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羿近照
今辞海、字典、仅有“太上皇”的解注而无“泰上皇”的解注,因《史记》所载是太上皇,用“太”而不是“泰”,所以后世均认为没有“泰上皇”的称谓。而所有辞海字典所解释的“泰”与“太”,也仅是解注为二者由“大”开始,相互为“通假”的关系。
《秦始皇本纪》文载:“‘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是说泰皇“泰”极高最贵,但王(秦始皇)仅要“皇”不要“泰”,并且没有把最贵的“泰”封自己的父亲庄襄王追尊庄襄王,而封为“太”或(大)上皇。
但是,《里耶秦简》8-641号木牍“更名方”(亦称《更名诏书》)的背面有涉“泰”的记载:有“大如故,更泰守”、“庄王为泰上皇”、“毋敢曰王父,曰泰父”。即朝廷官员和地名凡涉“大”(太),如表示大则不变,如表示极高极大,或与秦五行、先辈、始祖、则用“泰”。其涉及父母、泰山祭祀、地名、官人。
秦封泥亦有泰仓丞印、泰官丞印、泰匠丞印、泰史、泰医。
秦始皇尊父称泰上皇,而泰守,即汉的“郡守”,《岳麓书院藏秦简(伍)》(简285—287)也有“泰父母”。秦始皇统一时凡涉官名则多有“大”皆“泰”;凡天下父母的父母亲皆称“泰父母”,但随着清华简《系年》的面世,秦人的祖地奄国即在泰山下,过往此地所祭祀的地点就在泰山,据《封禅书》载,此泰山过去称岱山,且儒圣孔子今曲阜也在古奄国之地。
今《秦汉雒史》所揭示的《左传》与《系年》东西秦人的微妙关系;《左传》又与《史记》中《秦记》在纪传体体例中本纪、世家、书、传的涵盖范围,而此“泰”涉及《系年》秦祖奄国泰山,又涉及《左传》,因此,秦简中的“大(太)”所改“泰”,其意义不仅是秦的一个代表性标记符号,且涵盖了与秦祖、秦五行、以及秦施政依法当先,又融合了《春秋》,即经过秦过滤的《左氏春秋》(《左传》)的儒家思想的范围和意义。
今本《左传》载:“【传】(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这是怎末回事呢?(注:左传此处【经】无记载“泰山;【经】应为《春秋》原版内容)
秦记属性的《周本纪》也说:周平王死后,平王的太子“洩父”早死,就立了太子洩父的儿子“林”为王,这就是桓王。桓王,是平王的孙子。(原文: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
《周本纪》又说:桓王三年(前717),郑庄公前来朝见,桓王没有按礼节接待他。五年(前715),郑国因怨恨桓王,和鲁国调换了许地的田地。许地的田地,是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专用田。(原文略)
《左传》对此“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的记载说:因桓王忘记了“晋郑是依”事件郑的恩德而怠慢了郑庄公,即《系年》所载,如果没有晋文侯和郑武公携手策划杀周携王,安排周平王东迁雒邑,就没有平王孙子“林”桓王的什么事了,当然,秦记属性的《周本纪》及“世家”除有东迁事件所记载的“雒邑”秦记内容及“雒”的足印痕迹,并都默契的删除了晋郑杀携王这一段惊世事件的关键点(包括《左传》),仅记载晋、郑护送平王东迁,取而代之的记载是秦为首助平王东迁有功,秦被封侯建国的内容。显然这些隐晦和删除,并以秦贪表功迹的描述,只有秦人所为和《秦记》的内容。(参阅《秦汉雒史》第【第三篇】《史记》中的雒与洛考“四、《史记·周本纪》雒邑与洛邑同载”--王羿注)
且不论《左传》记载的郑庄公为“伯”而《周本纪》记载的其为“公”的级别,以及郑庄公和周桓王的恩怨,仅论这段“【传】(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所载明最早出现的“泰山”,其“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说明周公的功德与泰山所祭祀的神一样(是否是泰皇神?待考)的分量,《左传》此段“泰山”的意义,除“泰山之祊”飞地外,主要是因“释泰山之祀”,是在说明泰山的祭祀地点是周廷的一个重要场所。
这与陈松长先生《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秦始皇统一前后就在泰山设“泰山郡”;而《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的第三年(二十八年)秦始皇就去泰山封禅;根据清华简《系年》秦先人商奄之民在泰山之地的奄国的事实,可见去泰山封禅除履行古人报告天帝之外,亦有报告祖宗认及“衣锦还乡”的意义,根据五行:秦为水德,而泰皇泰字下部为水,而秦下部为禾。禾自然离不开水,天“水”助地“禾”,这也与五行理论亦非常的吻合。
而带有“周东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等秦记属性标签内容的《封禅书》,其记载舜帝时还没有泰山名称,称岱山,在春秋时才有泰山之名。所以《封禅书》有“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昔无怀氏封泰山…虙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禹……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禅。’”这一段为了泰山封禅而特描写的封禅史依据,因此段话没有其他史料佐证,所以管仲的这一段话一直受到学界质疑,但这恰好与今所发现《封禅书》有“周东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等《秦记》属性的发现有关联,说明今简“泰”的意义并不是今辞海字典所解释的仅为通假这麽简单。难怪汉初刘邦封其父亦为“太上皇”,去掉了“泰”而用“太”;官员的原秦制“泰”去掉而恢复到秦前的“大(太)”。
