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8日毛主席提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备战”,“每个省都要有一线、二线、三线”,小三线为省属项目,主要生产常规兵器,以满足营、连级别的装备,如果战争来临,可以做到“省自为战”。
安徽省位于中国中东部,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山东省接壤,三线时期共建成31个小三线军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根据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建设区域分布在:舒城县的晓天公社、青山公社、大河公社,霍山县的诸佛庵公社、真龙地公社、凡冲公社,六安县的毛坦公社等,其中诸弗庵公社布局有皖西机械厂(990)、江北机械厂(9373)、红星机械厂(9374)、皖西化工厂(9375),以及皖西医院。
1965年,安徽省国防工办决定在大别山腹地建立一个火工品厂,为安徽的相关三线军工企业配套生产底火和发射药。经过多地勘测选点,将厂址定在霍山县诸佛庵公社北2.5公里的项家冲,取厂名:国营红星机械厂,军工代号9374,通讯地址:霍山县202信箱。
1965年底,红星机械厂开始三通一平,1966年3月,大规模基建正式展开,由于同期的三线项目众多,因此生产生活物资非常紧缺,条件非常艰苦,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一切都是厂房建设优先,建设者们最初住在毛竹搭建的简易工棚之中,夏天异常炎热的同时,蚊虫蛇蚁还特别多,但这些职工们都一一克服了,1970年3月,红星机械厂建成,产品顺利通过技术鉴定,1970年底开始批量生产。
红星机械厂为先团级单位,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各个生产车间为连级,嘹亮的军号是职工们上下班的“铃声”。七十年代,我国持续战备,同时对外进行大量军援,大、小三线军工企业大多满负荷生产。作为军工配套厂的红星机械厂订单不断。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红星机械厂在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先后生产过自行车、射钉紧固等民用产品。红星机械厂的转型非常成功,民品生产值持续攀升,1985年,民品的产值已经超过军品。
八十年代中期,红星机械厂拥有在册职工1000余人,另外为了解决家属就业问题,还成立大集体厂,生产鞭炮,生产的电光炮非常出名,又脆又响,令人记忆犹新。
红星机械厂的辉煌时期,生活区建设更加完善,建成了第二代家属楼,当时厂里有俱乐部、职工食堂、办公大楼等,值得一提的是红星厂的电影院是当时霍山县设施最好、最大的影院,电影放映日坐无虚席。
1986年,安徽省对三线军工企业进行调整,1993年,红星厂走出了大山,整体搬迁到合肥市,改制成立安徽红星机电科技,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搬迁到合肥后,红星机械厂旧址被移交地方,如今,曾经的生产车间成为竹制品厂和仓库。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厂区杂草重生,建筑变得破败不堪,斑驳的墙体写满了历史的痕迹,一幢幢历史建筑犹如一位老人在向人们述说着红星的过去的辉煌,述说着曾经的三线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