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之地雒与越南“瓯雒”的雒源(雒氏考3)

文摘   历史   2024-07-20 10:26   陕西  



作者:王国伟(笔名:zenmax 浮凸)


作者:王羿近照 
(上篇更正:文中“周文王病故,周成王尚小”文王”之“文”误,为“武”)

七、三星堆之地雒与越南“瓯雒”考(雒氏考3)



作者:王国伟 王羿  

(受雒根生先生为雒族族谱之邀,因有涉及秦汉雒史内容,特撰此文 )

我曾经提出过一个“三星与中原文明关系鉴别的标杆”是夏历的观点,其在三星堆出土带有镂空亚字形的青铜尊。“亚字形”,实为夏历的“十字天法”的标志, 三星堆十字形青铜戈、青铜神树的“基座仿佛三座山相连,主干三层,于山顶节节攀升,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3],这些夏历的“术数”天法数字,充满了夏历的意义。但到目前为止,这些标记文物与商代“十字天法”的青铜器相同。

在雒姓氏中,广汉雒的源流,因三星堆热度的原因,把广汉雒的脉源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有文以“雒”人南迁的依据而以“雒”立论,有“石亭江由来”文中的“雒水”并括号“洛”,是秦雒还是周洛,似乎沿续了过去自《史记》后的雒与洛混淆的状态。亦有《夏本纪》“东过雒汭”“逾于雒,至于南河”、“伊、雒”、“道雒自熊耳”之“雒”,很多人就把此“雒”和夏朝联系在了一起。

“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1],不仅仅是对秦朝一所“雒”县治的发现,而是改写了“南雒北洛”始于汉;“雒洛之改”始于“汉朝忌讳水”的史学定义,结束了过去从司马迁之后所出现的正史或籍典,凡出现“雒”皆“判定汉人所为的历史;改写了《史记》纪传体体例的秦汉属性;而诸如《夏本纪》中的“雒”“洛”更换,显然是秦人统一天下的“雒洛之改”,汉接替秦,接受了前朝的“南雒北洛”治邑、山水地理名称的文化。

那么,原广汉郡“雒”县在《汉书》才出现,始于汉,但其门前的雒水是否在汉,或秦前是称“洛水”?如果是洛水之洛的地理名称,会不会也被秦“雒洛之改”呢?当然,这是一定的。

从秦前的《山海经》等史料不难发现,此广汉郡的雒水就是称洛水,那么,在秦汉,只要是有朝廷治邑的存在,接受“洛改雒”“政治运动”必则无旁贷,因为稍有怠慢,会涉及官人的乌纱帽。在汉,虽汉仇秦,销毁了秦的所有史籍,单作为已形成的地理名称,无特殊的意义,则保留传承无疑。

不过,在“《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几个问题”[2]中,亦不仅仅是发现了《左传》是在秦昭王获取九鼎前后对《春秋》的整合修正,除颠覆了秦不儒、秦暴、秦法不是尊循夏历天道、天法,秦法家即是刑法的扭曲政史外,其巨大发现的背后,是秦昭王的“凡洛皆雒”(左传)的“雒”阶段,而不是秦始皇统一时(秦本纪)的“南雒北雒”。

秦灭蜀国,蜀“王子”率兵南迁至“交趾”,其时间是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此时间与,秦昭王五十二年获九鼎(公元前255年)时间相差六十余年,这显然就回避了今越南历史的“瓯雒国”之“雒”,或郦道元《水经注》中用东汉至三国时期的《交州外域记举例:的“雒王”、“雒侯”之“雒”,其是来自安阳王之说。

作为与“雒”历史相关的赵佗,其赢氏赵姓,不但是秦的朝廷命官,亦经历过秦的”雒洛之改“的过程,又历经了参与带五十万秦兵入岭南、攻打百越统一国家的过程。单从秦将雒作为秦改朝换代的标志 ,雒为秦赢的性质暴露无遗。雒、赵亦同为赢氏之祖,今秦儒性内容的发现,和汉武帝时使用秦天地人合一“天道”“天法”的思想,有意毁灭了秦史,不排除赵佗有思祖念想而将汉字不雅的“瓯貉国”之“”改为瓯雒国”之“雒”的可能想也最大。司马迁所记载但凡涉及瓯貉国”之“”或“瓯雒国”之“”字,均记载为“骆”,或与汉武帝收编赵佗之后人,不愿秦遗迹的出现而为“瓯骆国”之“”的可能。

