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知遥: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传承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苦?

文摘   文化   2024-08-14 06:00   黑龙江  

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传承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苦?

马知遥

  英国口述史学家查尔斯·乔伊娜认为:情感是历史事件作用于历史认识主体的结果, 是主体的一部分, 它不仅在被访者的头脑中保留的时间长, 易于回忆, 而且更重要的是, 它是真实可靠的。即使被访者所提供的口述史料与历史事实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从他或她的情感中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他们自己最深层的价值体系的依据’”。“甘苦”正是传承人的一种情感反应。甘苦一方面能体现出传承人在学艺过程中的情感起伏,感受到从普通人到艺人的身份转变的心路历程,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他们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甘苦也能够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艺活动的艰辛与难点,有助于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的独特性。

  更重要的是,甘苦作为一种情感反应,是传承人个体之间彼此区分,突出个性的重要切入点。“个体作为现实的、社会的、活动着的个人,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在个体身上,体现了‘小我’和‘大我’的矛盾,感性和理性的矛盾、自在和自为的矛盾。” 传承人个人的口述史既蕴藏着集体传统,也反映着个性特征。二者都不可或缺。有过调查经验的人或许都有这样的感受,当问及传承人学艺经历时,往往都一笔带过,“师父在那做,我再旁边看着看着就慢慢上手了”。这是很多传承人,尤其是传统工艺类传承人共有的经历。如果仅这样记录,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份传承人的群像特征,而不是个人的口述史了。因此,对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苦进行访谈和记录,将有效地凸显出传承人个体与群体在心态、经历上的差别,突出传承人口述史的“共性”与“个性”,让我们在群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之间更好地理解传承人的行为逻辑与心态秩序。


文章来源:马知遥:《传承人口述史工作指导手册》,学苑出版社2023年。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主编: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第六届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代表作有《文化遗产报告》、《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北京的四合院与名人故居》等


欢迎网购:《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10本,48元/本,请加微信huaxueluntan357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工作指导手册》
马知遥  王明月:《传承人口述史撰写工作指导手册》
黄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苑利、齐易、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指导手册》
朱青峰、苑利:《中国吉祥图案解读工作指导手册》
非遗工具书:《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北斗丛书》

苑利 非遗一点通
苑利教授,是非遗学的首倡者和践行者,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创办“中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