,生种种邪见,无法回到自己本来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位置上去。所以佛制戒,约束习气。
佛谈诸法性空,因时空中的幻境与人的妄心杂念一样多得不可计数,如果众生逐个去放弃,用无量无边的岁月也无法达成。佛说“众生幻心,还依幻灭”,故才有佛法,才有经、律、论,都是为对治、导引众生幻心的。
佛谈般若智慧,修行者会暂时安住于佛的见地中,放下对红尘的所求、所得心,放下贪婪。弟子们的“心”必须先安立于佛果位的见地上,精进行持一切善法,才能尽快破尽我执,成就佛果。
在人间,佛对众生执着幻境的头脑谈“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因为人对自己以及身心外的世界充满好奇,总是不断询问:这一切从哪里来?这一切从何而起?第一个人从哪里来?
而人类史上有无数答案,比如宇宙大爆炸说、进化论、上帝造人,但有人又问上帝从哪儿来等等。
但佛对他的弟子说“缘起性空”,他不说如来造人,他讲如来与众生平等,众生皆有如来之本性。
但他不谈第一因,即第一个缘从哪儿来。第一个因缘不可说,他既非实有,也非虚空、虚无,无法用人世间任何语言、文字、名相定义,一说即错。
佛只说,一切都是缘生缘灭,本质都无自性,故万物本质都虚妄不实。佛的“缘起说”是最接近现代科学宇宙起源的论断,但佛通过他的“缘起性空”理论,却能让弟子不执着时空,以及时空中的一切,从而放下所求心、所得心,获得平等心。
此时,人才会在时空中,让身心从欲望的控制中、生死的轮转中,彻底解脱,获得大自在。
在此,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个量子力学的实验视频。在试验中,实验的结果竟与实验者的注视有关。有人在旁观看与无人观看的情况下,实验结果不同,也许不同心识的众生看,结果也会不同。
所以,在佛教中,三界六道每一道的形成,与每一道众生的心识有关,与每个人的自我有关,佛法中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说法。
所以,改变“自我”即可改变你的全部世界,如果所有人都改变“自我”,即可改变大家共同居住、认知的世界,而放下“自我”即可成就“无我”的如来境界,与天地同辉,与万法同源,不生不灭,生命进入永恒与圆满。
有朋友又问,佛在涅槃时曾说“以戒为师”,是不是只要持戒精严就可成佛了?不需要再学习般若智慧?
首先,这是一句有争议的话,因为有人寻找过,却无法从任一本佛经中准确找到佛说过这句话。但假如佛说过,我认为也真不会是这个意思,说众生只要依止“戒”就可成佛。
如果老师要涅槃,对人间弟子而言,将没有老师不断提醒、劝导,检查弟子们的心行了,众生在回归途中,有“戒律”就不会随觉受留恋在七情六欲的幻境中无法自拔、退失道心或因此烦恼、障碍不断。
有戒律,修证生活就可以外息诸缘,避免很多善业、恶业的成熟和打扰。行者在修证中,不易出偏,不易散乱。戒律是为佛弟子们护航的,也是破我执的一个工具。
但弟子们必须在领悟佛的般若智慧后,以戒约束自己(就像老师在旁边看着自己一样,不放逸),精进行持,才能没有老师在旁监督、提醒也能顺利成就。
所以,佛为大乘菩萨制定的修证方法有六波罗蜜多,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并非只有戒律。
大乘菩萨修证的“六波罗蜜多”在排列上是有次序的,但在末法时期,因佛陀逝去,众生很难找到榜样和明师,而人性的“自我”却增强,出离心、利他之心很难短时间真正生起来
而要闻听佛法,只能从佛的经典中学习、闻听,所以大部分大乘弟子的修学次序基本变成了:般若、禅定、精进、忍辱、持戒、布施。
