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国营宝光电工厂(4401),记忆里的39号信箱

文摘   2024-12-17 07:05   内蒙古  

陕西是三线建设时期最重要的建设省份之一,共有400多个大中型企业落户陕西。宝鸡是连接西南与西北的交通枢纽,战略位置突出。一五期间国家就非常重视宝鸡,布局有三家大型项目(宝成仪表厂、长岭机器厂、烽火机器厂)。境内同时拥有宝成铁路、陇海铁路,交通便利,战略地位突出,工业基础雄厚,为此,宝鸡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之一。

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宝鸡的建设项目多达95个,其中大三线项目34个,涉及机械、电子、航天、航空、冶金、化工等。四机部在宝鸡的建设规模大,布局有:国营建光机器厂、国营宝光电工总厂、国营金山无线电器材厂、国营宏声无线电器材厂。

1969年,四机部决定将北京电子管厂(774)的部分职工内迁到陕西宝鸡包建国营宝光电工总厂,生产大功率发射管等产品。厂址位于宝鸡钓渭公社(今宝鸡市钓渭镇)疙瘩沟村,军工代号4401,通讯地址为宝鸡39号信箱。

1970年7月6日,宝光电工总厂破土动工,整个厂区建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子中,两侧的大山是天然的屏障,非常隐蔽。基建工程由中建五局二公司、六公司负责。

当时还有来自全国很多地方的援建职工,他们有技术工人、有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也有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他们来自不同地方、说着不同语言,却怀着同样的信念和理想毅然决然的来到大山里,开启了艰苦创业之路。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严峻,因此建设的时间紧,任务重,首先要确保厂房修建,尽快完成投产,所以早期的建设者是没有住房的,他们一少部分住在附近的村民家的闲置房或牛棚里,大部分住在席棚子中。

当时的物资非常匮乏,他们吃的最多的就是用高粱米面做的面条,这种面很难消化,建设者们称之为“钢丝面”,虽然吃不好,住的也不好,但没有一个人有任何怨言,依然非常乐观且积极的奋战在建设一线。他们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每个人都争做劳动模范,都想尽早完成建设任务,让毛主席睡个安稳觉。

1973年夏,还处于建设中的宝光电工总厂区遭遇严重山洪,很多已经快竣工的厂房被冲毁,有些建筑材料被洪水卷走。洪水还未退去,宝光厂的全体职工和家属就展开了自救,他们众志成城,抗击洪水,一起引渠排洪、清淤,在抗洪过程中,职工们还创作了《抗洪凯歌》,“身在疙瘩沟,眼望北京城,战鼓分外响,战旗分外红......

洪水面前,宝光职工没有退缩,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洪水过后,他们以更加昂扬的工作作风投身到建设中,1974年12月,宝光电工总厂基本完成了建设,随后进行试生产,当时厂里从西安搪瓷厂定制了搪瓷缸发放给职工留念。

宝光厂当时主要的产品是大功率广播发射管、闸流管、高频加热管等,1975研发制造了第一只真空灭弧室。这些在当时都属于高端技术产品,所以对职工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除了北京电子管厂的内迁职工外,宝光厂还有很多职工来自宜宾、锦州。另外还有各大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在宝鸡本地也招收一些知青。

七十年代,宝光厂发展的非常好,厂区配套设施齐全,且规格高,建有职工公寓、单身宿舍、职工食堂、子弟学校、托儿所、工人俱乐部,还设有商店、澡堂、邮局、银行等。职工待遇也很好,住在宝光家属区,穿着宝光的工服令人羡慕。



宝光生活区每周的电影放映日除了职工和家属们观看,还会引来附近的村民。厂里的北京和东北职工,他们不习惯长期吃面食,然而食堂的主食以面为主,如果想吃大米,需要到县城购买或置换,用50斤面粉加上3块多钱可以换一袋50斤重的大米。

每年的春节,外地的职工大多回老家,虽然当时还没有“春运”的概念,但车票也是很难购买的。北京的职工回家都会置办一身当时最流行的衣服,还有想尽一切办法弄一些全国通用粮票。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很多三线企业倒在了军转民时期,而宝光厂却借助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腾飞,先后推出电唱机、黑白电视机等厂产品,但真正成功的是后来的真空灭孤室项目。

1982年,宝光引进德国真空灭弧室技术和设备,1988年开始生产高压真空开关成套设备,并成为定点生产企业。


90年代初因企业发展需求,宝光整体搬迁到宝鸡渭滨区西宝路(宝光搬过去后改成宝光路)。1997年,陕西宝光电工总厂完成改制,2009年成为西电子公司,发展至今。

宝光的成功离不开老一辈宝光三线人的艰苦付出,五十多年前,他们告别优越的大城市,离开亲人和朋友,来到大西北进行艰苦创业,疙瘩沟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足迹,他们把最美好的韶华留下了这里,宝光也成为他们永恒的回忆与牵挂。

如今大部分建筑还在,基本保留了它原来的样子,斑驳的墙体上还依稀可见当年的宣传标语,厂房在岁月的洗礼下虽有些破败,但依然掩盖不住它曾经的辉煌与荣耀,近些年有些电视剧在此取景,屏幕上的宝光老厂再现往日的光彩。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