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史、系年下读周本纪:秦人救西伯才有周800年

文摘   历史   2023-10-24 11:29   陕西  

作者:王羿近照 

作者:王国伟(笔名:zenmax 浮凸)



先师李学勤“秦人始源”论与《史记》《左传》的关联

(续三、四)


   作者:王羿  王国伟
(接前文)
王羿按】:
《周本纪》也说秦不仅是周先人西伯的救命恩人还是最早拥有西陲之地
《周本纪》的很多内容,应来自于秦在周室取九鼎时所获得的周室籍典和周史记,但同时又是《秦记》内容之一的《秦本纪》姊妹篇,其文所载:秦是西伯的救命恩人之一,如果没有秦先人,也就没有周朝八百年的什么事了。另外,秦先人救周祖先,似乎表达没有助纣为虐 。并且,是最早拥有洛水以西,与戎人接触,拥有商廷西陲的人却是周人。

《周本纪》载:

“崇侯虎谮西伯於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於帝。’帝纣乃囚西伯於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指受宠幸的近臣)费仲(秦先人救周祖先,没有‘助纣为虐 ’《殷本纪》没记载-zenmax浮凸注)而献之纣。纣大说非常高兴曰:‘此一物足以释(放)西伯,(何)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曰:‘谮 [zèn](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的人)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砲格之刑。纣许之。”
 
 

周本纪又载:“明年第二年,(西伯)伐犬戎。明年下一年,伐密须。明年又下年(打)败耆qi国。殷(朝)之祖伊闻之(听说后),惧(而非常害怕),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不是有天命助我吗?他能怎么样!明年(即次年),伐邘。明年(又此年),伐崇侯虎。而作(营建了)丰邑,自岐(山地)下而徙(迁)(城到)丰。明年(再次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可见,“西”之地最早与戎狄争夺地盘、有接触、有记载的是周人,而不是秦人。

《秦本纪》的“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yǎn,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帝太戊听说,便卜问是否可让中衍来驾车),吉,遂致使御而妻之(卜的结果是吉,便召中衍来驾车并赐女为妻。)。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yù)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飞毛腿),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根据“西”之地最早与戎狄争夺地盘、有接触、有记载的是周人,而不是所谓的秦人“中潏(yù),在西戎,保西垂”其在西戎生蜚廉,蜚廉又生了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即飞廉因善走,奔波于西戎,西垂与殷商的朝廷之间,而恶来有力就在殷都纣王的身边,结合《系年》,蜚廉因“三监之乱”被周公王师追至奄国杀死,其奄国,就是《左传》泰山(秦之祖山,参阅“泰山议”文)脚下的“少皞之虚”,即之后的鲁国。显然,这段飞廉未被周所杀而是飞毛腿来往已有的“在西戎,保西垂”之地的记载多有虚构之嫌。

《清华简《系年》揭露的三个秘密,或将重写两周之际史实》zhuanlan.zhihu.com林屋公子2023-10-22引】一文,作者通过对晁福林《论平王东迁》《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程平山《秦襄公、文公年代事迹考》、王红亮《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由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的历史变迁》、王雷生《平王东迁年代新探——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47年说》王雷生:《平王东迁原因新论——周平王东迁受逼于秦、晋、郑诸侯说》王玉哲:《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文献参考,其对史记的“三个秘密”即“一、烽火的真相”“二、多出的周携王”“三、《史记》年代的秘密”,尤其是“《史记》年代的秘密”的解读很深入:(原文附后,有助于帮助了解《左传》《史记》为什么会同时断掉《系年》秦人“西迁”之“链”;为什么同时消失三监之乱飞廉被杀,而秦本纪会出现飞廉不是被杀,而是提前被“公派”,“西迁”置换为“公派”等参考对照的原因内容)其原标题为“司马迁,清华简《系年》喊你重写《史记》”,今史文合一的《左传》《史记》纪传体秦记属性的发现,这些疑惑并不是司马迁所为,而是秦廷所为,这不仅解开了今史的诸多疑谜,亦解开了司马迁明明是代表朝廷修史所写的大汉史(后人称《史记》),为什么大汉史写好后却没有名字,后人只能认为是个人行为;为什么司马迁被以“宫刑”侮辱文化人的斯文,却继续写“史记”最后被害死于监狱,这不正是司马迁为了史者的圣神使命,沿传了《秦记》即史文合一,“纪传体”“秦货”而不屈服于朝廷某种权力压迫的原因吗?正说明司马迁是用生命置换了秦史文合一,即“纪传体”的传延,所以说,司马迁是最伟大的史者,当之无愧。