但也因为没有前五度的修证,马上开始学习般若智慧,使佛的般若性空理论,变成了意识层面的思辨与理解,甚至变成了人世界的哲学和辩证法,失去佛一切名言皆是假立,只为度众生出生死轮回苦海的说法本怀。
同时,有历史记载以来,佛法在人世间已传播了两千六百多年,从轮回的角度,在末法时代修证佛法的人,很多人也许经历过正法或像法时期。
对未圆满再来的佛弟子,基本上是在复习功课,所以很多人的修证都是跳跃式的,大乘弟子有时同时涉猎兼修大、小、密三乘的法门,这样,般若正见的指导似乎比其他时期尤为重要。
但所有的大乘弟子一定要懂得,即使你有出离心和坚固的成道之心,只凭宿世的根器和禅定力来领悟如来智慧,虽可能凭一时的“忘我”有开悟之境,或者在学习佛法时忽如醍醐灌顶、法喜充满,进入一些不可思议的境界中,但不注重累积功德资粮,不重视戒律,仍会经历很多磨难,走很多弯路,迟迟无法破尽执着、分别,见到圆满解脱的曙光。
如果未具备出离心,还在贪婪时空幻境中一切的众生,用着相的心来了悟佛的般若性空之理,听到佛说一切虚妄,会更无所顾忌,随心所欲满足自己欲望,也就永远无法领略到如来慈悲与智慧合一的圆满自在境界。即使能即有即空,都无法破尽我执成佛。
还有一位同修问,学了《金刚经》,知道佛法是佛对治众生执着之病的良药,随机施教,并无定法可说,众生病好后,佛法也应舍去,那为什么又为菩萨道重点设立了六度呢?
虽然,佛为弟子们说法,随机施教如因病与药,并无定法,但弟子们同在人道修学,大部分人有相同的习气、欲望和执着,许多弟子修学会遇到共通的障碍和问题,这样就可以“吃同一类药”了。
故佛为大乘弟子设立的六度,是弟子们普遍修证佛法都可能要面临的问题。所以,佛要归纳、提醒弟子们,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突破中,应依止佛的正知见才能破掉我执。
而且佛在设立法门时,还要慈悲考虑人道的弟子们能否普遍做到,如果太难,大家基本都做不到,那也无法成为共同的、普遍能运用的法门了。
故佛为人道大乘弟子设立的六度,是大家都应该能做并可以依此成就的法门,大乘弟子们应该珍惜。

下面我们简单聊一下六度,在子归家网站《学习佛法》部分中,有修证“六度”的详细解说,有兴趣的同修可打开浏览。
“六波罗蜜多”
“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多”。“波罗蜜多”为梵文音译,即“到彼岸”之意,意思是从生死岸到涅槃岸,中文意译为“度”,即度过、到达的意思。故“六度”是指引大乘菩萨走向解脱的六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布施
菩萨要成就佛果,首先,应舍弃“自我”及“三界六道一切”,生起“出离心”,这个“舍”与“出离心”,即是菩萨的大布施。
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大乘修行者的布施也并非是极端的要舍自己的身体、性命,要舍离红尘一切等。
一般行者只是要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无私地给需要帮助的众生,即使没有财物等可布施的东西,也可以布施自己的劳动、才能,甚至一个微笑,一句随喜的赞叹等,这是每位行者容易做到的事情。
布施是用来对治修行人的“贪婪”和“得失心”的。菩萨刚开始发心要出三界六道,要出轮回,但人世间总有他不舍的东西,布施自己的任何喜爱之物,都会令行者患得患失,反复纠结挣扎,反复思量,即使是身体力行的付出或举手之劳,都要问凭什么这么做。
此时,虽有佛一切虚妄的正知见,也有出轮回的道心,也想三轮体空布施,但所有舍离、布施的一切,仍会强烈牵动行者的“自我”。
