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邵:国营红日机械厂(544)

文摘   2024-12-07 07:05   内蒙古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国际形势异常严峻,面对苏、美的威胁,1964年,毛主席作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是那个时代最强的主旋律。

湘西是重要的三线建设区域之一,邵阳位于湘中偏西南,境内系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南岭山脉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东部,有"七分山地两分田"的称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邵阳成为湖南省三线建设的桥头堡。

1965年6月,五机部决定在湖南建立一座大型炮弹引信工厂,由西安东方机器厂(844)负责包建、吉林江北机械制造厂(524厂)为副包单位。这两个厂都是我国军工引信的摇篮,三线期间包建、援建了大批引信工厂,基本有引信厂的地方就有844、524人。

1965年8月,筹备处赴湘选址,经过对隆回、洞口、城步、新邵等地的采点,最终将厂址选在今邵县寸石镇的寸石村、梅市村一带,取厂名国营红日机械厂,军工代号544。“红日”寓意为“东方出红日”。

1966年4月,国营红日机械厂破土动工。建设初期,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导致建设工程进展缓慢,一度停滞。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冲突发生以后,三线建设进入到新的高峰期,红日机械厂建设得以重新启动,在所有建设者的努力下,1971年夏建成投产。

国营红日机械厂的厂区地质结构复杂,厂区周围有很多天然的溶洞。为了响应“靠山、进洞”的要求,红日机械厂充分利用这些溶洞,对其进行填洞塞边处理。

国营红日机械厂的机加车间、计量车间、电镀车间等核心车间就建在山洞中,位于梅市村的一号洞是整个厂区最大的天然山洞,从外面看洞口不大,但里面却非常宽敞。最初这些溶洞阴暗潮湿,毛细水对墙体影响很大,为此对山洞进行有效防水和通风处理。

一号洞非常高,为了有效利用空间,将其隔成三层,二车间、三车间、八车间、九车间就设在一号洞,山洞车间冬暖夏凉,四季恒温。庞大的山体是天然的屏障,尽管车间内机器轰鸣,而外界却很难察觉,另外可以抵御重磅航弹的轰炸。

1971年,大批西安东方机器厂、吉林江北机械制造厂的援建职工陆续赶到红日厂,这些援建职工都是拥有丰富经验的骨干力量,所以红日厂的起点非常高,很快就形成生产。当时主要生产有602和604引信,因产品质量可靠,多次受到上级的奖励。

国营红日机械厂在生产成型后,生活区配套设施也逐渐改善。家属区分布在梅市村、寸石村、马鞍山一带,非常分散,这样布局的目的就是村落化,与周边村庄连为一体,便于隐蔽。厂区内建有职工俱乐部、子弟学校、职工医院、澡堂、商店、灯光球场等,县城有的这里基本都有,很多设施的标准还要超过县城。

红日厂职工的待遇在邵阳地区出名的好,职工有很多补助,如山区补助等,工资高于地方一大截。厂里还经常给职工发放肉票、粮票、油票,夏天还发放西瓜解暑,就连香皂都不用自己购买。给职工们发放的生活用品基本用不完,他们会用香皂、手套、解放鞋和当地的村民交换一些农产品。在红日机械厂上班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出去穿着印有厂名的工装是令人羡慕的。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三线军工企业开始以“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思路进行转产改制。红日机械厂在完成军工任务的同时,利用自身军工优势,瞄向民品市场,组建十四车间,生产枫叶门锁。1985年又成立十五车间,负责红箭农用三轮车生产,但没有打开市场。

红日机械厂为了更好的发展,向交通更加便利,原材料集中区域靠拢,1997年,整体搬迁到岳阳冷水铺。2001年,红日机械厂改制重组,后来又经多次重组、改制、搬迁主要生产汽车配件等产品。

如今,红日机械厂老厂区早已人去楼空,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与喧嚣。家属区仍生活着很多人,生产区的部分车间成为民营小厂。置身于此,看到这些颇具年代感的建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又回到那个挥汗如雨的火热年代,可以深深的体会到老一辈三线军工人艰苦创业的豪迈与激情。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