赵佗从秦县令,到秦灭亡、刘邦称帝、赵佗因吕后的讨伐而自立为帝的过程,其本身的宗庙、先祖文化的祭祀,必不可少的有对赢、赵先人,以及秦朝秦人的缅怀传承祭祀。刘邦死后,吕后讨伐赵佗,赵佗抗击汉朝名扬岭南,又对西边的西瓯、骆越等部落(即“瓯骆国”或“瓯貉国”即今越南所称“瓯雒国”故地)之地的控制。并建朝廷称“南越武帝”,其出现帝下的朝廷建制,而不是诸侯王的建制。[4]所以,所以赵佗的帝王形象,以秦赢属性的“雒”,去替代“犬、狐类的字”“”的可能性最大。不过,汉武帝时的《史记》南越列传等,不认为是“西雒”,而仅为“西瓯骆”是值得深思的,

另外,在赵佗之前,所谓的“”或“骆”或“雒”三字的文字意义当与汉字不同。“”或“骆”或“雒”三字是否发音或意喻和这三文字相同,因为,“在文化上,首先是中原汉文字的使用上,《粤记》说:“广东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发现不少汉字。百越是一个能歌善舞的部落,有越舞和汉式舞。还有编钟、铜乐器和各式饰画、壁画等。[6]赵佗治理南越,非常重视“以诗书而化国俗”,利用中原先进的文化和伦理道德教化、诱导越人,教育他们赡养老弱、废除群婚。还利用行政手段推广中原汉字教育越人“习汉字,学礼仪”,从而使“蛮夷渐见礼化“。迅速推动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6][5]

“‘百越之地’,当时越南北部的族人为‘京族人’,他们虽然有自己的一套语言,但仅局限于口语,并没有书写文字。后来秦始皇征辟岭南,成功将越南北部纳入秦王朝的版图疆域内,因此我国的先进文明也随着驻扎秦军而传入越南北部,例如冶炼、农耕、语言文字等等。”[7]

“越南史籍里,蜀王子称作的蜀泮,又称该国为‘瓯貉国貉又作‘骆’、‘雒’)或‘蜀朝 [13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全书‧蜀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4-1986]其后,瓯貉国被掩有华南、越北的赵佗势力所消灭。南越的统治在秦末汉初,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据有南海、桂林及象郡等地,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南越一直到公元前111年,乃为西汉所消灭,延续了约一个世纪。[14《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国学 [引用日期2013-01-2][8]

      由此,《交州外域记》所记载的“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因称为安阳王。”的汉字“雒”字,从该地域可考的汉文字传沿途径,和可考的文献、文物可知,三星堆门前洛水之洛,在蜀王子南迁时未参与朝廷的“雒洛之改”,今越南所称“瓯雒国”之“雒”,为秦廷文化输入,受“书同文”和赵佗的影响所用的中原文字雒。最早的称谓为“瓯貉国”之或“瓯骆国”之骆。汉为瓯骆国之骆。

(注:秦儒属性的发现,秦军队的减少,其五十万兵力为“统一”而派至岭南百越,当秦发生紧急情况而首尾不及是导致秦灭亡的主要因素。所谓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由于暴政激起陈胜吴广起义,是为反抗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而造反,今出土的秦简证明,史记所载此点不实。法国人鄂卢梭所著的《秦代初平南越考》认为:始皇帝曾两次派兵发西瓯,第一次是二十六年[前221年],其统帅为尉屠睢。第二次是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秦王朝二次派兵伐西瓯,其统帅为赵佗。)

结论:

