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八届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侧记

文摘   2024-08-03 06:00   北京  

2024年第八届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侧记

李泽坤

(第八届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会务组)

【导读】

2024.8.1,苑利教授,说:“为期一周的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顺利结束,有200多位学员参加了本次活动。在闭幕会上位,同学们有的做了小提琴表演,有的进行了茶艺表演,高兴的不亦乐乎。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希望我们第八届黄埔学员能够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

【侧记-1】乡土感与现代性:一场关于中国剪纸的文化盛宴

2024年7月26日下午,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在北京通州区北京亚太花园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大学老师及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文创工作者200多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下午,中央美术学院的乔晓光教授,以《乡土感与现代性:中国剪纸的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关于剪纸领域基本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为题,给同学们做了三个小时的学术讲座。

讲座结束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顾军教授对乔晓光老师的讲座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乔晓光教授的讲座重点讨论了五个问题:

一、传统剪纸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很多情况下,他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用的。反映的是各族民众传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万物有灵;三餐四季、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都有在场。

二、中国民间的艺术是心和手的表达,重意轻形,是形而上的,表达的是一种情绪;而当代艺术教育则是眼和手的表达,重视外形的相似,忽略了人心。

三、在田野调查方面,乔晓光老师是非遗研究学者的榜样。他继承了延安经验、安塞经验,虔诚地向民间学习、对民间文化传承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具体、整体、拓展是他总结的田野调查六字方针。

四、作为传承人应该怎么做。收集、整理、传承文化也是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多收集老样子、老段子、老曲子、老物件,磨练自己的技艺,谁会的老样子多,谁的技艺高超,谁就是高级的合格的传承人,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五、“剪花娘子”们的剪纸是“苦难中盛开的牡丹”,使我们看到了传统的深度与文明价值,文化自发传承时代最后的文化光芒,包含着最朴素的生存哲学:艺术是日常劳作与人生磨难境遇中的文化实践、情感依托。她们在美丽绚烂的艺术创作中得到慰藉,正如顾城的诗中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这是人性的光芒,艺术的疗愈。

六、活鱼要在水中看。我们要研究水中的活鱼,以及水的生态,不能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村、见村不见文化。

七、文化遗产经济学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空白,需要认真的讨论。

八、203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活态文化传承的核心是人,1930年出生的人,是最后一代文化自发传承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中他们传承的传统文化比较全面,丰富而饱满。经过百年的动荡,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生了巨变,这一代人基本就该没了,因此这是我们抢救民间文化、抢救非遗的最后机会,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会后,同学们纷纷与乔晓光教授合影,主持人也再一次表达了对乔晓光教授的感谢之情。

【侧记-2】非遗课程教学实践与学校新型社群的营建

2024年7月27日下午,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劲松走入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以《非遗课程教学实践与学校新型社群的营建》为题,给学员们做了三个小时的学术讲座。

李劲松老师常年从事中国传统工艺的调查与研究,在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实践方面有丰富经验,是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实践者。他在报告中就“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传承传播的内容与传承者”、“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实践”、“现状与思考”等四个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非遗传承方式的分析与教育展望

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李老师总结分析了“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区传承”“学校(正规)教育”四种非遗传承方式,认为这四种传承方式各有利弊。由于工艺流程发生变化、市场扩大、工匠的视野变得开阔等现象,尽管多种传承方式可扩大工匠的数量,但后继乏人的隐患依然存在。然而,非遗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蕴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为非遗的生存和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正规和非正规非遗教育的建构和规范化,将为非遗活态传承下去提供保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非遗进校园使得正规教育与社区传承相结合,因此学校是未来非遗生存和发展的新型社区。

二、非遗本质特征与传承者角色解读

在“传承传播的内容与传承者”中,李老师认为非遗的本质特征包括两个基本面和四个特性:在本质上具有“实用”、“理性”两个基本面,同时在基本面上反映出“人性”、“个性”、“致美性”和“历史继承性”四个特性。实用面指表观的实用性,即外在的文化表现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理性面指内在的规律性,即文化的内核。人性指每一项非遗,每一种文化表现形式,都包含着厚重的人性,因为人是非遗传承的本体。个性指所有非遗都有其所在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都是在地文化的个性和乡土性的扩展。致美性指非遗具有内在的致美驱动,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不断趋向完美,二是与审美是密切关联。

三、非遗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实践”中,李老师通过梳理“非遗课程教学实践群体性课程”项目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落实的全过程,介绍了学校在非遗进校园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认为北京市海淀区非遗教育具有学科渗透、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并行的特点,在实践操作层面高度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突出文化浸润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心性的独特作用,为通过非遗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与总结。

四、非遗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思考

在“现状与思考”中,李老师认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科建设正处于建制化过程,应注重教育资源的协同、学科体系的建设、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正规教育推广和深入、学科带头人的涌现,以及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平台载体的营造。

讲座结束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顾军教授对李劲松老师的讲座给与了高度评价,并再一次表达了对李劲松老师的感谢之情。

