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二十六):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文摘   2024-12-20 17:56   江西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假若有人说,佛在谈关于我、人、众生、寿者的知见,须菩提,你认为怎样?这个人理解我说的法义吗?”
须菩提回答佛陀:“世尊,这个人没有理解佛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呢?世尊谈到我、人、众生、寿者,并非是在探讨研究我、人、众生、寿者,只是为了言说的方便,假借这样的名相罢了。”
佛陀说:“须菩提,生起最高最圆满觉悟的心,对于一切法,应该这样认识、这样看待、这样去理解,对一切存在现象都不要妄加分别、执着。须菩提,所谓的一切存在现象,如来说自身并无一个真实的实体,只是随顺世俗,假名称之为存在现象罢了。”
首先大家注意一下,佛在前面所有的说法中,都是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在这一品中变成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在文字的领悟上,我们知道,“相”指的是万法的现象,包括相貌、形态、体验、定义、知见、信息等,范围比较广
而“见”,是指思想、见解,比如我们现在探索心理学、哲学等思想而形成的观点都属于“见”。
而佛在此品又对须菩提说:“如果有人说,我是在研究我、人、众生、寿者,在说出自己的见解,那这个人了解我说的一切吗?”须菩提答:“没有,世尊。这个人不了解佛在说什么。”
在文中,又用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句式。
如来说法是破众生对“我、人、众生、寿者”幻境的执着的,并非是与弟子们探讨、交流、研究这四相的。
弟子们听完如来开示,了知这四相的虚妄,即放下对这四相的执着,安住于如来的真空之境中,不被境转,不被相迷,无我,无人。
但如果一个人把如来的开示当成是理论来研究,认为佛是一个理论家,在探讨一种思想见解,即是错了,并未了知佛在说什么。
所以后世把一些只知道“谈空说有”的信徒,称为“知解宗徒”。佛的般若智慧最后要落实在行上,所以佛经最后都说弟子信受奉行。
如未放下执着,都是没有真正了解佛所说义。放下执着,佛学也应放下,如针挑刺,刺拔出来以后,针也应一同放下。
如果你没用佛的般若智慧去除你的分别、执着,照亮你的盲区,而认为佛在探讨一种理论、思想,就未解如来所说义。
佛接着总结说:“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这一品昭明太子起的题目是“知见不生分”,个人感觉起得不错。
佛开示果位境界到现在,告诉弟子,如来真空之境中没有知见,你不要认为在“如来真空之境”中有一个空或有、非空或非有、甚至缘起性空的知见。
在经文的前面,如来常说“如来没有说法”,来破弟子们对有佛法可得的执着。在此,佛立于果位境界谈,告诉弟子们,如来真空中万法无生。如来在不生一法的基点上建立万法,谈空说有,只为众生从迷中醒来。没有缘起,也无性空。
谈到“知见”,便想起禅宗的六祖,这位大菩萨在传佛心法时,示现了“不识字”的相,因为弟子们要破文字相了。在如来最后的真空境界中,所有的“概念”统统放下,弟子们是闻法开悟的,虽然知“无佛果可得”,“不需执着佛法,佛法也无定法”,但这些也是“知见”啊!
佛谈“缘起”,谈“性空”,但“如来真空之境”中并无“缘起”,并无“性空”!在“如来真空之境”中万法平等无生。
这世界如《法华经》中所说:“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万法的起始、终结,都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所有的修行,所有的说法,所有的破执着,所有的知见,都是众生梦中行、梦中闻思、梦中悟,到最后连开悟也不存在。
万法本来如是,万法本是如来,这即是不生法相,这即是开悟。所说开悟,即非开悟,是名开悟。所言法相,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局外人stander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