只有随着修证的坚持,付出与舍离才会对行者的影响越来越小,一直到为成就佛果,回归如来之境。
舍离、布施自我的一切都不会恐惧不安,也没有得失的挣扎,不会求回报、理解、感恩等,此时行者功德圆满,可以从“布施度”证入佛的空性,三界六道的一切相对于行者毕竟空,证量境界不可思议。
第二种方法:持戒
行者虽知道,佛说的身心内外一切虚妄,不应着相,但欲望、习气未尽,世界的一切对行者的诱惑仍在。
面对超过行者自制力、承受力的诱惑时,佛的见地就抛在脑后了,行者即会迷恋三界六道的一切而退失道心,生不起出离心了。
如果行者受戒,此时行者可能就会生起破戒的懊恼,会惭愧、忏悔、改过,或在被诱惑的当下即回忆起佛制订的戒律,用不愿破戒来抵抗诱惑。
尤其是佛陀在世时,弟子受戒时,有佛陀与证果位的大阿罗汉们参与授戒仪式,并作为日后行者持戒的督查。这样行者等于在佛陀和戒律精严的证果位的同修面前承诺、接受戒条中规定的一切,那种力量和加持足以让行者日后抵抗住红尘的种种诱惑,有人宁死也不破戒条。
第三种方法:忍辱
行者发心出离轮回成就佛果时,刚开始似乎是与自己的习气、欲望是对着干的。此时虽有佛的正知见,但身心有觉受,比如布施、持戒时,还是要克服自己的贪婪、不舍、身心随心所欲的放纵等。
此时,在佛正知见的指导下,克制自己的觉受叫“忍辱波罗蜜多”
再比如,行者要出离轮回,但仍是生活在世间的种种关系之中的。你要舍离,与你有缘的众生不答应,因为你所做的一切可能会触及他们的利益或欲望。
如父母、妻子、丈夫、孩子等,他们需要你将亲情放在第一位,满足他们的认知、观念与欲好,如果你因为修行佛法,暂时达不到他们所求,他们便会愤怒、伤心,觉得受到了伤害,认为你不孝,不顾念亲情、家庭,自私自利等。
还有朋友,要你陪他们去赌,去嫖或吃喝玩乐,但你如果又要静坐、又要吃素、又要清心寡欲,有的朋友就觉得你不够义气了,不能与大家同乐。甚至说你故作清高、装模作样、虚伪,因不理解,什么诽谤、中伤你的言论都可能说出来。此时,行者要修忍辱,以佛的知见继续修证,保持慈悲就好了。
第四种方法:精进
大乘行者心中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成道之心,将成道放在第一位,按佛的知见念念觉照,尽快去除欲望习气、自我的执着带给自己的无明,要将心安住在佛的知见道上,坚持不断地修行,这叫真精进。
因为人类寿命有限,而且有旦夕祸福,每位佛弟子都不能预知自己在人道的修学时间能有多久,而且需要多久才能破尽执着、分别,进入无我的涅槃境界。
而在娑婆世界的欲界,人道是修行佛法最好的地方,最易生起出离心,还能有种种条件来修行
如轮回在天道,太快乐不想出离;地狱、饿鬼道又太苦,无力出离;畜生道又太愚痴,听不懂佛法,也没条件修证。所以在人道,能闻听到佛法是很大的福报,故需精进。一失人身,可能很久也不会修行了。
第五种方法:禅定
行者在了知佛的见地后,在整个菩萨道的修证中,佛的正知见因为只是来自头脑的理解,还未证得诸相虚妄,从三界六道解脱,所以此世界的一切时时对行者充满诱惑,身心世界布满陷阱,行者常常困在一些自我的觉受或知见中,无法解脱。
这样行者需配合禅定力,有禅定,行者对抗诱惑与觉受的承受力大大增强,还可获得神通力,而且“定”还能开启行者本有的智慧,使行者更容易看清万法实相,对般若智慧的领悟更透彻、圆满。
第六种方法:般若
即佛果位的见地,也包括佛为众生到达佛境界设立的种种善巧方便的开示与法门。《金刚经》与《心经》都是在阐述般若智慧的,所有的佛弟子需依止佛的果位见地,来指导自己日常的修证,才能尽快回到如来的品质、果位上去,才能避免“修行”变成轮回的善业,而不是趋向解脱。
还有同修又问:修证佛法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否对般若智慧的理解和掌握上更快?
