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三线——固原:国营红卫机械厂(5233)

文摘   2024-12-09 15:52   内蒙古  

三线建设期间,大批东部的战略工厂整体搬迁或分迁到大西南、大西北建立战略大后方。宁夏身居西北内陆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主要的三线建设省份之一,1965年下半年开始,内迁企业开始陆续来到宁夏。

1969年1月,五机部决定将吉林江北机械制造厂(524)的部分人员和设备西迁到宁夏建立一座火箭弹厂,随即524厂开始落实西迁的各项准备工作。

1969年2月,选址小组在对固原地区多地进行勘测、采点,最终将厂址选在今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东峡沟。厂区沿着一条山谷布局修建,两侧的高山是天然的屏障。1969年5月,工厂破土动工,取厂名为国营红卫机械厂,军工代号5233,工程代号695。

国营红卫机械厂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一切建设都是厂房车间优先,建设者们最初住的是简易的席棚子或者石棉瓦工棚,领导干部住的是干打垒,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先后建成了工具车间、机加车间、装配车间、铸造车间等。

厂房建设完成后,来自吉林江北机械制造厂的支援职工陆续赶到红卫厂,开启了他们的创业之旅。红卫机械厂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厂区内安装很多大喇叭,每天早上6:30分,广播响起,伴随着新闻和报纸摘要,职工们陆续起床上班。

随着红卫厂生产的成型,生活区配套建设也慢慢的完善和升级,建有职工宿舍、职工食堂、职工俱乐部、子弟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每周还会播放一场电影,每当放映日,太阳刚落山,就有人开始拿着板凳抢占最佳观影位置,场面热闹非凡。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经常和临近的188团进行篮球比赛。

红卫厂的职工大部分都是东北人,职工们的素质很高,衣着打扮也很时髦,红卫厂职工的打扮一度引领固原的时尚浪潮。东北话的感染性很强,一些本地职工家的孩子由于天天和东北孩子一起上学、一起玩耍,说起话来都带有东北口音。

宁夏和吉林相隔2000多公里,职工们回一次家非常不容易,有限的假期大部分时间在火车上度过了,很多职工几年都不能回家一次。但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他们无怨无悔。固原人吃面食,当时在固原很难买到大米,东北人虽然也吃面食,但时间长了不吃米饭也会想,所以过年回家职工们会带一些大米。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红卫机械厂凭借自身的军工优势,开始探寻民品市场,1981年,与天津自行车厂进行合作,引进自行车生产线,建成车圈、车把、冲压、机加、电镀车间,开始生产“百合”牌自行车,厂名变更为宁夏清河机械厂。

1982年,百合牌自行车正式投向市场,一度凭票排队购买。1988年自行车停产,7年间,清河厂共生产10万辆自行车,很多宁夏的朋友就是用百合自行车学会骑车的。

90年代初,清河机械厂在永宁建立新厂区,划入首钢,1993年,经营陷入困难,不久破产,红卫机械厂从此落幕。如今,老厂区荒草丛生,有些建筑已经拆除,保留下的建筑也已残破不堪,当时最大的两个车间之一的工具车间如今成为砂石料厂。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