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毛主席根据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大批东北、华北、华东的骨干工厂采取“搬”、“分”、“包”的办法向西南、西北三线地区转移。
四川省地处大西南,是三线建设最重要的省份之一,整个三线期间共建成300多个大型建设项目,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眉山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四川三线建设的桥头堡,当时在眉山建有星华仪器厂、建川机器厂、建华仪器厂、眉山车辆厂、眉山通信设备厂等大型部级项目。
1965年初,邮电部根据工业布局,决定将上海邮电器材一厂、北京邮电研究院载波机研究所内迁到四川,新建一座生产通信设备的大型工厂,建设筹备小组同期成立。
筹备小组先后对丹棱县、洪雅县、东坡等地进行勘测,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最终经过综合考虑和评估,将厂址选在乐山地区眉山县象耳公社红旗大队(今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象耳社区)的醴泉河(象耳河)南岸的一片水稻田。工厂代号505,工程代号6505。
505厂之所以选在东坡,也有“大分散小集中”的考虑,当时在尚义的大山中,还建有四川国际电台(6501),成都建有电缆配套厂,这些都是当时邮电部的项目。
1965年7月29日,505厂破土动工,厂区占地约500亩。施工单位为河南101公司、山东102公司、江西103公司,三个单位共出动1200人,另外地方组建民兵营协助建设。在“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建设者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日夜奋战。
1966年,有100余名转业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加入到505厂的建设。1967年8月,厂区建设初见端倪,建成了机修车间、载波车间、钣金车间、翻砂车间、工具车间,以及单身宿舍、医院、水厂等生活配套设施。
1968年底,上海邮电器材一厂的931名援建职工分两批乘火车入川。1969年初,北京邮电研究院载波机研究所的内迁同志也来到象耳。内迁职工们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告别亲人和朋友来到大西南参加三线建设,他们别无所求,一心报国,他们的内心是纯粹的,思想是高尚的。
内迁职工经过短暂的调整就开始进行投产准备。1969年4月,505厂正式投产,先后研制成功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电话设备、大同路主机设备。大同路主机设备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载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78年,该厂有12项产品获得四川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980年有9项产品获部级优质产品称号。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耕耘,505厂稳步发展,鼎盛时期有4000多名职工,入川十余年的上海、北京的职工也适应了四川的生活,与当地职工和附近的村民相处得很和谐。每逢开工资的日子,职工们一般到眉山逛街、下馆子,附近的村民也会把瓜果、鸡蛋等农产品卖给505职工。
505厂职工的待遇很好,加上距离县城近,相比较绝大多数三线厂,505厂算是很优越的。每天厂里有到成都盐市口的班车,一早发车,下午返厂,职工们出行办事还是很方便的。
505厂的配套设备在整个眉山都很出名,甚至在整个三线厂里面标准也是高的。当时厂里建有职工家属楼、职工食堂、招待所、子弟学校、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澡堂,后来利用原来的招待所改建了女单身宿舍,家属区的名字也很有意思,“珍宝岛”、“干部村”,干部村住的都是领导和高级技术人员。
上面提到的设施应该是所有三线厂的标配,505厂还建有游泳池、溜冰场,职工俱乐部里面可以打台球,这些配置在三线厂里面是不太多见的。为解决职工家属的生活教育问题,厂里设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有技校,技校的学员毕业后基本都分配到各个车间当学徒工。
505厂的两个食堂小有名气,有来自上海的大厨,小笼包、肉馒头、油饼很受欢迎,上海的职工在厂里也能吃到家乡菜。
505厂的上海、北京职工多,这些来自大城市的职工打扮非常时髦,职工们每年回家都会买几件当时最流行的衣服。505职工一度引领象耳的时尚潮流。
1980年,国际局势缓和,三线建设结束,来自上海和北京的内迁职工一部分回到原厂,一部分回到原籍分流到各个单位,一部分则留了下来。
1981年,505厂更名为邮电部眉山通信设备厂,1994年更名为成都邮电通信设备厂。2008年12月,成都邮电通信设备厂实行改制解体。
如今,505厂区的大部分建筑都在,有些被利用,有些则荒废在那里,默默的承受岁月的洗礼。厂区没有了机器轰鸣,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唯留下这些颇具年代感的建筑见证昔日的辉煌。
505虽已落幕,但象耳这片热土留下了老一辈505人奋斗的足迹,这里是多少505子弟儿时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