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记忆:国营邯郸第一棉纺织厂

文摘   2024-12-26 14:59   内蒙古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当时我国拥有人口5.4167亿,“吃、穿、用”是头等大事。当时我国的纺织业以棉纺为主,且工业化程度低下,化纤当时几乎处于空白。为了解决数亿人口的棉纺品需求,1950年,国家决定在棉花的主要产区西安、咸阳、郑州、石家庄、邯郸建立五大棉纺厂。

邯郸地处冀南,太行山脉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5℃,地理环境非常适宜棉花的生长,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邯郸的棉花产量都居河北首位,总产量占全国的1/16,因此邯郸成为建立大型棉纺厂的理想之地。

1950年春,经过近一个月的选址,最终将厂址定在邯郸东南的滏阳河畔,因为棉纺厂在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水,水量充沛的滏阳河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取厂名国营邯郸第一棉纺厂。

1950年12月5日,国营邯郸第一棉纺织厂破土动工,厂区占地720余亩。建设期间,大批来自天津、上海、北京的纺织系统工人、知青参与支援。建设者们被安置在各个学校、机关住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建设者们每天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面窝头、青菜汤,每天从事着高强度建设任务,但没有人抱怨,每个人都争做劳动标兵。

1951年4月20日,国营邯郸第一棉纺织厂连接京汉铁路的专线建成,高压电线架设完成。在所有建设人员共同的努力之下,细纱车间、粗纱车间、准备车间、织造车间、工具车间、辅助车间等相继建成,1952年8月,邯郸第一棉纺织厂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建设,随后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

国营邯郸第一棉纺织厂铁路专线建成(1951年4月20日)

1953年1月,经过相关单位的验收,国营邯郸第一棉纺织厂正式投产,具备年产38885件纱、2548万米坯布的生产能力。随着生产步入正轨。1956年,国棉一厂开始大规模兴建生活区,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楼、职工医院、子弟学校、职工食堂、俱乐部相继建成使用,国棉一厂成为邯郸的明星企业。

1957年,国营邯郸第一棉纺织厂开始承担帆布、纱布等军品生产任务,同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厂。1959年6月4日,这一天对于国棉一厂是不平凡的一天,因为敬爱的周总理来厂视察,周总理深入五个车间、食堂、宿舍,对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给予关切。

五十年代末,邯郸地区又陆续建立国棉二厂、三厂、四厂,国营邯郸第一棉纺织厂对上述三厂提供了大量援助,出人、出力、出设备和技术,使邯郸的棉纺工业飞速发展,当时邯郸有“冀南棉海”之美誉,联纺路更是全国出名。

国棉三厂大门

六十年代初,国棉一厂进行扩建,增加15台精梳设备和42台捻线机,开始生产卡其、哔叽、人字呢、华达呢等更高一级产品,1977年被评为“大庆式企业”。由于生产定单多,工厂实行四班三运转、甲乙丙丁班制度,满负荷生产。

改革开放后,邯郸国棉一厂迎来快速发展时期,生产的华达呢更是畅销全国,同时还出口日、美等国。80年代,出口量占总产量的85%,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80年代成为国棉一厂的鼎盛时期,当时拥有职工5000余名。厂里的福利待遇也是很好的,能够成为国棉一厂职工是令人羡慕的。棉纺厂由于女职工多,每天上下班厂区大门都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传统纺织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疲态渐露,后来,国营邯郸第一棉纺织厂实行一系列改制。第一棉纺织厂有过辉煌与沉沦,但邯郸人不会忘记“国棉一厂”,曾经的城市名片。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