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记录传承人的制作(表演)现场?
马知遥
在口述史访谈中,我们不仅仅要了解传承人的个人生活史,更为重要的是还要精确记录传承人的传承项目制作或表演的过程。比如说布老虎制作技艺,就需要从如何画老虎样子,到如何选择布料,剪裁,到如何缝制布老虎的眼睛、鼻子、耳朵,以及布老虎身体上的各样纹样、五毒和吉祥图案等。一直到如何将各种零部件缝制,老虎如何用弹力棉花充填或者其他材料(过去是锯末或者刨花,后来是洁净的棉花还有中草药),到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布老虎。小的完整的布老虎一天可以完成,大一点的可能需要三四天或者更长时间。我们可以用全程录像的方式,同时可以摄影,留下每一步骤的高清照片。每一个过程可以嘱咐制作者慢点,拍完整以后再继续下一个过程,目的是让后来者观看过程就能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或者表演的整个流程。
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拍摄者要注意三个镜头维度:
镜头维度1是现场的全景,需要尽可能保持类似广角的角度,将制作现场的整体环境和现场中出现的人物都记录下来。这是制作现场的基本情境,利于我们理解传承人的制作目的及其动机。
镜头维度2是传承人的全身镜头,将镜头集中到传承人本身,观察传承人在制作时的肢体动作和表情。
镜头维度3是传承人特殊身体部位的特写,将镜头聚焦到关键身体部位,观察传承人在制作活动中与材料的互动过程。这将更加细致地反映出传承人、材料、工具三者间的微观互动过程。
三个镜头角度可以根据制作流程的变化有规则地切换,这样将兼顾整体与细节,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传承人制作现场。
文章来源:马知遥:《传承人口述史工作指导手册》,学苑出版社2023年。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
报名后,添加工作人员
获取讲座链接和课件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