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玻璃厂(川玻)

文摘   2024-12-24 07:05   内蒙古  

“三线建设”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为了应对苏联、美国对我们的军事威胁而进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防、工业建设。四川是三线建设最重要的省份,内迁四川的职工、干部就有40余万。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四川三线建设重要的区域之一,当时从上海、哈尔滨、北京、湖南、天津等地内迁到自贡的三线企业就有23家,其中国家建材部系统的有两家,一个是自贡油毡厂,另一个是自贡玻璃厂。

1970年8月,北京玻璃设计院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一分为四内迁到三线地区,其中一队迁到四川,成立北京玻璃设计院四川队(自贡玻璃设计院),计划在四川建立一座民用玻璃和工业玻璃的大型玻璃厂。之所以将这个大型玻璃厂布局在自贡,是因为自贡周边有很多石英砂、石灰石、白云石、芒硝矿,另外自贡还是西南最大的纯碱生产基地,同时自贡天然气,电力、水源充足。

北京玻璃设计院组成选址小组,通过对乐山五通桥牛华镇、江津油溪镇等几处场地进行勘测均没有满足建厂要求。早在1968年,建材部就在自贡筹建了一个平板玻璃厂(自贡平板玻璃厂),厂址在自贡市自流井区凤凰乡永胜村白岩寺,但工程被搁置。

经过重新规划,建材部决定将自贡玻璃设计院和自贡平板玻璃厂进行厂院结合,在自贡平板玻璃厂的规划用地及东锅厂三分厂的部分用地上建立新的玻璃厂。

1971年5月,玻璃厂筹建处在自贡五星街的几间平房成立,房子从自贡计量检定所借用,工作人员吃住都在那里,7月,筹建处搬到香炉寺小学临时办公,确定厂名为:自贡玻璃厂,按年生产平板玻璃100万标箱、钢化玻璃10万平方米和无碱玻璃球3000吨的规模建设。

1971年6月,自贡玻璃厂正式破土动工,负责基建的是四川省建一公司和自贡市建一公司。自贡玻璃厂的建设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厂区的地势高低不平,在三通一平作业中,自贡动员大量社员、民兵援助,他们用铁锹、十字镐、锄头、手推车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另外为了节约建设成本,铁路专线从东锅厂引出,东锅为自贡玻璃厂的建设提供了很大帮助。

建设初期,条件极其艰苦,职工们住在永胜大队下面的几个小队村民家闲置的房屋或者牛棚中,大部分住在工地附近临时搭建的油毡棚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大规模建设必定困难重重,当时工地上缺少机械设备、缺少建筑材料,建设者们就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为了加快进度,1972年底发起了为期100天的攻坚大会战。运土量从平时的每天20车,提高到209车,最终圆满的完成了任务。1973年7月,中碱玻璃球生产线建成,1975年9月,平板玻璃生产线建成,同时机修车间、原料车间、动力车间先后建成,一期工程基本结束,自贡玻璃厂具备生产能力。1976年自贡玻璃厂又建成超细玻璃棉车间,年生产散棉400吨。

1979年,国际格局发生了改变,三线建设也即将进入尾声,自贡玻璃厂更名为四川玻璃厂,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川玻厂扬帆起航。1982年开始,先后引进比利时平拉法工艺生产线、美国真空磁控溅射镀膜平板玻璃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1989年“川玻”牌普通平板玻璃和“冰菱”牌镀膜平板玻璃被四川省评为优质产品称号。


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自贡玻璃厂发展比较快,生活区建设的非常好,建有职工宿舍、职工食堂、招待所、俱乐部、商店、澡堂、图书室等,职工的待遇在自贡也是非常靠前的,能够成为川玻的职工令人羡慕。

川玻厂对于自贡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童,很多自贡人的童年都有川玻厂玻璃球往事,川玻厂的炉子热不热?懂得人都懂。

九十年代初,川玻厂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时拥有在册职工1413人(1990年),产品包括平板玻璃、中碱玻璃球、超细玻璃棉、压花玻璃、无碱玻璃球、镀膜玻璃等八大系列。

1994年改制成为中外合资企业,1998年引进美国和韩国的设备和技术,建成超大板面钢化玻璃生产线,2005年建成中空玻璃生产线,2011年泰丰集团入股川玻,好景不长,2014年3月川玻停产,2017年8月无奈破产。

改革开放以后川玻发展得非常迅猛,在行业中建立起较高的地位。90年代开始,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很多已经过时,产品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川玻厂留给自贡人民一段完整的记忆,曾经为自贡的经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在自贡工业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