      雒姓,秦(嬴)氏分属,文字始见于春秋,祖源与《秦本记》秦(嬴)玄鸟信仰相同。商朝时属朝廷近臣,《周本纪》载,“秦先人是西伯的救命恩人之一,如果没有秦先人,也就没有周朝八百年的什么事了”。周初,因受周武王兄弟“三监”之邀,帮助武庚和周武王兄弟受累,以“商奄之民”由齐鲁“泰山系”西迁分散“东”“西”。因有商奄人隐居原商朝旧故鄀人之地,始有秦(嬴)“雒”氏,并以商、习姓氏为邻。秦统一前后,雒人之雒代表秦成为改朝换代“雒洛之改”的文化标记,雒人治邑为秦京畿要地,肩负朝廷关隘安全使命。雒文化由此普遍全国。并由《左传》至《史记》承载,以及作为地理、治邑文化世代流传至今。


注:

[1][2]秦汉雒史/王国伟-著——北京线装书局,2023,05(再版)

[3]:(baike.baidu.com/item/商青铜神树2024-7-19引)

[4]《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役属焉,东西万馀里。迺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汉朝)侔。

[5]又,法国人鄂卢梭所著的《秦代初平南越考》认为:始皇帝曾两次派兵发西瓯,第一次是二十六年[前221年],其统帅为尉屠睢。第二次是始皇帝二十九年[前218年],秦王朝二次派兵伐西瓯,其统帅为赵佗。baike.baidu.com/item/赵佗2024-7-16引]

[6]张一平:《百越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8-1

[7](越南使用汉字长达3000年,仅30年就被废除,这对越南民众有影响吗?history.sohu.com2024-7-19引

[8]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百科baike.baidu.com 2024-7-17)



附:因自司马迁之后,秦史被扭曲,汉有意掩盖了秦有雒洛之改,以及雒属性的意义。从《史记》起,《汉书》《后汉书》以及《水经注》《说文》《水经注疏》《康熙字典》等均按汉始有雒,仅为汉忌讳水之故而对雒解注。特附以下百科雒、雒姓解注,以补秦雒存在以及意义至缺。

一、字典“雒”的解注

汉典

【汉典www.zdic.net/hant/2024-7-13引原文】:

基本字義

1古書上指白鬣的黑馬。

2、古同“烙”,烙印。

3姓。

詳細字義

 luò 

〈名〉

1 鳥名 [owlet]。忌欺,即“鵋鶀”

雒,鵋鶀也。怪鴟。——《說文》。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

又如:雒誦(反覆誦讀)

2 通“駱”。白鬃的黑馬 [black horse with white mane]

3 古都邑名 [Luo city]。今址河南省洛陽。漢光武建都改名雒陽

【王羿按:《秦汉雒史》“秦朝上雒县治发现”秦时亦有“雒阳”,非“漢光武建都改名雒陽”。在战国末期获九鼎时(zenmax福凸按:汉人为缩小秦统一的时间来证明秦短命,未认可秦昭王的天子地位),就以秦“雒”替代周“洛”,始从《春秋》《左传》“凡洛皆雒”,在洛邑建雒阳,又到秦统一的《秦记》《秦本记》中的“南雒北洛”,都是以秦南雒人之雒来替换周都洛邑之洛的。所以,雒本不是洛异体字的意义。但又从雒洛所指似乎又相同。】

zenmax福凸按:秦获九鼎至统一时,将《山海经》玄扈山周龙脉洛水、洛神,改为秦讙举山秦“雒”水,雒神。秦将原始雒水上雒的水名,改为丹水。此丹水,即“三监之乱”后商人的宗脉留在宋国,宋国的丹水就是商人宗脉水神,宋灭亡后,商人之后唯留商雒之商宗脉。所以秦丹水的意义,就是秦为同玄鸟图腾的商、雒脉根。如同秦在《秦记》所留的秦始皇本纪内容中,定黄河为“德水”,大秦帝国龙脉之水是黄河一样。

