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坪化工厂(4303)

文摘   2024-12-15 07:08   内蒙古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空军大量装备苏联的战机,同时苏联向我们提供战机的损耗配件、航空润滑油,最初的航空煤油也是苏方提供。1960年,中苏断交后,苏联中断了所有对华贸易,致使我国空军战机出现缺少配件、航空润滑油而无法正常起飞的局面。

1962年,为了摆脱缺少航空润滑油的困境,我国决定自己研制生产自己的航空润滑油,不在受制于人。1962年7月,成立石油工业部北京试验厂(621厂),开始研发特种润滑油。

1964年,国际形势进一步紧张,我国面临着前有“熊”后有“鹰”的不利局面。危急时刻,毛主席审时度势的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以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621厂负责研制航空润滑油的科研所搬迁到重庆成立新型材料研究所,工厂名称:一坪化工厂,代号4303。

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一坪化工厂的厂址选在今重庆市巴南区(原巴县)一品街道桥口坝村,箭滩河在厂区周围形成“几”字,厂区三面环水。一坪化工厂建设工期非常紧张,本着“先生产、后生活、边建设、边生产”的原则,一切以厂房、车间建设优先的原则。在厂房还处于建设阶段的时候,产品的研发就已经展开。

一坪化工厂最初的产品研发是以苏联的航空润滑油为参考进行仿制,最终形成国产化。当时我国空军主要装备的主力机型为歼-5(仿米格-17)、歼-6(仿米格-19),这两款机型对航空润滑油的要求并不高,加上当时参与研制我国航空润滑油的工程师大多有在苏联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因此很快就成功研制出我国自己的航空润滑油,这款航空润滑油被命名为4105,我国从此结束了航空润滑油受制于人的历史。

刚刚进入六十年代,我国就开始研制更新一代的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歼-7),以替代歼-5、歼-6。航空润滑油是飞机的血液,新一代战机对润滑油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更加严格,无论是温度范围,还是高温性能,4105润滑油已经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随后,一坪化工厂开始全力研发升级产品。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润滑油技术掌握在美国和苏联手中,4105毕竟是个仿制、过度产品,想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难度相当之大。就在科研人员陷入瓶颈的时候,美国人送来大礼。

六十年代,美国经常对我国进行战略侦查,1965年4月9日,从美海军“突击者”号航空母舰起飞8架战机侵犯我海南乐东西南部的莺歌海域,我空军升空迎战,飞行员李大云巧妙的躲开美军发射的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并将其引向敌机,最终美军的一架飞机被自己同伴的导弹击落。

战后,敌机被成功打捞,发动机送到北京三机部,我们的科研人员成功的获取了美国航空发动机的大量信息,其中就包括航空润滑油的参数和成分。

一坪化工厂在获得美国航空合成润滑油的参数后,就开始进行刻苦攻关,彻底摆脱苏联落后的润滑油技术。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试验后,一坪人终于研制成功新一代航空润滑油,命名为4109,各项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当时的需求。

七八十年代,一坪化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建,成为名副其实的厂所合一企业。工厂拥有完善的生活区域,设有职工家属楼、单身宿舍楼、职工食堂、子弟学校、技工学校、幼儿园、招待所等。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我国特种润滑油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1996年加入中石化,后来经过多次改制,成为全国最大的合成润滑油生产基地,同时是西南地区矿物质润滑油行业的翘楚。

60年的风雨兼程,一坪人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轨迹,它的发展史也见证了我国特种润滑油行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蜕变过程,三线精神同样融入到老一辈一坪化工厂人的血脉里。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