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安徽西部成为重点建设区域,布局有大三线军工企业和众多省属小三线兵工企业,主要围绕大别山布局建设。具体区域在舒城县的晓天公社、青山公社、大河公社,霍山县的诸佛庵公社、真龙地公社、凡冲公社,六安县的毛坦公社等。
1964年9月,安徽省国防工办决定在大别山区建立一座引信工厂,经过一个多月的采点,将厂址选在霍山县落儿岭。最初取厂名为金星仪表厂,后来改为国营东风机械厂,军工代号:9324。
1965年7月,国营东风机械厂破土动工,包建单位为安徽省八一拖拉机厂。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建厂原则,东风厂建在一条狭长的峡谷之中,厂房和生活区依山而建,绵延数公里。
东风机械厂在三通一平作业中,霍山县动员很多社员、民兵参与场地平整、排水、管道安装、高压线路架设等工作。早期建设者和职工住在席棚子和干打垒中,吃的是粗茶淡饭,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遇山开山、遇水架桥,用顽强的意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可能,1967年12月,随着东风机械厂九大车间的建成,具备生产能力。
1968年1月,东风机械厂开始试生产,样品于1970年6月5日通过鉴定和定型,随即进行批量生产。东风厂为县团级单位,下设各车间为连,职工们每天在嘹亮的军号声中上下班。由于是保密单位,整个厂区戒备森严,生产区没有通行证是不允许进入的。
七十年代初,我国一直处于备战状态,加上那些年的援越抗美、军援阿尔巴尼亚,军工订单非常多,我国的军工生产处于满负荷状态,东风机械厂的订单非常多,常常实行三班制,人停机器不停,为了保障夜班车间职工吃饭问题,食堂直接将饭菜送到车间。
东风机械厂的生活区是典型的军工小镇,分为一村、二村、三村,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楼、招待所、子弟学校、幼儿园、职工医院、职工食堂、职工俱乐部、灯光球场等,另外还设有商店、澡堂、冰糕房,职工们一般也不会出厂,厂就是家。
计划经济年代,物质匮乏,而军工企业的商品却是特供的,职工们吃的都是“商品粮”。每当重大节日,东风厂会采购大量水果、肉、油、带鱼等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各地军工企业纷纷转产民品。东风机械厂利用军工优势,开始生产自行车的前后轴、电表、洗衣机连接盘、电冰箱蒸发器等产品。
厂区地处相对偏远,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运输成本、难以留住人才,限制了发展。1986年开始,陆续搬迁到合肥,1992年完成全部搬迁工作,更名安徽东风机械总厂。2006年,完成改制更名,成为集军民品于一体的高新公司。
如今,东风机械厂旧址被荒弃,整个厂区杂草重生、破败不堪,有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墙体上当年留下的宣传标语依稀可见,经过数十年的岁月洗礼,厂区早已失去往日的风采,但依然不能掩盖掉它曾经的辉煌,更掩盖不掉老一代军工人艰苦创业的伟大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