四、秦为什么要虚构这段历史

为什么秦要虚构这段历史呢?可通过《荀子·儒效篇》的记载,只能是秦在秦昭王时,在荀子的教导下,接受了儒家思想,秦昭王入周史取九鼎,就意味着已成为天下新天子,当然包括了获取了周史和天下最全的籍典,所以,当秦获天下,同样要有以秦为主的新秦史。这就需要修史,亦是秦昭王称西帝时就开始有的梦想,在《秦本纪》记载的秦昭王 “五十三年,天下来宾。(要天下臣服--zenmax浮凸注)魏后,秦使摎jiū伐魏,取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于雍。”实施“郡县+六国诸侯为主”的初统天下。而为新天子使六国在内的天下臣服,以及初统天下开始,就酝酿了新秦史的打造,直至昭王死六国不服又造反,最终秦始皇灭六国,不再用“郡县+诸侯(分封)”的政治体系,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秦始皇要塑造新一统帝国,并要“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因此,秦新帝国不愿不愿意,也不允许将先祖的负面传到后世,才有了将飞廉以“乱辈”“提前”的方法,才有“在西戎,保西垂”,提前把秦人三监之乱被“西迁”的经历,置换成“公派”“西戎,保西陲”的光荣历史,回避了秦先人造反以罪民被“西迁”的史实,所以将飞廉、排除在“三监之乱”被西迁之外。

那么,东西秦人同属“赢姓”,西“秦”之源亦应始于东“秦”。
司马迁继《秦记》续写《史太公书(另议)》不知秦人是“商奄之民”外,其《史记》被后人作为正史参考,杜预解注《左传》,必也参考《史记》,恰巧《史记》亦无秦人就是“商奄之民”的记载,而《左传》作为《春秋》的再版,是春秋战国最信赖的史文合一史书,竟然也把这《三监之乱》惊世事件的“商奄之民”被西迁的关键点“忘掉”了,就是说“西迁”如同“商奄之民”与西秦之间;东与西;东秦与西秦之间的“链”被有意断掉,正说明《左传》与《史记》“纪传体”一样的同步,只能说明《左传》与《史记》“纪传体”都是同属大秦帝国的产品。

这也就诠释了为什么《左传》要说东秦人是孔子、孟子先人的最早学生和门徒;与秦记属性的《孔子世家》吻合;《左传》内容说没有秦就没有晋文公,就没有之后的魏、赵、韩;没有秦哀公就没有楚,就不会出现战国时楚与秦争霸不愿臣服;并与《周本纪》记载的秦先人曾是周先人的救星之一,如果没有秦先人费仲与商纣的亲密关系而一心搭救,其他人想救也许只会同死,其载录方式用隐意的方式也与《左传》描述秦人相同。秦记属性的本纪、世家大量摘录《左传》的内容,甚至占到篇幅的一半或更多。以及《左传》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唯独秦最守孔子君臣父子儒学之道的原因……。
2004年以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礼县一带西汉水上游进行了遗址普查。2005年—2006年,又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确认或发现了西山、大堡子山和山坪三座周代城址,见该队《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古代文明》第7卷)。其中西山的时代相对较早,从遗址来说,其秦文化出现的时间约为西周中期,城的使用年代则在西周东周之际。

2005年以来,在西山的发掘成果丰富,见《中国文物报》2008年4月4日所刊《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一文。

西山位于礼县县城西侧,西汉水北岸的山坡上,还不是最早的秦文化遗址。由这里往北,没有多远便是“邾”的可能位置,有待勘查探检,这为今后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既然秦人本来是自东方迁来的商奄之民,最早的秦文化应该具有一定的东方色彩,并与商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希望这一点今后会得到考古研究的验证。(作者李学勤 单位:清华大学)

