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策,一场以备战为目的的国防、经济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山西东瞰河北、西望陕西、南临河南、北接内蒙古,雄踞黄河中游左岸的黄土高原之上。其境内山脉纵横交错,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吕梁山、中南部为中条山和太岳山,北部有恒山、五台山、管涔山分布其间,正是因为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山西成为三线时期重要的建设省份。
吕梁山区的三线建设由“七厂一库一电厂”组成,一厂为山西建设机械厂(963厂)、二厂为山西新建机器厂(9141厂)、三厂为山西金星工具厂(9129厂)、四厂为山西晋丰机械厂(9146厂)、五厂为山西凌云机械厂(9151厂)、六厂为山西火炬机械厂(9169厂)、七厂为山西前进机械厂(9176厂)、一库是阳曲物资储备库、电厂为晋光电厂,这些军工企业分布在吕梁山区的交口、中阳、孝义、隰县、介休等地,9129、9146、9176、晋光电厂布局在交口。
1965年,五机部和山西省国防工办决定在吕梁山区建立一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厂,经过多地踩点勘测,最终将厂址选在孝义西南35公里处的西辛庄镇贺岭村狼沟,厂名定为建设机械厂,军工代号963,通讯地址为孝义五号信箱。狼沟两侧是连绵的大山,形成天然的屏障,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
1965年4月,建设机械厂破土动工。建设期间,得到了众多兄弟厂的大力支持,其中主要援建单位有:山西机床厂(247)、淮海机械厂、太行仪表厂,另外重庆建设机械厂(296)提供产品技术支持。
建设机械厂建设期间,条件异常艰苦,所有的生产、生活物资均从孝义运输,如遇连雨天气,道路变得异常的泥泞,物资运送不及时,但建设者们欣然面对。职工们住在干打垒、简易帐篷之中,吃的是粗茶淡饭,在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感召下,职工们更是发扬不怕流血、流汗的精神,每个人都争做劳动标兵,苦活、累活冲在前,1965年12月,就完成了基建工程。
1966年刚过完春节,建设机械厂的职工就开始试生产,当时缺少专业设备,工具车间的职工就自己动手组装设备,用土办法攻克一项又一项难关,6月30日生产出样品,经过相关部门的检测,符合设计规定,10月1日开始批量生产,实现了为国庆献礼的目标。
建设机械厂驻有军代表,每一批次产品总装出厂前都将进行试射,这项工作在山洞中进行,外界很难听到声音,既安全又隐蔽。
建设机械厂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为县团级单位,职工们每天听着军号声上下班。70年代,建设厂的订单任务非常多,各个工段、小组之间经常举行大比拼,技术竞赛,当时107车间锻工组在军工系统颇有名气,是大庆式班组。
建设厂的车间大多在山脚下,宿舍则在半山腰,职工们每天两点一线工作,生活很单调。但是职工们总能想出丰富的娱乐项目,下班后很多职工聚在一起下象棋,打乒乓球,厂里还有电影放映日,一般太原影院上映后的两三天,厂里电影院就能够放映。
和大多数三线厂一样,建设厂的厂区如同一个小型城镇,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建有家属楼、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幼儿园、电影院,还设有商店、理发店、澡堂等。
1980年,历时十七年之久的三线建设结束,三线企业开启了军转民,建设机械厂凭借军工优势,先后研发和生产过自行车配件、煤矿设备配件、石油钻采工具等,1984年正式结束军工生产。整个军工生产阶段,建设机械厂共生产16万支半自动步枪,为国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3年左右,建设机械厂为了适应市场发展,整体搬迁到太原晋源区姚村镇,此时有两个主导产品,一个是石油钻采取芯工具液压大钳,一个是射钉枪,射钉枪曾出口多个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不会一帆风顺,建设机械厂同样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最后还是以破产而告终。
如今的建设老厂区早已失去往日的辉煌,面目全非,大部建筑已不复存在,曾经的子弟学校、职工医院、招待所还矗立在凤凰岭脚下,经受着岁月的洗礼,这些遗存下来的建筑带着浓浓的历史文化印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深深的烙在每一位五号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