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大山深处的061基地

文摘   2024-12-30 07:05   内蒙古  

新中国成立后,美军的飞机经常到我国腹地进行空中侦查,当时我国的防空武器都是从苏联进口的过时防空炮,很多时候只能望机兴叹。1960年,蒋军成立的“黑猫中队”,黑猫中队装备当时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该机可以飞22000米,我们的防空武器根本就打不到,为此我国从苏联引进了62套萨姆-2地空导弹,成立三个防空营,部署在战略位置。

装备萨姆导弹的三个防空营在多次战斗中击落数架美蒋U-2侦察机,而三个营的防空能力根本满足不了我广袤领土的防空问题,伴随着敌人对我们侦查频次加大,最初引进的萨姆导弹所剩无几。此时正处于中苏交恶时期,没有后续的补充,所以研制一款中国自己产的地空导弹迫在眉睫。

60年代初开始,国际局势日益恶化,我国同时面苏联、美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1964年,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061基地成为最早一批立项的国防基地建设项目之一,主要负责研发生产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

根据国家部属,061基地由七机部二院、上海机电二局负责包建。1964年9月,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等单位组成探勘小组,先后在遵义、毕节、铜仁三个地区的20几个县市进行采点,经过2个月的勘测,根据“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安排,最终确定以遵义为中心,在桐梓、绥阳三地进行061基地各厂建设。

1965年3月,061下属各个厂相继开工建设,基建工作主要由四个工兵团、一个机械化工程团负责。领导班子由七机部、建工部、贵州省、上海市抽调的骨干力量组成。

061基地建设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援建单位来自七个部、12个省市、30多个单位组成。061基地的建设规模相当庞大,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大军齐聚贵州的大山深处,生产、生活物资的消耗量巨大,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贵州省物资局在遵义设立临时办公所,协调各方,解决材料、物资调拨。

建设时期,遵义动员几万名民兵、社员参与061基地建设,他们遇山开山、遇水架桥,当时很多砖瓦厂、石灰厂的工人都是附近各生产队的支援民工。很多来自外地的援建职工,拖家带口的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很多工地上都会出现这样的场面,职工们在工地上搞建设,一大群工人子弟在附近玩泥巴、过家家,大孩子领着小一点的孩子玩。

061基地的工程十分巨大,职工们的生活非常艰苦,建设者们要适应黔北恶劣的气候环境,同时还要建设自己的家园,他们住的是四处漏风的席棚子,吃的是粗茶淡饭。建设者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不讲条件,不计个人得失,每个人争干苦活、累活,工地上热火朝天,非常壮观。

1966年,061基地初具规模,1967年,受到一些情况的影响,061基地建设停滞一年多,1968年6月才完成复工。1970,061基地加快了建设速度,当年共有2万多名援建队伍参加建设,期间展开数次大会战。

1972年,3405、3407、3421、3420、3409、3653、3423等厂基本完成建设,大规模的基建工程宣告结束,建成了导弹、火箭主机、辅机生产体系,061基地也成为我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航天科研生产集群。

1965年,在红旗一号导弹(仿萨姆-2)的基础上开始对红旗二号中近程地对空导弹进行研制,相比较红旗一号,红旗二号扩大了作战空域范围,增强了抗干扰能力,导弹的综合性能和作战水平得到显著提升,1967年红旗二号地对空导弹开始量产,并陆续装备部队使用。大大加强了我防空部队的作战能力,从此美国飞机再也不敢飞抵我领空进行侦查。


70年代末,061基地已经建成投产33个建制单位,其中22个是生产厂,还有研究院、技工学校、2个综合医院(3417、3427)共有职工3万多人。所有厂区内均配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医院、职工俱乐部电影院、图书室、学校、商店、公园应有尽有,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比起地方要强很多,因此在061基地工作的人非常令人羡慕。


1980年,国际局势趋于稳定,三线建设结束,很多三线厂转为民品生产。061基地的部分厂也开始生产民用产品,例如3531厂(风华机器厂),80年代初引进冰箱生产线。生产的风华牌冰箱曾名噪一时,另外061还曾生产过航天牌面包车。

进入新世纪,061基地各厂陆续走出大山,大规模改制和搬迁。三线时期修建在深山中的厂房如今已荒废,这些承载着历史,饱经沧桑的建筑静静的矗立在黔北深山中,向后人展示它曾经的辉煌,述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