【侧记-3】李薇教授,讲非遗与文创

2024年7月28日下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华服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服饰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服饰协会理事、中国流行色拼布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薇,走入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以《非遗与文创》为题,给学员们做了三个小时的学术讲座。

在讲座中,李薇教授从织、染、绣三个方面,向学员们详细介绍了中国四大织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广西壮锦,中国四缬——绞缬、蜡缬、夹缬、灰缬,以及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此外,她还分享了自己与五位传承人共同完成的宋代丝绸文物“宋代蓝地对鹿纹锦”和“南宋鸾雀缠枝叶纹纱罗”的复制过程。

讲座结束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顾军教授对李薇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这次讲座不仅开阔了学员们的眼界,更体现出李薇教授作为实干家对非遗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她鼓励有志从事文创工作或成为非遗传承人的年轻人要积极深入田野调查,向传承人学习,并勇做非遗领域的“天花板”。会后,主持人再一次表达了对李薇教授的感谢之情,同学们纷纷与李薇教授合影。

【侧记-4】非遗研学之旅:走访非遗传承人 共赏传统手工艺之美

2024年7月29日上午,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线下课程的学员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研究员和北京联合大学顾军教授的带领下,乘坐两辆大巴从亚太花园酒店出发,开始了非遗研学之旅。

第一站:北京广彩瓷博物馆

广彩瓷博物馆的领导们热情地接待了学员们,并详细介绍了馆藏的2000多件广彩瓷收藏品。据博物馆馆长介绍,广彩瓷产生于距今一、二百年前,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后烧制而成的一种具有浓厚东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彩瓷大都采用中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著称,是我国釉上彩瓷的一个独特品种。

第二站:吉兔坊兔儿爷文化体验基地

文化体验基地的领导们热情地接待了学员们,并详细介绍了兔儿爷的制作过程。据基地领导介绍,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节应令的儿童玩具。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后“兔儿爷”转变成儿童的中秋节玩具。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麒麟,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讨人喜欢。

第三站:黄荣华国染馆

国内植物染领域唯一的传承人黄荣华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学员们,并详细介绍了植物染的制作过程。据黄荣华老师介绍,植物染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选取植物材料、提取色素、染色、固色和清洗等步骤。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染色技术,如蜡染和云染,它们通过不同的染色技巧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花纹和色彩效果。

第四站:张同禄景泰蓝手工作坊

景泰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同禄之子张旭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学员们,并详细介绍了景泰蓝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据张旭老师介绍,景泰蓝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与镀金等多个步骤,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手工艺过程。景泰蓝的制作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美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工匠们的智慧与技艺。每一件景泰蓝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时间与匠心的结晶。

经过一整天的非遗研学之旅,学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多种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艺,还亲身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收获颇丰。这次经历将成为学员们宝贵的文化记忆,激发他们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热情与思考。

【侧记-5】非遗研学之旅:从传统走向现代,领略艺术碰撞之美

2024年7月30日,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线下课程的学员们于绵绵夏雨中再度踏上行程,前往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北京798艺术园区,继续深入他们的非遗研学之旅。


上午: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博物馆,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致力于工艺美术精品和非遗相关实物的征集收藏、项目的保护研究和展览展示展演。同时,展馆还积极开展数字化建设、文创产品研发、社教服务和培训以及国际交流。

在参观过程中,学员们无不被艺术展品所震撼。从玉雕、石雕、竹、木雕、牙角骨雕,到织染绣、陶瓷、漆器漆艺,再到金属工艺、玻璃、唐卡,每一件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尤其是四件大型翡翠艺术珍品《岱岳奇观》《含香聚瑞》《群芳揽胜》《四海腾欢》,其体量之大,材质之佳,构思之巧,技艺之精,堪称国宝级的稀世珍品。

下午:北京798艺术园区

北京798艺术园区的前身是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项目718联合厂。从2002年起,诸多艺术家工作室和当代艺术机构开始聚集于此,逐渐形成了一个艺术群落,汇集了画廊、设计室、艺术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时尚店铺、餐饮酒吧以及动漫、影视传媒、出版、设计咨询等各类文化机构400余家。

学员们先后参观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艺术中心)、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市境内文化中心)、佳作书局、机遇空间等多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机构。每到一处,都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当代艺术的魅力和北京798艺术园区的独特氛围。

这次风雨无阻的非遗研学活动,既包含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珍品的近距离接触,又拥有对现代艺术和非遗文创产品的欣赏体验,进一步拓宽了学员们的艺术视野,为学员们日后投入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思路与灵感。

▲▲▲(供稿:第八届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会务组)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


欢迎网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10本,48元/本,加微信huaxueluntan357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
马知遥  王明月:《传承人口述史撰写工作指导手册》
黄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苑利、齐易、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指导手册》
朱青峰、苑利:《中国吉祥图案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非遗工具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

苑利 非遗一点通
苑利教授,是非遗学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创办“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