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刚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国家正处于全面的复苏阶段,而敌人没有给我们喘息的时间。我们同时面对苏联、美国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1964年,毛主席结合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
甘肃位于我国大西北,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外蒙古接壤,战略位置突出,因此成为三线建设主要的建设省份之一。甘肃的三线建设有“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多为从上海、辽宁、黑龙江、北京、河南等地内迁的骨干工厂,小三线以生产常规武器为主,当时的准则是随时准备打仗,小三线兵工企业生产的步兵常规武器可以满足本省的作战装备需求,达到“省自为战”的目的,当时我国处于战备状态,全民皆兵。
1964年10月,五机部、甘肃省国防工办决定在甘肃建立二个枪厂和一个弹厂,分别是:生产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的华丰机械厂(9936),生产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丰收机械厂,以及红峰机械厂(920),生产子弹。这三个厂是甘肃省第一批建设的小三线建设项目。
1965年10月,甘肃省重工业厅、省建筑设计院组成的联合小组,进行选址,最初国营丰收机械厂选址于天水暖河湾,后因厂址不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要求而另择厂址。最终将厂址定在平凉地区的安口土谷堆以北的乱柴沟。
1966年7月,国营丰收机械厂破土动工,负责基础施工的为甘肃省建筑三公司,援建单位为重庆建设机床厂(296)。
国营丰收机械厂认真落实“干打垒”精神,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一切以厂房建设优先,将最好的材料用在厂房车间建设上。生活区非常简陋,当时的干部住的是干打垒,职工住在简易的工棚中。厂区布局尽量的实现村落化,这样即使敌机侦查,也很难察觉这里是兵工厂。
1966年12月,丰收机械厂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后来受到一些原因影响,建设工作一度停滞,直到1968年3月才恢复建设,考虑到节约成本,丰收机械厂与华丰机械厂共用机械修理车间、高精密机床加工车间、工具车间和木箱包装车间,共用的四个车间就建在土谷堆。
1969年初,来自重庆建设机床厂的援建职工陆续来到天水,国营丰收机械厂在厂长刘福和同志的带领下,工程人员攻克一个个难题,开始试生产,同年4月,样品通过相关部门验收,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
国营丰收机械厂技术骨干职工除了来自重庆建设机床厂,还有来自兰州、上海、西安等地的援内职工、知青、转业军人、应届毕业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路精英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
国营丰收机械厂实行军事化管理,为县团级单位,职工们听着军号声上下班。军工人的工作是枯燥的,为了丰富职工们的业余生活,厂工会经常会放映电影,每当电影放映日,很多附近的村民也会早早的拿着板凳“占领”好的观影位置。丰收厂每年还会和华丰厂组织篮球、乒乓球比赛,对于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能看厂电影、打一场篮球已经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
1980年,国际形势缓和,三线建设结束,丰收机械厂的军工生产一直维持到1981年8月。12年间,丰收机械厂共计生产56半165070支,同时还完成配备维修件25600件,完成援外枪零备件35320件。
军转民期间,丰收厂先后生产有双人床、折叠椅、台灯、千斤顶、熊猫牌自行车、门窗、钢模板等,同时还承接汽修、锅炉维修、管道安装,经过对市场的分析,最终主项确定为门窗和钢模板。
丰收厂地处山区,军转民后带来诸多不便,限制了发展,因此成为“七五”调整搬迁的121个项目之一。1992年整体搬迁到平凉市西郊,企业最初发展不温不火,后来持续亏损,2008年政策性破产,改制组建甘肃丰收机械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再次搬迁到平凉工业园区发展至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丰收厂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经过四次建厂、三次搬迁,靠的就是三线精神,靠的就是顽强的韧劲。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三线精神留给我们的时代光彩永远都不会褪色,历史记住了三线人,历史也完整的记录了三线人的辉煌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