4)古地名。西漢時置爲雒縣。自古爲爭蜀的戰略要地。三國時劉備即因破雒城而得成都 [Luo county]。今址四川省廣漢縣北

王羿按:汉时仍沿秦时的地理名称,此时的县制命名,仍尊循秦的“南雒北洛”。广汉“雒县”汉置县,应遵循这个原则。《中次九经》说:“岷江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即秦前称“洛水”,秦“雒洛之改”时应亦为“雒水”雒县即此水之上。此雒水即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北之石亭江。《汉书·地理志》 雒县: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方舆纪要》 67什邡县:雒水 在县北。自章山内合五溪而出,至高境关前,流益盛,分为十支,总名曰雒江。又东南流入汉州界


5 印烙。後作“烙” [brand]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莊子》

6通“絡”。用網狀物兜住頭 [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莊子·馬蹄》

雒國語辭典

(名)

1、河川名。即洛河。源出大陸地區陝西省雒南縣冢嶺山,流經河南省鞏縣注入黃河。

(王羿按:《秦汉雒史》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此雒河本为洛河,系秦之改。当然。《史记》《汉书》受朝廷限制,即便知晓qi《水经注》《》

2姓。如明代有雒僉。

雒《康熙字典》

【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音洛。【說文】鵒䳢也。从隹各聲。【釋名】雅雒也。爲之難,人將爲之雒,雒然憚之也。

又馬名。【詩·魯頌】有駵有雒。【傳】黑身白曰雒。【釋文】雒音洛,本作駱

又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

zenmax福凸按:本为洛,秦之改

又國名。【左傳·僖二十一年】伊雒之戎。【春秋·文八年】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zenmax福凸按:本为洛,秦之改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弘農郡上雒縣。○按左傳僖二十一年疏云:雒水,出上雒縣冢領山東北,經弘農至河南鞏縣,雒戎因此而名也。

(王羿按:秦上雒非汉上雒;但此冢領雒水汇入玄扈山洛水,使之为雒水,其为秦之改。冢領,原为讙举山,其山水东南流为雒水,秦置换为丹水;其山水东北流与玄扈山玄扈水洛水汇合,本为洛水,玄扈《竹书纪年》为洛水源头。是洛水洛神祭拜之处,秦为以秦雒置换周洛而使《山海经中山经》特有的“雒”“洛”两流域两源头、两宗庙两神,“省”略为断句之改,目的为雒洛之改的政治同步。[摘自《秦汉雒史》再版]

又雒陽縣,屬河南郡。【前漢·地理志註】師古曰: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攺爲雒字也。【正字通】楊愼曰:春秋書雒戎,左傳凡洛皆作雒。非後漢始攺也○按魚氏說必有所本,故師古从之。左傳今文洛皆作雒,安知古本左傳不書作洛乎。未可據今本左傳駁魚氏說也。

(王羿按:千年雒洛之争论是因不知秦改洛为雒,从秦昭王获取九鼎依荀子改《春秋》为《左传》“凡洛皆雒 ”到秦始皇重新统一全国,沿《周记》撰建大秦帝国新史《秦记》中“秦本记(史记)”则“南雒北洛”。而《秦朝上雒建制的发现》不仅“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洛水而加隹。如魚氏說,則光武以後攺爲雒字也。”为误解外。上雒之雒早于雒阳之雒上雒之雒始于西周、春秋,应是较早的秦雒之始(见《秦汉雒史》)。

又雒縣,屬廣漢郡。【前漢·地理志註】音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

又姓。【後漢·南蠻傳】徵側者,麊泠縣雒將之女。

又與絡通。【莊子·馬蹄篇】刻之雒之。【註】雒同絡。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鵋䳢也。从隹各聲。盧各切

