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北部边疆,有一个全国最小的县级城市阿尔山,他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同时拥有大森林和大草原的独特自然风貌,其森林覆盖率达64%,主要有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樟子松。
阿尔山与外蒙古有着近百公里的边界线,日本侵华期间,日军第三方面军第107师团5万多人驻扎在阿尔山地区,进行了长达14年的残酷占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用了短短三个月时间就占领了整个东北。为了抵御苏军,日军在中蒙、中苏边境线上一共修建17处要塞,其中就包括阿尔山要塞,阿尔山要塞主要包括白狼花炮台阵地、五岔沟机场,另外在中蒙边界纵深10-40公里范围内的主要制高点上修筑大量碉堡、地下通道、交通壕、营房、战前指挥所等。日本人重视阿尔山地理位置的同时,也非常看重阿尔山的森林资源,大量盗伐木材,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
日本为了长期占领阿尔山,不断往这里移民,为了更加高效的掠夺森林资源,1931年动工修建了白城至阿尔山的铁路,共354.7公里,于1937年全线竣工通车,提到这条铁路,就不能不提这条铁路最主要的一个工程,那就是南兴安隧道及其碉堡。
南兴安隧道距离阿尔山站约20公里,修建于1935年6月, 全长3218.5米,至今仍然是内蒙古境内最长的铁路隧道。南兴安的工程师是来自天津的一对姐弟,参与施工的大多是从辽宁、吉林、黑龙江抓来的劳工。当时年满二十岁的男子都要进行体检参加征兵,其中不合格的称为“国兵漏”,这部分人要为日寇劳役三年,他们有个名字叫“勤劳奉仕”。
为了加快施工进度,隧道采取两侧同时施工,这条隧道因山体的走势,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S形,在当时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对设计要求是个考验。隧道施工过程中也是非常艰苦的,面对坚硬的花岗岩,劳工们先用风钻打孔,然后用雷管爆破,碎石则用推车或柳编筐运到洞口。
阿尔山的冬季非常寒冷,达到零下三十多度,当时劳工们住的就是简易的工棚。吃的比较多的是橡子面,橡子面非常不容易消化,在超强度的劳动中,很多劳工瘦的皮包骨。在劳动过程中,有很多日本兵监视,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毒打。
最初,南兴安隧道采用全人工掘进,用了半年时间,东口掘进了315米,西口掘进了1471米。1935年12月,日军为了加快建设步伐,改用机械挖掘,1936年12月26日,隧道贯通,误差仅半米。然后进行衬砌作业,混凝土灌注加固。
1937年南兴安隧道建成,共历时2年。然而,参与修建隧道的500多名中国劳工在隧道竣工后全部被杀害,这也成为日本在阿尔山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
南兴安隧道的两侧修建有保护隧道的碉堡,南兴安隧道碉堡共六层,地面四层,地下两层,总面积600平方米。内设有锅炉房、厨房、发电室、蓄水池、值班室、军官休息室、弹药库、洗漱室、兵员宿舍、厕所等,当时日军在这座碉堡24小时轮流值守。
1945年8月8月,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8月10日前后,苏联对关东军的阿尔山阵地进行了定点轰炸。苏军与日军在南兴安隧道发生激烈交火,当时有50多名日军依托南兴安碉堡进行顽抗,苏军空降200余人围攻,战斗持续40分钟,最终日军被全歼。
在南兴安隧道战斗结束不久,就发生了一个小插曲,800余名日军乘坐8节列车从五岔沟方向驰援阿尔山,在进入隧道减速的过程中,几名苏军士兵飞身跃进车头,控制了列车,一个紧急刹车后,火车缓缓后退,顺原路返回,车内的日军在莫名其妙中被全部俘获。
如今,白阿铁路建成通车88年,南兴安隧道仍在运营使用,是内蒙古境内最长的铁路隧道。南兴安隧道碉堡还肩负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任,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