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义(二十二):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文摘   2024-12-19 13:04   江西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吗?”

须菩提说:“可以,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陀说:“须菩提,若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那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又说:“世尊,现在我理解佛所说的意思,不应当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此时世尊说了一个偈子:“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一品,佛与须菩提的问答很微妙,一定要知道他们站在怎样的角度交流,否则我们就会纳闷,须菩提怎么会答错佛的问话呢?

在经文的前面,佛已几次与须菩提探讨过关于如来的身相问题,如第五品:“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 ,即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十三品中:“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们可以从前面的经文中看到,须菩提在前面所有的回答都是不可以,不可以以某一种特定的身相见如来。但现在这一品,为什么当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因为此时,佛立于如来真空之境,与他交流第一义谛

我们从第二十一品中,看到佛否定了须菩提提到的众生的存在,说众生是个假名;第二十二到第二十四品中,是须菩提在提问,佛谈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是不着一切相的平等与无所得心;第二十五品又否定了凡夫的存在,说凡夫是假名。

其实在这几品的对答中,佛已意在令弟子们不再着相后,抛开仍是凡夫、众生的知见,该从“闻法者”的角度进入如来真空境界了,已不能有闻与所闻,观与所观了。

而须菩提一时未能领悟,未能安住于如来的真空境界中,但须菩提知道“真空生妙有”的道理,如来真空之境可以示现一切相,而无一切相。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以任一相来观如来,见任一相即见空性,即见如来。正因为须菩提了知这个道理,所以他说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这样答,对执着“色空不二”相的弟子而言,听起来并没有错,但对着如来定相的众生而言,回答就有失偏颇。

所以,如果此品放在前面讨论,这句话的后面可能会加“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但现在,须菩提并未这样说,因为须菩提与佛探讨空性的视角,已转入色空不二的角度,性相一如,弟子们已不能停留在意识层面,用真或假,性或相来分开了悟真理了,而是当下“性相”都不住,透过去。

因为佛在前几品反复提到如来真空之境中无念、无心、无一切相,而在此基础上如来说法、如来度众生、如来说有我。每一位众生都具备如来此品质。

而须菩提从一开始探讨空性到现在,虽然内心深处诸相层层破,但他的关注点始终放在面前的佛陀上,说如来之境,也认为是佛陀的如来之境,自己此时并未安住在与佛同等的位置上

故他在对空性的回答中,还有一个我、佛以及问答,须菩提与佛还是两个。所以,未证果位的人,即使已领悟佛的见地,已开悟,但仍需时时觉照自己言行的角度,否则易有微细的执着,偏离空性。只有安住在果位上,才算真正证得。

所以,此处,佛又轻轻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如果此时须菩提已安住在如来真空之境,他即会会意佛说的话,根本没有一个须菩提能观,他拿什么来观呢?也无有一个如来三十二相可观。能观的,所观的都应空。

因为无须菩提,眼前也不会有如来,因为无我、无人,故也无如来三十二相。须菩提显然有对空性圆满的知解,但一时未安住在如来真空之境,仍然在回答中滞留了我相、佛相,有我在观,而佛提醒的是,须菩提此时应与如来是一体的。故佛马上否定了他的回答,并说:“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用一个例子来否定了须菩提刚才的回答。在佛教经典中,传说转轮圣王功德很大,他出现于世可以一统天下,而且身体上天生具有如来的三十二种功德之相,但没有八十种随形好。

佛说,“如果你这样说,转轮圣王也是如来了。”须菩提马上明白了佛的角度,说:“世尊,现在我理解了您的意思,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是真空的起用,观如来三十二相,心中实无三十二相,故如来无相。

这一品的最后,世尊说了一个偈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的这个偈颂是站在如来真空的见地上说的,如果行者真的想了知如来是什么样,就要了知佛的“空性”智慧,否则即使你在禅定中看到满天神佛,也不能算真的有一次见到如来。真正想见到如来,要了悟自性,了悟如来真空之境,了悟每个人本质都是佛。

看到这首偈子,想到一位同修问我说,佛说不能以音声求我,不能以色见我,那观世音菩萨说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现,阿弥陀佛说临终呼唤他的名字,他就会来接引。这不是让我们行邪道吗?

《金刚经》中佛的偈颂是立于“如来真空之境”中,告诉所有发心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弟子们的。如果一位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心中还着我相、人相、众生相、佛相、佛法相等,是无法回归成就佛果的。

而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角度,是空性在时空中慈悲、方便的示现,是帮助那些在苦海中无力自拔走出烦恼绝境的人。一个谈真空,一个谈妙用的,这是两个角度。

佛谈的是如来真空之境、果位境界,是众生要想从梦中醒来,必须有的见地。而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的行为则是进入众生的梦中,帮助接引那些梦到自己正在受苦受难、无法解脱的众生。

我们学习佛法要有佛学的空性正见,也要善用慈悲方便,在空性正见的指导下,入世行菩萨道,以种种善巧的法门接引、救度众生。

还有一些行者,引用佛的这首偈颂,对一些谈自己证悟境界或神通的人进行攻击和诽谤,认为这些人是在行邪道,或直接说是走火入魔。

其实,不管这个人在说什么,首先是看他是否执着这些神通境界,是否在炫耀,或以此想获得名闻利养。如果不是,只是行者疑惑求问,或者想告诉别人自己在某一境界中的领悟等,而行者的见地是佛的空性正见,那就不可以说他是在行邪道,诽谤他就在造口业了。

佛在第十八品中也说:佛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当然也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境界。即使佛谈这些境界,我们知道佛是在了知一切相虚妄的基础上,谈神通,谈法力无边,谈无量无边的佛土世界状况。

我们不能以此来诽谤佛,但也是因为众生实在是太容易执着这些相了,有时不执著肉眼所见,却执天眼所见。所以,后世很多师父们才让弟子们见佛斩佛、见魔斩魔,全是因弟子还未进入“如来真空之境”,担心弟子们执着这些路上的风景。

如果弟子已知一切相虚妄,佛相、魔相,不管示现什么都是虚妄,如如不动就好,斩个什么?即使说空说有,谈佛谈魔,也只是度众生的方便。

局外人stander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