『說文解字注』

(雒)忌欺也。各本作鵋䳢,今考爾雅音義,當作忌欺。釋鳥曰:鵅,鵋䳢。應引作忌欺。釋鳥又曰:怪鴟。舍人曰:謂鵂鶹也。南陽名鉤鵅。一名忌欺。然則忌欺與怪鴟一物。應以爲關西名訓侯,關東名訓狐,皆此也。按萑部舊、舊畱,不云卽雒,未知許意爲一不。鵅卽雒字,各家音格,但今江蘇此鳥尚呼鉤雒鴟。雒音同洛,則音格者南北語異耳。又按自魏黃初以前,伊雒字皆作此,與雍州渭洛字迥判。曹丕云:漢忌水,改洛爲雒。欺世之言也。詳水部。从隹各聲。盧各切。五部。

zenmax福凸按:虽段玉裁质疑“曹丕云:漢忌水,改洛爲雒”视其为“欺世之言也”但始终未知晓是秦人的雒洛之改。《史记》后正史所出现的雒洛混用,仅留下治邑和地理名称的功能)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zenmax福凸按:青铜器鄀地出现“雒”人,之后形成雒治邑郡县至今沿传,未有与此“鴼”宗系关联,待考)

(原文完。)

二、康熙字典对“雒国”之“的原始解注

康熙字典的解注:baike.baidu.com/item/2024-7-13引,因百科诸家雒姓氏出现“雒国”之“雒”,特原文摘录如下)

《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历各切,��音洛。《玉篇》白马黑鬣。《诗·小雅》嘽嘽骆马。《礼·明堂位》夏后氏骆马黑鬣。

又国名。《史记·南越王佗传》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注》汉书音义曰:骆,越也。索隐曰:姚氏按广州记云:交阯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後蜀王予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尉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眞二郡,卽瓯骆也。

zenmax福凸按:此骆,与后人释为“雒”当有别,即出现的“雒国”,应以《史记》《史记·南越王佗传》正史“骆”为准,即“骆国”较为恰当。)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定襄郡骆县。

又姓,骆统,见《吴志》。

又与落通。《史记·天官书》大荒骆岁,隂在巳。

又《历书》作大荒落。

又《字汇补》鲁故切,与辂同。《史记·秦本纪》非子为周大骆是也。

又《字汇补》居诈切,音驾。《转注古音》古驾辂皆同骆字,骆主车驾,故字可互用,犹甸之与椉也。 《玉篇》又作��。

(原文完)

三、百科的诸家雒姓

(以下原文摘录:)

姓氏渊源雒字形演变

1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黄帝之子任,属于以国名为氏。《姓觿·十乐》篇中写到:雒,国名纪,雒国,任姓,或作络、洛。可见,雒、络、洛诸姓氏皆同源于古雒国。 [2]

(王羿按:如伊雒之戎的“雒国”,但并未得到朝廷认可为诸侯国。而【春秋·文八年】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则为秦对《春秋》之洛与雒的修正结果,其应为“洛”而非雒。见《秦汉雒史》)

2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北雒河,即北洛河,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向流经志丹县、洛川市、蒲城县等地。其两岸住民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雒氏,亦有省笔为洛氏者。 [2-3]

zenmax福凸按:“北雒河”史载仅“北洛”、“南雒北洛”

3、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古瓯雒国、雒阳之民,有不

遗忘旧居者,遂称雒氏,世代相传。 [2]

zenmax福凸按:此“雒国”不确,应为“骆国”,康熙字典对国的解注上文“二”有载。依“《史记·南越王佗传》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注》汉书音义曰:骆,越也。索隐曰:姚氏按广州记云:交阯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後蜀王予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尉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眞二郡,卽瓯骆也”为准。此“骆,越也”,骆与雒虽读音相同,但骆不代表秦雒汉雒,亦不代表雒意义的雒姓。实为秦、三国两大次,班固时期和邓绥时期两小次全国性的“雒洛之改”,造成“雒洛混淆”,所谓雒洛通用,是雒洛又多异体的后遗症现象。)

