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学艺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有哪些?
马知遥
传承人在学艺中遇到的具体困难有几个共同点:
其一,学艺枯燥,徒弟半途而废。很多学徒家境普遍不好,很小就辍学开始跟着父亲或者师父学手艺。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徒因为技艺枯燥多次偷跑回家。有的是技艺很好,也有人来学,但是师父留不住徒弟,往往还没有学到全部,徒弟先跑了。这主要原因是学习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间比较长,而且见效不大,很多年轻人没有耐心。以津派木雕为例,传承人王树元先生曾自费收徒传艺,可徒弟学成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最初,一些徒弟还能够坚持,但是时间久了,就逐步有人失去耐心了。加之社会上各种挣钱的行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前景并不被看好。所以,一些学徒便丧气而走。在传承多年后,王树元先生较为优秀的徒弟也仅有几位而已。
其二是师父保守,有限度地传艺,徒弟无耐而放弃。当下,有一些传承人便抱持这样的心态。他们不舍得把自己的核心技艺传给徒弟。也正因此,徒弟在学艺过程中很难得到有效提升,很多人便因此放弃学艺。当然,这其中也有师父的无奈。当下一个普遍现象是:喂饱了徒弟,饿死了师父。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的一些知名布老虎艺人,为了相应当地号召广泛举办培训班,无私地传授技艺。但是,一批批学员回去后就用师父的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开始在市场上叫卖,卖得比师父还好,结果师父的布老虎卖不出去了。这里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需要宣传和研究的。当众人懂法守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才能走上一个有序的轨道。
文章来源:马知遥:《传承人口述史工作指导手册》,学苑出版社2023年。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