是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科学家、哲学家等,在理解佛的般若智慧上更快。尤其进入网络时代,信息量大、传播快,使现代人的观想力比佛法传播的任何时期都强,而且能从更多角度闻思佛理。
但这些都不能代表你成佛更快,因为你的理解还是意识层面的,而般若智慧却是要你听懂后放下自我的执着的。
此时,受过这世界高等教育的人不一定占有优势,因为你可能有更多放不下的东西,比如面子、尊严、傲慢、偏见、优越感、嫉妒等。
反而平时在人道做人正直、善良、厚道,没太多“自以为是”的知见、愿意无私帮助别人的人,不管他是博士、还是小学生,一旦领悟佛在说什么,会更快放开对自我的执着而成道。
故在佛的弟子中,有乞丐、妓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有像舍利弗、目犍连这些学术巨匠或皇亲国戚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在成道面前,他们几乎是平等的。
但不要由此修行者就否定人世间的聪明才智、各种才艺技能的掌握学习,觉得要成佛就不需要学习世间其他学问了,不用上学了,尤其是大乘菩萨,法门无量誓愿学,多掌握人世间的学问,在弘法利生中如虎添翼,会有更多善巧方便导引众生。
但不管是谁,从未经历过布施、持戒、精进、禅定前五度的修证,直接想凭人世界的聪明才智完全领悟并契入佛的智慧,很难圆满达成。
即使是再来的大菩萨,在末法时期也要通过前五度的修证,来突破自我带来的层层雾霾,才能证到自性如来。否则,即使讲法能说得天花乱坠,口吐金莲,也还是在讲佛证得的境界,不能算自己证得的,当然也不会有如来果位的证量和品质。
佛说,我们的自性即“生命源头”,本不可说,因不管怎样的定义,不同道众生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不同的境界、相状。
而众生的源头是一样的,所有众生都终将回归这个源头,因为那是生命内在最核心的渴求,是生命孜孜不倦寻找的最满足的存在状态。而在如来的境界中,万法本来就未曾离开过本位,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故称如来。
想起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在困惑中思考过生命的终极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思考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它所有的意义必须由你来赋予,你怎样走过你的人生,你的生命就有了怎样的内涵和意义。
后来学习佛法,听到佛说,在人中,并无一个固定不变的你来享受人生,也无一个固定不变的世界万法让你来享受,你的身心以及身心外的世界一切,都是随因果示现的缘聚缘散,其中并无一个真正的主宰者。明白这一点,你即可从缘生缘灭的诸幻境中觉醒。
当一个人从轮回不断的时空幻境中醒来,身心彻底不再受这些幻境影响时,被称为佛,被称为真正到达了生命的终点,也是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众生的生命到此真正停止了。在佛法中,叫进入了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叫到达了解脱生死的彼岸。
听懂佛法后,我知道了,在人世界,我曾无法找到生命的意义,是因为我把刹那不停、生灭变异,而且有局限性的眼、耳、鼻、舌、身、意当成了自我,又把依止这六根建立起来的世界万法(即佛法中说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当成了真实来执着,这样根尘相对,形成了自我的世界。
而这个世界,本质上就建立在虚妄之上,是个幻境,我却一直活在这个幻境中,希望在不断生灭、变异的幻境中寻找到完美、永恒的生命可依止的终极意义,这是永远不可能的。
明白这一点后,虽然习气、欲望未尽,觉受仍在,但这些已像漂浮在虚空的浮云,不能影响虚空的空与宁静,像是小小微尘,无法遮挡太阳的光明普照,而且一切假相和幻境终将随修证的圆满而消失。
佛法的智慧使我终于明白,每一位众生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回归并安住在生命的源头,做众生本来的样子——如来。只有到此,每位众生才为自己不断生灭变异、轮转的生命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才算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了最高最终极的意义。
最后,感恩释迦牟尼佛,感恩鸠摩罗什法师,感恩我心中的上师与龙天护法,感恩父母与众生。愿把自己修证、讲法的所有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有情。愿众生平安、健康、幸福、快乐!愿国泰民安,佛法久住!

局外人stander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