4源于回族,出自元、明之际蒙古族月乃和,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国末期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大多汉化为马氏。金、元以后,该支马氏族人入伊斯兰教,成为回族大姓之一。明朝时期,该支马氏族人有迁居于涛雒东滩一带(今山东日照),因名马家灶,后改名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孙因地为姓氏,称雒氏 [2]

zenmax福凸按:次源流较晚,不再讨论

得姓始祖

雒陶。据史籍《汉书·古今人表》的记载:舜友有雒陶,为雒姓之始

zenmax福凸按:)此五帝时期的“舜友”“雒陶”,此雒甲骨文、金文皆无,《夏本纪》之“雒”已知为秦改“禹贡”之洛为雒,所以五帝就有“舜友”“雒陶”之记载不可信。当然,它不可能成“为雒姓之始”

baike.baidu.com/item/雒姓2024-7-10引用

原文完






秦汉时少习山下的县都是几千人 (王帼聲配图)







  敦煌博物馆王国伟爨书展品(武关道发现记局部)

再次声明: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商业转载者以盈利性质获利时,必须与商洛市古文化院共享分配,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难堪。



温馨提示:如文中涉及秦汉雒史观点表述有混淆,请以《秦汉雒史》原著为准。欢迎转载、引用我院院士作品以及学术观点。但,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               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

往期回顾:
1.商洛商探源
2.少习武关地望新考
3.宰相“杨炎负义”典故
4.国博中的西周商洛人
5.周星教授带博士生考察商洛新发现的“故武关”
6.少习武关地望新发现
7.商洛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8.秦朝上雒丞印下迷失的商洛界河游记
9.商洛破译——士山盘“仲国”补义
10.秦“上雒丞印”的科学依据
11.二重证据浅论
12.商洛地方古史文化的若干问题
13.秦封泥与商洛古史
14.三伏天游上洛
15.古城墓葬文物“哄抢”及被盗的思考
16.西安近年封泥除土地调查
17.洛间论(上)
18.洛间论(中)
19.温庭筠笔下的“茅店”在哪里
20.旅游宝典:300年前商於古道是这样的)清.商州赋(之一)
21.旅游宝典:大清商於古道两城池五关隘是这个样   清.商州赋(之二)
22.(旅游宝典:大清商於古道吃的什么飞禽走兽)清.《商州赋》之三)
23.王子朝遗部笔下的两条神河 《洛 间 论》下
24.(旅游宝典:)商鞅敲的那扇门  清.《商州赋》(之四)
25.(旅游宝典:清.《商州赋》译注长序
26.七律:《重游六百里》 (藏头诗)
27.解读商洛五次微信的秘密
28.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一)
29.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二)
30.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三)
31.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四)
32.青    烟
33.兰露序
34.兰 露  (商洛兰)
35.古商雒
36.皇城南门的泥印
37.夜村发现双龙古城碑
38.秦封泥“商丞之印”图论
39.《秦汉史少习山下拾遗》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书版)
40.疫间商洛考
41.封泥说
41、洛间口被抓的放牛老头
42、青铜器下的商与密
43、秦楚界河
44、《水经注.丹水》凸释  (上)
45|《水经注.丹水》凸释  (下)
46、朝秦暮楚
47、那条是王道
48、司马起丰(典故影视脚本)
49、楚水
50、秦岭之名论
51峣关葛牌乎?
52、南城子 北城子
53、武关道(秦
54、丹鱼之名
55、丹水之名
56.可能是史学界2020一次伟大的发现(秦驰武关道今商於古道的发现)
57秦楚大道
58、少习之名
59、武关(秦汉)
60、商於(论)
61、为秦始皇修的一座高桥
62、为什么说少习武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起点
63、焚书坑儒与《左传》中的上雒
64、浅论商洛敦煌文化交流书法巡展与历史考古
65、《岳麓秦简肆》中的襄武、上雒、商、函谷关
66、《观览岳麓秦简(四)上雒商》
67、《上雒县治史》

68、秦四关(秦简图秦前为什么没有“秦岭”的名字

69秦四关(秦简图)

70十二幅图解秦简上雒关与汉中

71、少习山

72、少习山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用文字与山形命名的地标

73、秦侨下寻秦

74、武关

75、蓝田商洛人都高兴的文旅发现(峣关)图

76、《岳麓秦简(肆)》上雒关外的“雒汉”路经

77。古秦岭

78、古秦岭考游时的党课 (实记小小说连载1)

