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980年,我国在西南、西北、豫西、湘西、鄂西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开展了以备战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称为“三线建设”。它横跨三个五年计划,共有400多万工人、知识分子,上千万民工参与,建成2000多个大、中型项目,规模之大、动员之广在我国建设史上也是空前的。三线建设对中西部工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主席一直对广播战线非常重视,他提出的重要指示是:“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广播是战时传送信息最为有效的方式。三线时期我国建成了山西汾阳428战备电台,四川眉山6501四川国际电台,山东在淄博鲁村镇618战备电台,河北省天津专署蓟县6612战备电台,为了隐蔽和防空需要,这些战备电台全部建在大山深处的山洞中。
天津作为首都东面门户,战略位置极为突出,为了确保战时通讯通畅,天津决定在蓟县(今蓟州区)山区建立天津广播电台战备台。经过对孙各庄、官庄、罗庄子、下营等地的实地采点,最终选址于下营公社青山岭大队(今蓟州区下营镇青山岭村)东北1公里处的山上。青山岭群山环绕,非常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这里距离蓟县30公里,距离北京平谷47公里。
1964年11月,天津广播电台战备电台破土动工,基建由工程兵4708所属的一个工兵营负责。由于是高度保密项目,对外称建立科学考察站,以此迷惑敌人。所有参与建设的工程兵、民兵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进出青山岭的卡车车厢均用苫布遮挡,根本不知道运送的是什么。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异常严峻,面对美、苏两个核大国的军事威胁,战备电台是按照核战争的标准进行修建的。因此所有的核心区域全部建在山洞里。
战备电台所在的区域山高林密,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这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所有的施工设备都是经过拆解后,战士们肩挑背扛运到作业区域。
战备电台最艰巨的工程是掘洞,花岗岩结构的山体异常坚硬,在缺少专业机械的前提下,工程兵们只能依靠风钻打孔,然后用雷管爆破,然后再把碎石运出洞外。经过一年多的昼夜奋战,一条300多米的山洞修建完成,随后对洞体进行钢筋混凝土支模浇筑和防水施工。
1966年12月,天津广播电台站备台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全部完成,建成后4526部队驻扎在这里,因为战备电台是在1966年12月建成,战备电台也被称为6612电台。6612电台为保密单位,周围五公里范围内都划为军管区,工作人员需要持通行证,外人一律禁止入内。
6612战备电台的核心区域为全长308米的山洞,大体呈“几”字形分布,洞内面积1200平方米。为了抵御核、生、化武器的攻击,洞内设有多道厚重的混凝土防护门,同时每隔一段设有避险室,避险室的门同样为钢筋混凝土门,门上设有锁紧装置。
6612战备电台播音室的墙壁、屋顶、地板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地板是木质的,木地板下面是弹簧。这样的设计可以尽量减少剧烈震动对设备的影响,即使战备电台遭到轰炸,仍然可以保证正常播音。
战备电台山洞内设施非常齐全,完全称得上是地下堡垒,地下之城,设有发射机房、发电室、变电室、弹药库、油库、还建有两个蓄水池,蓄水池的水通过暗管补充,不易被发现和污染,设计的非常巧妙。
6612内部还设有警卫室、宿舍、食堂、卫生室、仓库、学习室、指挥所(会议室),即使在战争环境下,与外界中断联系也能够安然无恙的工作数月。
6612战备电台建成后,一直默默坚守在大山深处,始终保持高度的战备状态,对于坚守在这里的工作人员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山洞虽然经过严格的防水、防潮处理,但依然阴暗潮湿,每天仅冷凝水都要排出去很多。夏天外面30多度,洞内18度,即使在三伏天,执勤也要穿毛衣、毛裤。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国际形势也因此得到缓解。1979年12月,驻扎在6612战备电台的部队、技术人员全部撤离,电台移交给天津市广播局。1998年移交蓟县。2013年,成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天津对6612进行全面的修缮,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已经成为景点向社会开放,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体会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三线建设展现出我国人民不畏强敌的决心,正是因为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战争才没有真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