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面对苏、美对我们的军事威胁,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三线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调整一线,建设三线,改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进行备战”,集中所有优势资源在三线地区进行后方建设。
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与四川、湖北、湖南、贵州、陕西接壤,被大巴山、武陵山、巫山、大娄山环绕,抗战时期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战时陪都,大量工厂迁到重庆,因此重庆拥有有一定实力的军工业基础,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再次成为三线建设重点区域,形成了以常规武器、船舶工业为主的工业建设。
重庆常规兵器基地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的工业布局,工厂分布在重庆各地的群山之中,相互协作,相辅相成。其中在南川布局有:红山铸造厂(5007),负责高射炮毛坯零部件的生产;红泉仪表厂(5037),负责高射炮传动器生产;庆岩机械厂(5027),负责火炮核心部件生产。
1965年,五机部决定在重庆建立一座生产火炮部件的配套工厂。经多地选址,将厂址定在四川省涪陵地区南川县先锋公社石峨大队(今重庆市南川区南城街道石峨村)以东的几条山沟里。取厂名:庆岩机械厂,军工代号:5027。
1966年5月,庆岩机械厂破土动工,占地面积360余亩,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整个厂区分布在一条主沟和两条支沟中,根据规划,共由6个厂区组成,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活区在花果山和黑金沟。为了隐蔽需要,厂区建设实行村落化,不宜修建高大建筑,采用青砖灰瓦。
庆岩机械厂建设期间,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首要任务是建设车间、仓库。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建筑因地制宜,采用石头砌筑。最初,一部分职工借住在石峨大队村民家的闲置房、牛棚中,一部分则住在席棚子中。每天吃的是红薯粥,喝的是山涧里的水,条件虽然艰苦,建设者们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争先干最苦、最累的活。
石峨村距离南川县城十几公里,建设期间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都是从南川等地运输过来的,当时是土路,遇到大雨天气,道路非常泥泞,陷车经常发生。建设者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硬是在大山沟中建立起一座规模庞大的军工厂,1970年7月,庆岩机械厂建成投产,四年时间,共计完成建筑面积9.81万平方米。
庆岩机械厂的建立,给附近带来很大的变化,通往县城的路变好了,有时还可以搭乘庆岩厂的大卡车到县城。石峨、白房的很多村民给庆岩厂提供蔬菜、瓜果、鸡蛋等农副产品,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厂里的职工大多来自东北,他们和当地的村民相处的很融洽,有时会用手套、香皂和村民交换一些农产品。
七十年代,庆岩机械厂每年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任务,生活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建有职工家属楼、子弟学校、职工食堂、俱乐部、电影院、两个篮球场,还设有商店、粮店、邮局。厂里还创办三七技校,学员大多是职工家属,毕业后直接到厂里工作。那个年代,军工单位待遇高于地方,令人羡慕。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军工订单锐减,三线厂纷纷改制转产。庆岩机械厂依托多年的军工优势,先后生产过越野载重车、高空消防车、干粉灭火器等产品。1997年,庆岩机械厂与其他几个三线厂合并,整体搬迁到鱼洞,开启了新的征程。
如今,庆岩机械厂老厂区的建筑保存良好,一幢幢青砖灰瓦的厂房依然壮观,颇具时代特征,虽略显沧桑,但难掩当年的辉煌。多少年轻的三线建设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远离家乡来到这里,在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和汗水,铸就了伟大的三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