79、古秦岭考游时的党课 (实记小小说连载2)

80、洛阳与雒阳之名

81、“浅谈上洛郡县”文中的秦前上洛

82、秦史记载的更改黄河之名

83、洛阳与商洛之雒

84、秦始皇被冤排儒两千年的史证

85、史记《左氏春秋》有周秦两版本的依据

86、康熙字典“雒”误注

87、《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几个问题(之一)

88、商鞅的封地与此商的出处探析

89.  今本左传不是秦禁书的依据(《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  几个问题)(之二)

90.   王国伟著《秦汉雒史》概述

91.《系年》秦“守坟墓” 与秦获九鼎周守“冢岭”的报复

92. 商洛秘史的古石碑

93. 洛南秦宫  亦是全国唯一可考的轩辕帝斋宫

94.文物与《秦记》下的商鞅封地商(县)

95.为商於古道之”商於“的命名说一句话

96.《史记》中《秦记》属性解码的意义

97、《左传》《史记》纪传体秦新朝属性的发现,颠覆了秦史政治的核心性质

98、《左传》《史记》“秦记”秦新朝属性的十二个提要

99、《史记》纪传体应来自于《秦记》

100、颠覆历史的言论--纪传体中的《周本纪》是秦记的主要承接点

101、《史记》沿用汉初史记的秘密

102、秦始皇本纪、世家、列传秦新朝、秦记属性的举例

103、五尺“道”文化对爨体书法隶变起止的影响

104、史记“纪传体”是秦集体智慧结晶的关键例证

104、     ”史记“纪传体”是秦集体智慧结晶的关键例证

105、【爱我商州】王国伟——用古文化为商州代言

106、线装书局 《秦汉雒史》概

107、线装书局《秦汉雒史》”它露出秦史断代失传的一个天大秘密“

108、线装书局《秦汉雒史》秦史断代谜底

109、《秦汉雒史》续:奇妙的数字

110、《秦汉雒史》续:秦称帝后的五行排列

111、泰上皇议

112、《秦汉雒史》下重读清华简秦人始源的发

113、《史记》《左传》断清华简《系年》“秦人始源”的秘密

114、雒史、系年下读周本纪:秦人救西伯才有周800年

115、掀起“太史公”的红盖头(“太史公”新论)

116、秦汉史:掀起“太史公”的红盖头 (续一)

117、秦汉史:掀起“太史公”的红盖头( 续二)

118、秦汉史:掀起太史公的红盖头 (续三)

119、商洛文化自信的名片-秦岭(课件一)

122、栎阳公字瓦当,疑太史公之公的物证(一)

123、栎阳公字瓦当,疑太史公之公的物证(二)
123、栎阳公字瓦当,疑太史公之公的物证(三)

124、栎阳公字瓦当的十字法号来自夏历的标志(四)

125、重磅发现:夏历干支表是人类最早的成果发明【一

126、三星与中原文明关系鉴别的标杆:夏历(干支表是人类最早成果发明【二】)

127、夏历干支年12月365、366天与今相同(干支表是人类最早成果发明【三】)

128、《国际書畫薈萃大匯展》学术研讨会,开启了中国古“干支”与甲骨文、国家等文明标志研讨的先河

129、夏历法号“十”与甲骨文象形文字变化典例1

130、甲骨文“古”与“夏”历法号“十”演化典例2:

131、贾湖甲“纹”考(专著内容1)

90、王国伟著《秦汉雒史》概述 (再版简介)

132、龟信仰文化是文字系统形成的标志【贾湖甲“纹”考(专著内容2)】

132、贾湖遗址龟成神灵原因的分析【贾湖甲“纹”考(专著内容3)】

133、雒氏考1

134、商洛之雒在夏历“十字天法”“干”的秦岭上(雒氏考2)

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商洛古文化研究院
商洛市地域及相关的古文化研究与撰写;古文化应用旅游产品文化研究与弘扬;文化扶贫研究,组织策划研讨会、文化咨询培训、展览,古上洛书画研究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