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为了应对苏联、美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将川、黔、滇、陕、甘、宁、青,豫西、鄂西、湘西等十三个省市和地区划为三线。另外,重点的省份和城市也设有自己的后方基地,如上海的后方在皖南、浙西,北京的后方在平谷、门头沟、昌平,及山西的原平、河北的蔚县等地。
1964年11月,北京市制定了关于建设后方的初步规划,在山西、河北建立后方基地的同时,北京市机械局在门头沟、昌平、房山部署了几家兵工企业,包括第一农具厂(960厂)、第二农具厂(955)、曙光机械厂(317厂)、青山机械厂(9123)、东方机械厂(506)、红光机械厂(5411)。
1966年,北京市决定在河北蔚县建立一座手榴弹厂,后来因战略需要,将手榴弹厂建在门头沟妙峰山脚下的下苇甸村,厂名定为国营东方机械厂,军工代号506厂,下苇甸距离门头沟16公里,距离北京城区30余公里。
下苇甸村四面环山,东方机械厂建厂初期,通往外界的是一条土路,所有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红砖、瓦片、木材、钢筋等物资都是通过这条土路运进来的。如果碰到雨雪天气,道路变得泥泞不堪,经常陷车,后来对这条路进行重新修建。
当时建设者们住在工棚中,工棚中用几块木板搭建大通铺,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工棚中,条件非常艰苦,职工们吃的最多的就是窝头、高粱米,吃上一顿大米饭算是改善伙食了,尽管条件艰苦,但建设者们都没有怨言,都争先恐后的冲在建设一线。
1970年12月,在所有建设者们的努力下,铸造车间、工具车间、总装车间、职工宿舍、职工食堂相继拔地而起。1971年初东方机械厂开始试生产,同年5月,所生产的样品通过五机部验收,随后进入批量生产。
东方机械厂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厂区的各个角落里都安装有大喇叭,每天上下班都会播放央广的广播或者革命歌曲,嘹亮的军号声属于那个年代,老一代东方人在大山深处奏响了一个时代的乐章。
随着东方厂步入正轨,招收了几批知青、退伍军人,另外从海淀北京第47中等学校招收一批学徒工。职工们一般一周能够回家一次,虽然离家也就二三十公里,但当时京西的公交比较少,大多乘坐36路公交车到城区然后再换乘,回一次家得3个小时,非常不容易。
东方机械厂驻有军代表,每一个批次的产品出厂之前都会进行测试,靶场设在距离厂区不远处的一个山坳里。靶场设有靶板,以测试弹片的穿透力和分布情况,如果测试不符合要求,这个批次的产品将进行销毁。70年代由于战备任务紧,加上我国对外有大量军事援助,因此东方机械厂的效益非常好,订单不断。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三线军工企业大部分向民品市场转型,而东方机械厂则幸运的保留了军工番号,继续生产军品任务到1986年,国营东方机械厂从建成投到1986年停产,15年间,一共生产了数千万枚手榴弹,为国防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4年11月1日,国营东方机械厂完成改制更名。如今生活区还生活着一些当年的老职工,每每和他们谈起东方往事,他们都会很自豪的向你讲述起那个火红的岁月,那个属于三线军人的荣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