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为了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三线建设是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国防、工业建设,它实现了工业由东向西、由平原向山区的迁移,在三线地区建立起稳固的战略大后方。
毛主席对广播战线非常重视,他提出的重要指示是:“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广播是战时传播信息最为有效的方式。三线时期我国在山西汾阳建成了428战备电台,在四川在眉山建立6501四川国际电台,在天津蓟县建立6612战备电台,另外还有沂蒙山区的618战备电台。
1966年初,华东局无线电管委会等单位为了响应三线建设,决定在沂蒙山区建立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代号618。经过多地勘测,最终将战备电台定在临沂地区沂源县(今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峨峪村北面的渣石山。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618战备电台)占地229亩,设计发射功率50千瓦,能够覆盖淄博、潍坊等十三个市县。整个工程分为二个建设阶段,一期工程于1966年6月破土动工,负责基建的是济南军区工程兵部队6175、6082部队。
60年代,我国主要面对苏、美两个拥核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618战备电台是按照爆发核战争的标准设计建造的。因此主体工程是一条长470米的山洞,被服层达到70多米。
峨峪村渣石山是一处荒山,其结构以黄岗岩为主,岩层非常坚硬。在山洞施工过程中难度非常大。工程兵们利用风镐钻炮眼,然后进行雷管爆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掘进,工作环境粉尘非常大,防尘面罩戴的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呼吸不畅,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碎石用独轮车、扁担人工运到洞外,有的被用于平整场地,有的被当成建筑材料砌房,618厂区很多建筑就是用这些碎石建成的,不但坚固,还节省了成本。
618战备电台建设期间,条件艰苦,吃不好,睡不好。建设者们吃的是窝头、青菜汤,住的是干打垒、简易帐篷,用木板搭建大通铺,一个工棚往往住20几个人。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没有人有任何怨言,他们依然保持昂扬的热情奋战在建设一线。没有水他们自己挖了三口井,缺少机械设备,他们自己制作,所有的困难他们都咬紧牙关乐观的面对。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局势进一步紧张。618战备电台项目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工程兵、地方民兵组织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大会战,1969年8月,一期工程基本结束。
1970年初,广播设备开始入厂进洞后进行调试,职工陆续进山。1972年3月,618战备电台二期工程破土动工,同年6月,电台开始试播,1974年7月,工程全部结束,前后用时8年。
618的核心区域全部在这470米长的隧道里,建筑面积2820㎡,设计非常巧妙,隧道内设有三处伸缩缝,没有进行混凝土填充,目的是在遇到强烈爆炸时减缓冲击波,保护山洞的结构安全。另外还设有消波洞,用近2米厚的鹅卵石填充,其作用是过滤有毒气体和减少冲击波。
为了抵御原子弹、生化武器,山洞内设有数道防护门,还设有自动进风闸、喷淋滤毒装置、内外循环通风系统。战时播音室设计的更加巧妙,看似普通的木地板下面还加装了弹簧,其作用就是遭到轰炸时减少冲击波,播音不会受剧烈爆炸影响。
618完全是一个地下堡垒,建有电台操作室、台长办公室、男女职工宿舍、食堂、警卫室、卫生间、洗刷间、阅览室、战时播音室、浴室、连部、仓库、地下水库等。在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618战备电台仍可以连续数月保持正常运行。
1974年7月,618战备电台正式播音,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618战备电台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一直处于战备状态。
1980年,国际形势缓和,三线建设结束。正是因为我们做了充分准备,战争才没有发生,618电台一直没有真正启动。
如今,618早已解密,经历40多年的尘封岁月今朝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2004年,淄博对618进行大范围修复,再现的当年的风采,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618旧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的3A级景点。
一批又一批618职工在沂蒙山深处留下了奋斗的足迹,很多人把青春献给了这里,618也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他们的事迹将被铭记,三线精神激励我们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