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先锋机械厂(6891),大别山区造船用柴油机

文摘   2024-12-08 15:01   内蒙古  

1964年,为了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安徽是三线建设大省,境内布局有大三线厂和数量众多的小三线厂,另外还是上海、江苏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的舒城县、六安县、霍山县。先锋机械厂就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

1968年,六机部、安徽省国防工办决定在大别山区建立一个船舶用柴油机和齿轮箱厂。根据“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经过多地的勘测,选址于舒城县河棚公社(今河棚镇)岚冲,取厂名先锋机械厂,代号:6891,厂区距离河棚3公里,距离舒城县城40公里,1969年,6891建设指挥部成立。

1970年4月先锋机械厂破土动工,厂区占地面积约200余亩,厂区周围被群山所环绕,设计规模为年产300台柴油机和300台齿轮箱。包建单位为合肥起重器厂,施工单位分别是:安徽建设三处、舒城县第一建筑公司、龙河建筑队,另设有地方组,负责协调各地援建人员、生产生活物资的调配。

1970年,舒城有很多在建的三线工程,所以生产生活物质很紧缺,建设者们团结协作、不畏艰险、克服万难。他们住的是席棚子大通铺,吃的是粗茶淡饭,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在“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更是拼命的工作,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抢时间,为的就是让毛主席睡个安稳觉,为的就是给祖国和人民一个好的交代。

1971年8月,先锋机械厂的土木工程基本结束,建有装配车间、工具车间、翻砂车间、修理车间、精工车间、铸工车间、热表车间、计量车间、机修车间等,另外在厂区附近还建有一个防空洞,作为战略仓库以及战时防空所用。

先锋机械厂建成后,随即进行试生产,1971年12月,12V135型柴油机试生产成功,1973年,通过技术鉴定,次年开始批量生产。12V135型柴油机的生产步入正轨后,1974年开始研制240DA齿轮箱,1978年开始批量生产。

七十年代成为先锋机械厂最为辉煌的阶段,高峰时期拥有职工1100多人,加上家属有3000余人生活在厂区,厂区的配套设施也很完善,建有职工家属楼、子弟学校、职工医院、职工食堂、大礼堂、幼儿园等,厂里职工的的待遇也强于地方,厂里的职工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先锋机械厂的职工一部分来自合肥起重机厂,一部分来自上海柴油机厂,还有从本地招收的学徒工,厂区内形成一种多元的文化。职工之间,职工与附近村民之间都很融洽,村民经常向职工们售卖农副产品。

先锋机械厂厂区内安装有很多大喇叭,早上和中午都有广播,在附近山上劳动的村民每天都可以听到,清脆的广播声音属于那个时代。先锋厂的车队也是当地的“一景”,那个年代汽车非常少。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军工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纷纷开始军转民。1980年,先锋机械厂开始研发12v135A型300马力柴油机,同期还研发生产了2E75Q汽油发电机。

为了更好的发展,先锋机械厂于1991年整体搬迁到合肥,与合肥手扶拖拉机厂合并,重新组建合肥动力机械总厂。然而市场是残酷的,2001年5月,合肥动力机械总厂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先锋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04年,合肥厂区被开发成住宅小区,而舒城河棚镇的老厂址还在,虽有些破败,却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随着先锋机械厂的迁出,当年的繁华与喧闹不复存在,置身于这个偌大的厂区,时间似乎被定格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青砖机瓦是那个时代独有的风格,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凝聚了老一辈先锋人的汗水和智慧,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青春,留下了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历史搬运工
“三线建设”不朽的传奇;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几代人的奋斗史。【作者:高明野 历史搬运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