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三线电子厂:国营红星器件厂(8022)

文摘   2024-12-16 15:58   内蒙古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国同时面对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1964年,毛主席经过对当前局势的评估,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多国接壤,战略位置突出,新疆境内布局有一定数量的大三线部属军工单位,同时还建有一批“小三线”。主要建设区域在托克逊县阿拉沟、乌鲁木齐西山四道岔、尉犁县、和静县等地。

1969年10月,四机部根据当时的局势,决定在新疆建立一座小型电子工业基地(包括:红光器件厂(8021)、红星器件厂(8022)、红卫器件厂(8023),当时成为“三红厂”),生产电子管、半导体等产品。

1970年2月初,半导体器件厂筹建小组成立,5月,经过近两个月的选址,最终决定在在农二师某团场一个叫查通沟的地方建厂,正式确定厂名:国营红星器件厂,内部代号8022,通讯地址为:焉耆7号信箱。

国营红星器件厂由陕西国营795厂和北京国营798厂(原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三分厂)负责援建。这两家援建单位均为一五期间我国建成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因此红星器件厂的起点还是非常高的。基建任务由农二师建工团二营负责。

红星器件厂开工建设以后,北京798厂、陕西795厂的援建职工陆续赶到查通沟,他们告别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艰苦的戈壁,这里没有了车水马龙,只有迎面的黄沙,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因为为国奉献是他们的追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他们永恒的信念。

为了加快建设步伐,1970年5月,招收200多名建设兵团、农二师的子弟进厂当学徒工,后来他们被派到北京西安实习。

在那个物资极极缺少的岁月,建设者凭借着一股火热的革命热情开山筑路,遇水架桥,在三通一平作业中,建设者们炸掉3座土山,然后用碎石填坑,没有专业的机械,他们只能利用最原始的铁镐、铁锹、独轮车、扁担。住的是地窨子、油毡棚,吃的是窝头、咸菜,冬天从附近河沟里凿冰块化水喝。

1972年,红星器件厂的厂房、福利区建设已经完成大半,有些车间已经开具备生产能力。然而,1973年国家对电子工业进行重新布局,新疆的三个电子器件厂被列为缓建项目,随后农二师建工团二营撤离。

红星器件厂进入到一个转折点,是遣散所有职工,还是自力更生继续建设,红星器件厂人选择了后者。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优良传统,胜利的完成了剩余的工程建设,这期间出现了很多典型事迹,四车间8班的女工班表现突出,被四机部授予“铁姑娘班”的称号。

1975年底,红星器件厂完成全部的建设,正式投入生产,当时产品为铝电解电容器、薄膜电容器、金属化纸介电容器等产品,主要的技术支持来自北京798厂和陕西795厂。

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投产以来每年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1977年被评为“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企业”称号,1978年更是成为四机部元件优选单位之一。70年代末,生活区建设也紧锣密鼓的进行,当时建有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大礼堂、卫生所、商店、澡堂、粮店等附属配套设施,职工在厂里基本上可以完成工作、生活和学习。

红星器件厂地处荒原隔壁,出行非常不便,生活很艰苦,但相比较附近的团场连队条件算是好的。所以农二师的子弟中学或高中毕业后,都想尽力到红星工作。

1979年,红卫器件厂(8023)取消建制并入到红星器件厂,两厂合并后职工人数进一步壮大,当时主要生产民品,如灭虫灯、散热器、小型风力发电机等。1985年6月,红星器件厂下放到地方管理,1988年引进日本交流丙烯薄膜电容器生产线。

90年代初,为了更好的发展,红星厂整体搬迁到库尔勒市区,家属区落在库尔勒火车东站附近。1995年,红光无线电厂(8021)并入到红星器件厂,自此新疆的三家小三线电子厂合并成一家。

1998年10月12日,成立新疆中碳科技,投资建设年产15000吨的炭黑项目,2000年左右基本建成,后来项目因种种原因而半途而废,2009年正式破产,画上了一个不算圆满的句号。

如今的老厂已是残垣断壁,满目萧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位于库尔勒的红星家属区也早已更名为泰达名苑,里面还生活很多红星的老职工。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