 (续完)

附:zhuanlan.zhihu.com林屋公子2023-10-22引】

清华简《系年》揭露的三个秘密,或将重写两周之际史实|先秦史杂谈001

原标题:司马迁,清华简《系年》喊你重写《史记》

作为“二十四史”的开篇,司马迁的《史记》一直被视为良史范本,其中一些故事,也借由太史公的生花妙笔而深入人心,被视为史实,但《史记》距离它所记载的上古三代,相隔已十分久远,在当时的文字档案条件下,司马迁的研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一些晚出的史料和近世的研究,比如清华简《系年》,已经揭示出《史记》的错误,一些重要章节,甚至有推倒重写的必要。

一、烽火的真相

史记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多年以来我们都信以为真,比如烽火戏诸侯。

话说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宠爱天生不爱笑的高冷美女褒姒,为博美人一粲,在首都镐京点起烽火谎称有敌情,召诸侯前来勤王,诸侯闻烽而至,却不见敌踪,看见他们瞎忙活的傻样,褒姒终于笑了。如是再三,被当猪猴耍的诸侯终于不鸟幽王了。后来幽王欲废来自申国的王后以及太子,惹恼了申国。联合缯国(鄫国)、犬戎一起进攻镐京。幽王再举烽火,学乖的诸侯一个不来,幽王被乱军杀死在骊山脚下,美人褒姒也被犬戎抢走成了压寨夫人。最后是诸侯到申国拥立太子宜臼即位,就是周平王。因为镐京被犬戎占据,平王只好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这个故事被称为“烽火戏诸侯”,太史公将之记录进了《史记·周本纪》,因为故事精彩有趣,历来被视为正史。但细想之下疑点却非常多。

钱穆先生早在《国史大纲》就指出了三个问题:“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结论是,“此委巷小人之谈”。

前两点还只是基于常识分析,第三点,钱先生说骊山之战起于幽王伐申,这个说法来自今本《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有两部,一部是清人从古籍中辑录的残本,今天称为古本《竹书纪年》;另一部是宋明出现的完本,今天称为今本《竹书纪年》。一般认为古本接近原著,今本则是后人的伪作。那么,钱穆先生用今本的说法是否可靠呢?

20087月,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2011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出版,该书收录的是清华简中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系年》,其中提供的新材料,证明钱穆先生的推测是正确的。

其中有这么一段:“幽王起师,围平王于西申,申弗畀,鄫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说的是幽王出兵把平王围在西申,申国不交出平王。而此时西戎、鄫国趁机对幽王侧方攻击,结果幽王玩砸了,和褒姒生的崽双双战死!

在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疑似》中,就没有烽火、只有大鼓。当然,我们现在看来,大鼓戏诸侯也不可靠,大鼓能传送多远呢?宫崎市定先生就认为,《史记》的史料很多是来自戏剧“偶语”,这个观点很能启发我们,所谓的大鼓、烽火戏诸侯,很可能都是来源于当时表演的剧本,所以才会有戏剧化的一幕。

既然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错了,那么我们接下来,会发现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重新定义和认识的。

二、多出的周携王

倘若我们继续开启脑洞,会发现更加疑点重重:申侯不是和犬戎一起杀了幽王吗,那应该是周朝的敌人吧。诸侯怎么会愿意跟这个弑君的申侯一起立弑父的平王?犬戎不应该是平王的支持者吗,平王为什么要避开支持自己的犬戎,而东迁洛邑呢?

