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图片在传承人口述史写作中的作用是什么?
马知遥
传承人口述史的目的在于以传承人的个体生命历程为线索,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状态,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意义传播与接受的过程。符号意义可以依靠文字,当然也可以依靠录像图片。影像资料相较于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全面立体地展示传承人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
录像和图片在口述史写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一个读图时代里,文字的力量远不如一段影像或者图片来得直观。读者在阅读中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直接获得身体的感受,直接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的魅力,这是文字很难达到的效果,而且文字在记录时会受到写作者能力的限制,可能因此在记录中受到影响。而这些缺憾却可以从录像和图片的加入后得到弥补。影像的现场感和图像的真实性都会给文字的叙述和记录带来生动的支撑,成为文字阐释的证据。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动的视频资料和图片也可以加入到论文或者专著的写作中,成为一重证据,打破过去传统的只有单一的文献证据的局面。另外,如果图书出版中能够把视频和图片作为重要内容加入也会提高图书的质量。例如,目前一些图书在文字中加入二维码,叙述到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时,扫码就可以看到质量很好的相关视频。同时,在介绍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加上图片也会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图书增色。
当然,录像图片同样也难以单独地完成信息传达的工作,只有与文字表述相配合,才能达成既定的效果。这就需要口述史的撰写者对文本有相对整体而系统的布局。
文章来源:马知遥:《传承人口述史工作指导手册》,学苑出版社2023年。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