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 顾军:申报项目不是什么都不能变,而是基因不能变

文摘   文化   2024-10-13 06:01   北京  

申报项目不是什么都不能变,而是基因不能变

苑利 顾军

说到“原汁原味”,很多人会心生误解。

误解一:有人认为“原汁原味”太难,没有人能做到。其实,我们坚守的“原汁原味”说起来不难,做起来也不难——昨天怎么做,今天还怎么做;师傅怎么做,徒弟还怎么做。可见,我们所说的“原汁原味”并不难。

误解二:有人认为“原汁原味”就是什么都不能变,而这无人能做到。其实,我们所说的“原汁原味”并不是像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都不能改,一点儿都不能变,而是说最能代表该遗产的那个决定性基因,不能改,不能变,而且最好一点儿都别改,一点儿都别变。有一则民间故事,开门就讲“俺们那旮沓”。什么意思?这里的“俺们”是山东话,“那旮沓”是满族话,加到一起,就是“我们那个地方”。有人说,这方言不通俗,改成“我们那个地方”应该无大碍。但问题来了。如果不改,我们一看到这五个字,马上就能以此为这个故事做出一个GPS文化定位——这个故事肯定发生在东三省,因为只有这里才会既有满族人,也有山东人。如果把它改成“我们那个地方”,还能为这个故事做出文化定位吗?还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所谓的“文化基因”,并不是什么空灵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就像是一个孩子很多都遗传于父亲——他的皮肤像父亲,他的长相像父亲,他的个头像父亲,他的性格也像父亲,那么,这个孩子才算是传承了他父亲的基因。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表现内容,到材质、造型、色彩、工艺、流程,没有一个来自传统,还指望着它能帮助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吗?

当然,我们所说的“原汁原味”,是指我们对中华文化传统基因的全面继承,至于那些不影响原有基因的小的随性改变,没有必要管得太多。“一遍拆洗一遍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普遍规律,管得太多,反倒会影响民间文化活态传承的随意性。



文章来源:苑利 顾军:《中国非遗申报工作指导手册》,学苑出版社2023年第13-15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


欢迎网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10本,48元/本,加微信huaxueluntan357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
马知遥  王明月:《传承人口述史撰写工作指导手册》
黄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苑利、齐易、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指导手册》
朱青峰、苑利:《中国吉祥图案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非遗工具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

苑利 非遗一点通
苑利教授,是非遗学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创办“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