要解决这一连串问题,我们先关注一个陌生的id:周携王。

在《史记·周本纪》中,忽略了一个周天子,这个天子就是周携王。而在战国史料中,这个人物又的确存在。《左传》和古本《竹书纪年》,作为可信度非常高的两部史书,都提到了携王其人。

原来幽王还在位的时候,申侯、鲁侯(当为“缯侯”之误)就和许文公一起拥立了周平王,西周进入了第一个“二王并立”时代。也许正因如此,才引起愤怒的幽王讨伐。幽王战死后,虢公翰又在携地立幽王之弟余臣,是为周携王,西周进入了第二个“二王并立”时代。直到第二十一年,周携王被晋文侯所杀,这才结束了“二王并立”局面。

这一点也被清华简《系年》所证实,相对《史记》中周室东迁的一帆风顺,《系年》中的刀光剑影无疑更让人接受。

虢国在今天的山西平陆到河南三门峡,纵跨黄河两岸,扼守了镐京通往洛邑的道路,地理位置非常险要。据学者考证,携地大致在虢的河西,今天陕西大荔一带。申国的位置在哪里呢?镐京附近的申国被称为“西申”,申国和齐、吕、许都是姜姓,姜姓本出于西戎,可见西申与西戎的关系密切。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勾画出幽王死后的政治画面。幽王死于战场,这时候虢公翰站出来力挽狂澜,在虢国的携地拥立了携王,把平王势力阻挡在黄河以西。当时周王朝分成两派:一派是西戎势力,包括申、曾、许等支持的平王;一派是姬周势力,包括虢、晋、郑等东方诸侯,支持携王。

然而,诸侯最终却诡异地倒向了平王。

表面上看来,携王继承了幽王的遗志,理应取得诸侯的支持;但从嫡长继承制的角度说,平王虽然弑君,但毕竟曾经更符合条件,他的被废是因为幽王倒行逆施,更重要的是,对于传统继承制的尊重,是符合诸侯利益的。

周幽王的爷爷是周厉王,七十年前因为“专制”被国人驱逐,这就是历史上重要的“国人暴动”。国人并非是底层平民,而是活动在宗周的各氏族。周厉王的失败,正是因为集权触犯了王族以外的氏族利益,所以他们才联合废黜了厉王。

之后厉王之子宣王对公卿妥协,才一度出现“宣王中兴”的局面。但好景不长,宣王之子幽王上台伊始,就和执政皇父决裂。面对周幽王的铁腕与西戎的威胁,皇父、郑桓公等卿士内心都已经放弃宗周,纷纷开始东迁避难。

所以西周的灭亡,非常类似商朝,很大程度是内部矛盾恶化,才能被外族有隙可乘。不同的是,西周初年推行了分封制,这一举措使得大周续命至八百年。

经过长期利弊的权衡,诸侯抛弃了携王,转而支持平王。晋文侯得到了虢公的默许,攻入携地杀死了携王,并把晋国势力推入了河西。郑武公则娶了西申公主武姜,并趁乱兼并了周边的东虢国、郐国、胡国等。郑武公和姜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庄公和共叔段了。

之后,平王被迎入成周。收获最大的无疑是以晋、郑为首的东方诸侯,其中晋文侯被赐方伯、郑武公成为卿士,成为周平王的左膀右臂。他们的罪恶扩张很快被洗白,毕竟,平王自己不是这样过来的吗?

不过诸侯觉得申侯很不顺眼,要论拥立之功,申侯和犬戎还是要比他们更多的,那么,平王会不会更加亲附他们?他们会不会想染指王权?而且,幽王怎么说也是天子,他的死,总得找人背锅吧?

于是,罪魁祸首申国、曾国被诸侯联合绞杀,到春秋完全销声匿迹了。只有犬戎余波一现,在公元前660年为虢国击败。

三、《史记》年代的秘密

《史记》的错误不仅限于“烽火戏诸侯”,以及“二王并立”的阙载,如果我们继续挖掘,就会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史记》很多篇章也许真的需要重写。

既然平王东迁不是一蹴而就,那么到底是哪年完成的呢?我们发现有多种说法,而且跨度相当之大。

按照我们最熟悉的《周本纪》,东周在前770年就开始了;古本《竹书纪年》用晋国纪年,晋文侯二十一年东迁,那么就是前760年;今本《竹书纪年》用周王纪年,周平王二十一年东迁,那么就是前750年。清华简《纪年》用的也是周王纪年,但说法又有不同。

清华简《系年》说:“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即周携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这几个年份如何计算,目前学界仍有很大争议。个人认为应以前750年为周携王死年,加上“无王”的九年,再加上三年平王才进入了洛邑,这年应该是前738年了。

 
这个年份居然和《左传》的一处预言吻合:原来在平王东迁时,太史辛有路过伊川,发出不及百年此处将沦为戎地的感慨。然后正是在前638年,秦、晋两国将陆浑之戎迁徙到了伊川。

众所周知,《左传》好预言,杨伯峻先生就认为,不少预言来自战国伪托。(这个伪托就是秦-zenmax浮凸注)那么,伪托者应该是明确知道,平王东迁的年份正是前738年!

