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非遗保护的第一步首先是辩伪?
苑利 顾军
只要谈到“遗产”,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辩伪”——看看它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马未都先生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个小伙子拿了个陶罐儿,让他看看这东西的年代,看看它到底是东周的,还是西周的。马未都掂了掂,笑了,说:“这是‘上周’的。火气还没退,怎么可能是遗产呢”?不收“伪遗产”,是文物界的基本常识,但在非遗界却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一点。以至于很多人在审视遗产时,很少有人会想到“真不真”的问题。缺少这根线的结果便是“伪遗产”的大量混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们还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术立场,所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真的迫在眉睫。
在此提醒大家的是,以后再遇申报项目,我们要做的第一件工作不是看它“漂亮不漂亮”“贵不贵”“值钱不值钱”,而是看它到底是“真遗产”还是“假遗产”。具体的判断标准是看它是不是具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是不是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是不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是不是具有重要价值?是不是隶属传统表演艺术、工艺技术、节日仪式以及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等范畴?如果是便是非遗,如果不是便不是非遗。
文章来源:苑利 顾军:《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学苑出版社2023年第46-47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