今出土的《张家山汉简》是吕后二年的汉简,其文中除有“泰父母”与“大父母”同时出现在同一竹简外,其官员再无“泰”之名。均为“大行走士、未(简460)央走士。大(太)卜,大(太)史,大(太)祝,宦者,中谒者,大(太)官,寺工,右工室,都水,武库,御府,御府盐(监),诏事,长信掌衣,长安市,云梦,(简461)”,
但是在465号简有出现了“太医”,而不是“大医”。此太医之“太”是最早出现的以“太”换“泰”;以“太”换“大”的“太”字,与今《秦始皇本纪》《高帝本纪》中的太上皇“太”字相同。因“大医”多是御医,疑此太是太后、太上皇之太关联的“太”。
今所发现《左传》涉秦属性的原因,且《竹书纪年》所载黄帝取河图洛书的“禅”地是在洛水上游玄扈山下,即所发现的今祝塬“洛南秦宫”地址,所谓“秦宫”实为秦昭王取九鼎初统天下所为,而玄扈山因晋魏史《竹书纪年》专载玄扈山之地是河洛源头之地,其祭祀取河图洛书与秦“封禅”的意义相同,疑是周祭祀且“封”的固定地方,周朝廷在洛邑沿续因此在河洛之地沿续国都,因此在此地域祭祀必效仿。
秦在公元前351年建“城商塞”,占领了上雒,又公元前340年卫鞅封商占领了商县,从此将上雒与商地域相连,而秦上雒与魏上洛亦相连,但直至公元前338年商鞅死于“黾池”,此时秦都没有动魏“上洛”,是因它是周脉龙头玄扈山“斋宫”“祝塬”,即之后的“秦宫”之地,【参阅《秦汉雒史》第三十四篇洛南祝塬秦宫,周籍典所传黄帝斋宫址而扩建;第三十六篇 洛南秦宫与草链岭,揭开了秦改周龙头龙脉的面纱 】所以,不排除秦属性的《左传》为秦“泰”而设计,(仅为推测,代考。因为封禅之名的使用应源于秦始皇,但不影响秦与孔儒《左传》的民本思想:民为神之主,民为邦之本的思想的体现)
“泰”有秦、秦官人及父母官之意。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泰)守、(泰)尉、(泰)监。更名民曰‘黔首’”。黔首,即国家五行法则下的水德,其崇尚黑色,群臣黑衣黑裤,那么种地的农民百姓就是头上所戴的官帽子,即黑色的“冠”。( 孔颖达 疏:“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
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其官人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官,国家和官人头上顶的是百姓。活脱脱古板本的“国泰民安”,标准的《左氏春秋》孔子孝道,孝悌是“为仁之本”和孔儒的民本思想:民为神之主,民为邦之本的思想。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朝法律简文中,有不少对于“不孝”行为的定罪;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所遗留对秦简“泰父母”不孝的治罪条例,都说明秦始皇以法当先,又有儒性治国的事实。
秦在统一前后专为《左传》所载祭祀性质的泰山而设了“泰山郡”紧接着封禅,而刘邦仅沿用秦制有封“泰山郡”(汉书),但至汉武帝前并没有“封禅”,汉武帝封禅,因距离秦已久远,且《左传》有泰山祭祀,以及崇尚儒学的《封禅书》所载:登基改历修史必封禅,(已不知是秦所为)以及孔儒之祖就在泰山之地,所以泰山封禅在武帝时又开始又得到了恢复。这也冲淡了泰山之“泰”与秦的特殊意义。
由此汉后将原秦记的《秦始皇本纪》“泰上皇”之“泰”、官员“泰”改回大(太)”是汉人政治目的体现。
秦汉时少习山下的县都是几千人 (王帼聲配图)
敦煌博物馆王国伟爨书展品(武关道发现记局部)
再次声明: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难堪。
温馨提示:如文中观点表述有混淆,请以《秦汉雒史》原著为准。欢迎转载、引用我院院士作品学术观点。但,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 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
64、浅论商洛敦煌文化交流书法巡展与历史考古
68、秦四关(秦简图秦前为什么没有“秦岭”的名字)
69秦四关(秦简图)
71、少习山
73、秦侨下寻秦
74、武关
77。古秦岭
80、洛阳与雒阳之名
82、秦史记载的更改黄河之名
86、康熙字典“雒”误注
89. 今本左传不是秦禁书的依据(《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 几个问题)(之二)
90. 王国伟著《秦汉雒史》概述
92. 商洛秘史的古石碑
97、《左传》《史记》纪传体秦新朝属性的发现,颠覆了秦史政治的核心性质
100、颠覆历史的言论--纪传体中的《周本纪》是秦记的主要承接点
101、《史记》沿用汉初史记的秘密
104、”史记“纪传体”是秦集体智慧结晶的关键例证
106、线装书局 《秦汉雒史》概述
107、线装书局《秦汉雒史》”它露出秦史断代失传的一个天大秘密“
108、线装书局《秦汉雒史》秦史断代谜底
109、《秦汉雒史》续:奇妙的数字
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