那么,我们回过头看《史记》,就发现太恐怖了。比如《秦本纪》说,秦襄公七年参与救周,被平王封为诸侯,赐之以岐山以西之地;襄公十二年伐戎至岐山而去世。《十二诸侯年表》的内容与之一致。

但是我们现在看来,《周本纪》的平王东迁时间是错误的,那么其他世家、年表记载同样错误!既然东迁的时间在前738年,或者保守点,按照前750年或者前760年。但秦襄公明明在前766年去世了啊,他无论如何不可能护送东迁。所以《秦本纪》一定有错误,要么襄公不是在前766年去世,要么襄公根本没参与救周!谁造成了这个错误?目的是什么?--zenmax浮凸注与之类似的是晋、郑、卫三国。《晋世家》《郑世家》《卫世家》记载与《周本纪》一致,这个一致性说明:并不是司马迁所为,而是秦人--zenmax浮凸注分别提到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参与救周但是都有一句“秦人。。。。封诸侯”,使人觉得是秦为主救周,是秦的功劳,说明不是司马迁所为--zenmax浮凸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为了能让平王依照礼法正常即位,诸侯史官煞费心机篡改了国史?所以说是秦所为--zenmax浮凸注

如果我们继续深挖下去,似乎越来越接近真相,同时也越来越复杂。前面我们提到了,《左传》和《系年》都只提到晋和郑,那么《史记》多出来的秦和卫,似乎自始至终都是孤证。这就是秦的目的和用心-zenmax浮凸注

秦和其他诸侯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和西戎有血海深仇。先祖秦仲曾为西戎所杀,秦族一度危若累卵,正是周宣王赐给秦仲长子庄公七千兵,并册封为西垂大夫。襄公又是庄公弟弟。所以,秦人是最坚定站在携王一方的,秦又在宗周以西,和东方诸侯对平王形成左右夹击之势。

清楚了秦国的立场,再看《秦本纪》就好理解了。《秦本纪》信誓旦旦说周平王赐襄公岐西之地、秦文公还平王岐东之地。但是,不但平王赐岐西之地不合逻辑,岐东之地也一直掌握在秦手中。所以这里的记载也是错误的,襄公、文公和平王在相当长时间是敌对关系,王玉哲先生甚至认为,平王东迁实际上是避秦而非避戎。(《系年》已指出封秦人是为了“守周坟墓”并且,秦岭的目的就是不让秦逾越过中原的界限,并由晋看守,“殽之战”就是典例。所以秦只有与楚通往,即今所发现的秦上雒(峣)关的道路和关隘-zenmax浮凸注

太史公撰写两周历史,就曾经感慨文献严重不足。唯一比较翔实的《秦纪》说明是秦人的《秦记》内容,只不过有部分被拆、删除而已,原版就是《秦记》,所以说所谓的纪传体来源于《秦记》--zenmax浮凸注,也是“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那么,《史记》关于两周之际的历史,存在年代的错误和史实的疏漏也是难以避免。随着近代对《竹书纪年》的重视,以及今清楚了秦国的立场,再看《秦本纪》就好理解了。《秦本纪》信誓旦旦说周平王赐襄公岐西之地、秦文公还平王岐东之地。但是,不但平王赐岐西之地不合逻辑,岐东之地也一直掌握在秦手中。所以这里的记载也是错误的,襄公、文公和平王在相当长时间是敌对关系,王玉哲先生甚至认为,平王东迁实际上是避秦而非避戎。

