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州大三线厂:国营卫国机械厂(5693)

文摘   2024-12-14 07:06   内蒙古  

1964年11月,广东省响应三线建设的号召,成立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广东的三线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粤北的连南、连县、连山、阳山、乐昌等地。当时大批广州、梅州、佛山等地的骨干工厂北迁到韶关一代建立十几家省属小三线兵工企业。另外国家在广东还布局有3家大三线军工企业,国营卫国机械厂就是其中的一个。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三线建设进入到新的高峰期。1970年,五机部决定在粤北建立一座航弹工厂,经过对三连地区多地采点勘测,1971年1月,选址于今连州市丰阳镇梁家村岩塘,工程代号711。

1971年春,711工程破土动工,除了专业施工队伍外,还有71名解放军同志及130多名来自陕西、河南的援建职工参与建设。厂区沿着一条山沟修建,分为生产区、生活区,生活区设在桐油坪、八工洞,靶场设在马鞍岭,生产区、指挥部设在飞水洞。

711建设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建设者们住的条件非常差,男职工们住在工地不远处的一个山洞中,这个山洞非常大,面积有三个篮球场大小。职工们在山洞中简易的搭建床铺,数百人住在这里。由于封闭不好,蚊虫蛇蚁非常多,对于很多北方的职工是一个考验。女职工住在梁家村农户家中的闲置房或牛棚中,居住条件略好一些。男女职工吃的都是一样,米饭加咸菜。

711厂区通往外界的是一条小毛道,约六公里长,在三通一平作业中,修通这条道成为首要任务,建设者们开山炸石,铁锤碎石,然后用碎石铺路,用了短短2个多月时间,就修通了厂区公路。1971年8月,完成一栋厂房和6栋两层干打垒宿舍。干打垒建设中的和泥、夯实、制坯非常消耗体力,即使是青壮力,一天下来也是腰酸腿背疼。

为了加快建设步伐,连县政府也提供了大量支持,组建民工队,负责烧制石灰和制作片石,分成4个烧石队和17个打片石队,同时在几个生产队中抽调多名车夫,负责运送材料。

在所有建设者们的努力下,一排排厂房、一栋栋家属楼拔地而起,为了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在一处山顶上修建了一个大型蓄水池,然后用管道输送到生活区。1972年711工程初见端倪,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共完成4栋核心厂房、14栋职工宿舍、办公楼、职工医院、子弟学校、职工食堂、高压线引入等工程。

1972年,711工程正式确定厂名为:国营卫国机械厂,军工代号5693,通讯地址:连县22号信箱。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职工陆续赶到,机械设备也开始安装调试,当时共有冲压车间、底火车间、工具车间、机加车间、装药车间等八大车间,1976年具备生产能力。

国营卫国机械厂主要生产的产品是30毫米航空炮弹,当时厂里驻有军代表,每一批产品出厂前都要进行严格的抽检试射,靶场就在马鞍山。

经过多年的耕耘,国营卫国机械厂的发展渐入佳境,生活区非常繁荣,配套设施齐全。建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职工俱乐部、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幼儿园、托儿所、职工饭堂、灯光球场、招待所等。职工俱乐部的建设标准非常高,平时开大会、看电影就在里面。

国营卫国机械厂辉煌的时候有2000多名职工,加上家属,有4000多人生活在厂区,工厂改变了周边的发展,路比以前好了,看病也方便了,还可以将自己生产的瓜果蔬菜、鸡蛋卖给卫国的职工,后来也有一些当地人成为卫国厂的职工。

1980年,国际形势缓和,三线建设结束,卫国机械厂在完成军工订单生产的同时,开始准备进军民品市场。1986年先后生产有煤气钢瓶、不锈钢器皿等产品。

由于厂区地处偏远,原材料和成品进出不便,导致生产成本高,缺乏竞争力。1992年,国营卫国机械厂走出大山,搬迁到惠州市江北,1993年8月19日,更名为广东卫国机械厂,生产“珠江”牌液化石油气钢瓶、不锈钢器皿。

进入新世纪,市场发生了改变,卫国厂的经营开始下滑,2003年,破产、被收购,卫国厂正式落幕,结束了32年的风雨兼程。

几十年前,多少年轻人怀揣着梦想来到这里,开启艰苦创业之路,在大山深处挥洒青春的汗水。如今,位于梁家村的卫国机械厂旧址的印迹越来越少了,连接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山洞还在。711职工不会忘记这个山洞,因为这里是通往厂区的必经之路,这条路也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