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期间,四川是最主要的建设省份之一,彭州地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过渡地带,山、丘、坝俱全,形成了"五山、一水、四分坝"的自然格局,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彭州成为三线建设的主要区域,当时彭州布局有913厂、854厂、锦江油泵油嘴厂、湔江农业机械厂、岷江齿轮厂、5719厂六家三线厂,三线改变了彭州,加快了彭州的工业化进程。
1964年,上海柴油机厂的部分车间和职工内迁到四川,包建一座大型油泵油嘴厂,另外无锡油泵油嘴厂作为援建厂提供人力支持。1964年7月,上海柴油机厂、无锡油泵油嘴厂、杭州齿轮厂、洛阳设计院组成联合选址小组,对彭县(今彭州市)进行大规模勘察,最初将厂址定在白水河镇,后来又挪到响水洞,后来又辗转来到梅子岭沟,但该地区地形复杂,不适合大规模基建,选址工作经过一波三折,直到1969年11月,才确定在彭县丹景山镇关口的一处废弃的砖瓦厂建厂,取名锦江油泵油嘴厂。
1970年,锦江油泵油嘴厂在丹景山下破土动工,负责基础建设的是四川省建筑六公司三处。整个厂区占地面积462亩,主要负责生产柴油机燃油喷射装置,锦江厂因此成为西部唯一生产柴油机燃油喷射装置的工厂。
建设初期,厂里水、电都没有通,职工们只能喝溪水,夜晚施工就用马灯照明。住的环境也很艰苦,由于建设任务紧,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最初几个月他们住在油毛毡棚子中,直到1970年底,两栋干打垒家属楼、水泵站才建好,生活条件才略有改善。
1970年5月至12月,来自上海柴油机厂、无锡油泵油嘴厂,加上成都、天津的援建职工陆续赶到,他们边建设、边研制,1970年7月1日,试生产出喷油嘴样品,命名为“七一”牌,作为七一厚礼献给毛主席。
锦江厂的生活区大部分建在半山腰,卡车开不上去,所以钢筋、水泥、沙子、木材这些建筑材料都是职工们用肩膀扛到工地的,对于很多来自大城市的年轻援建职工是个极大的考验。
在所有建设者们的努力下,总泵车间、机修车间、工具车间、职工家属楼、职工食堂等拔地而起,1972年5月,锦江油泵油嘴厂基本完成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得到西南三线建设指挥部的褒奖,作为“多、快、好、省”的典范进行宣传和推广。
1972年底,锦江油泵油嘴厂进行批量生产,当时拥有各类设备1000余台,投产后锦江厂的效益一直很好,鼎盛时期拥有职工2600余人,加上家属有4000多人生活在生活区,生活区分布在一村、二村、三村。厂区大门外有一个很陡的山坡,职工们称为陡溜子,而当地的老人则称为响马大道,因为这里解放前经常有土匪出没。
生活区建有职工家属楼、男女单身宿舍、招待所、俱乐部、露天影院、托儿所、幼儿园、子弟学校(小学到高中)、职工医院、职工食堂、技工学校等,技工学校的学员大多是厂子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厂。
锦江油泵油嘴厂有780余名上海、无锡等大城市的职工,每年他们都有年假探亲,回来时会带回最新潮的商品,如765皮鞋、的确良港衫、金兔羊毛衫、上海牌手表,这些上海职工的穿着很时髦,一度引领彭县的时尚潮流。
锦江厂职工的业余生活很丰富,经常和附近的中和厂进行体育比赛,最厉害的是锦江兵乓球队,在彭县无对手。每年春节还会编排精彩的文艺节目,《锦江之春》文艺晚会令人难以忘怀。除夕燃放烟花更是几代人的回忆,绚丽、好闻。周六为电影放映日,很早就会有人拿着小板凳占据最佳的观影位置,附近的村民也会蜂拥而至,实在没有地方就爬到树上。
锦江油泵油嘴厂的职工食堂在整个彭县都非常出名,大厨有上海的、有苏州的,还有四川本地的,做出的菜品五花八门,味道可口,价格还非常优惠,当时一份红烧排骨、狮子头、炒猪肝大约2毛钱。
锦江厂的面包和月饼老职工们都不会忘记,当时动力科自制一台面包烘烤机,做出的面包带着浓浓的麦香,非常松软、筋道、微酸,非常好吃,很多外厂或机关单位的职工都会托锦江厂的朋友购买。每年中秋节前,食堂的职工们就要加班加点的生产月饼,一个职工可以分10块月饼,月饼在当时可是十分稀缺的。
锦江油泵油嘴厂的成都专线也是令职工骄傲的,80年代,还没有程控电话,锦江厂协调多方关系,安装一条成都专线,电话可以从成都直接接到锦江厂总机,然后再转到各个科室、车间,不需要通过彭县转,时效性更强。1988年7月,锦江厂成为国家大二类企业。
1989年,锦江油泵油嘴厂整体搬迁到新都县三河场,90年代,因市场经济调整,加上锦江油泵油嘴厂研发的投入太少,没有跟上主机厂的产品更新步伐,逐渐被市场淘汰,2003年,锦江油泵油嘴厂破产,并入成量集团完成重组更名。
2009年3月,成量锦江系列的所有产品全线停产,锦江时代彻底结束,锦江厂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厂不在了,厂魂还在,老一辈锦江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