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注意民间艺术和庙堂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马知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化和庙堂文化,其中民间文化占了绝大多数,那么民间文化和我们所谓的相对的庙堂文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联系上讲,他们都属于在劳动生产中获得的精神财富,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此同时,民间艺术和庙堂艺术之间也存在频繁的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关系。例如,宫廷工艺中有很多都出自民间,如天津的蔡氏贡掸。而宫廷工艺也在清朝灭亡后返回到了民间,重新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例如,花丝制作技艺便在清朝灭亡后随着工匠的流动,在河北、天津等地落地生根,服务于民众的民俗生活。
当然,二者也有着鲜明的差异。民间文化因为受到的精英文化阶层的影响比较小,它具有自我生发、率性而为、造型大胆、想象奇特等特点,和科班出身的庙堂文化一板一眼的教科书中的知识体系没有太大关系,有的是传承的脉络和痕迹,是对生养自己的村庄或者社区的理解和群体想象。“个体以主体身份和姿态生活的时候,必然是自为的。具体表现为,个体从自身内在规定性和本性出发,主动地设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积极地从事各种生活活动,是自己生活的自觉行动者和主动行为者。” 传承人就是这样的行动者。我们在调查中便看到,一些木版年画的造型和设色几乎不是专业学校老师能够教授出来的,是传承人世代实践总结出的让周围大众喜欢的造型和颜色。这些夸张、出乎意料的表达,看上去似乎很俗,但“大俗”便是“大雅”。他们给专业教育给很大启发和冲击,我们经常能看到中国民间艺术表现出的“毕加索”或者“高更”“梵高”,中国民间艺术表现出的创造活力一点不输于现代西方艺术。
在传承人口述史调查中,我们偶尔都会涉及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的关系话题。例如,调查者在京津冀调查时,花丝镶嵌技艺、宫灯制作技艺、贡掸制作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兼具民间与宫廷艺术特征。对于这些项目而言,重点挖掘它们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二者的互动关系,展现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扭结的关系,将集中展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的特殊性,这也将是传承人口述史独具特色的地方。
文章来源:马知遥:《传承人口述史工作指导手册》,学苑出版社2023年。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