太史公撰写两周历史,就曾经感慨文献严重不足。唯一比较翔实的《秦纪》,也是“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那么,《史记》关于两周之际的历史,存在年代的错误和史实的疏漏也是难以避免。随着近代对《竹书纪年》的重视,以及今天清华简《系年》发现。《史记》真的是要被重写了。

当时,东周一位诗人路过宗周故地,看着当年繁华的宗庙宫殿,如今长满了郁茂的黍稷,不禁有感而发: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参考文献、扩展阅读:
福林:《论平王东迁》
晁福林:《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重构》

程平山:《秦襄公、文公年代事迹考》

王红亮:《王红亮: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

王红亮:《由清华简〈系年〉论两周之际的历史变迁》

王雷生:《平王东迁年代新探——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47年说》

王雷生:《平王东迁原因新论——周平王东迁受逼于秦、晋、郑诸侯说》

王玉哲:《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

编辑于 2019-05-16 12:16(作者:林屋公子

(续完)



秦汉时少习山下的县都是几千人 (王帼聲配图)







  敦煌博物馆王国伟爨书展品(武关道发现记局部)

再次声明: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难堪。



温馨提示:如文中观点表述有混淆,请以《秦汉雒史》原著为准。欢迎转载、引用我院院士作品学术观点。但,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               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

往期回顾:
1.商洛商探源
2.少习武关地望新考
3.宰相“杨炎负义”典故
4.国博中的西周商洛人
5.周星教授带博士生考察商洛新发现的“故武关”
6.少习武关地望新发现
7.商洛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8.秦朝上雒丞印下迷失的商洛界河游记
9.商洛破译——士山盘“仲国”补义
10.秦“上雒丞印”的科学依据
11.二重证据浅论
12.商洛地方古史文化的若干问题
13.秦封泥与商洛古史
14.三伏天游上洛
15.古城墓葬文物“哄抢”及被盗的思考
16.西安近年封泥除土地调查
17.洛间论(上)
18.洛间论(中)
19.温庭筠笔下的“茅店”在哪里
20.旅游宝典:300年前商於古道是这样的)清.商州赋(之一)
21.旅游宝典:大清商於古道两城池五关隘是这个样   清.商州赋(之二)
22.(旅游宝典:大清商於古道吃的什么飞禽走兽)清.《商州赋》之三)
23.王子朝遗部笔下的两条神河 《洛 间 论》下
24.(旅游宝典:)商鞅敲的那扇门  清.《商州赋》(之四)
25.(旅游宝典:清.《商州赋》译注长序
26.七律:《重游六百里》 (藏头诗)
27.解读商洛五次微信的秘密
28.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一)
29.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二)
30.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三)
31.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四)
32.青    烟
33.兰露序
34.兰 露  (商洛兰)
35.古商雒
36.皇城南门的泥印
37.夜村发现双龙古城碑
38.秦封泥“商丞之印”图论
39.《秦汉史少习山下拾遗》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书版)
40.疫间商洛考
41.封泥说
41、洛间口被抓的放牛老头
42、青铜器下的商与密
43、秦楚界河
44、《水经注.丹水》凸释  (上)
45|《水经注.丹水》凸释  (下)
46、朝秦暮楚
47、那条是王道
48、司马起丰(典故影视脚本)
49、楚水
50、秦岭之名论
51峣关葛牌乎?
52、南城子 北城子
53武关道(秦
54、丹鱼之名
55、丹水之名
56.可能是史学界2020一次伟大的发现(秦驰武关道今商於古道的发现)
57秦楚大道
58、少习之名
59、武关(秦汉)
60、商於(论)
61、为秦始皇修的一座高桥
62、为什么说少习武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起点
63、焚书坑儒与《左传》中的上雒
64、浅论商洛敦煌文化交流书法巡展与历史考古
65、《岳麓秦简肆》中的襄武、上雒、商、函谷关
66、《观览岳麓秦简(四)上雒商》
67、《上雒县治史》

68、秦四关(秦简图秦前为什么没有“秦岭”的名字

69秦四关(秦简图)

70十二幅图解秦简上雒关与汉中

71、少习山

72、少习山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用文字与山形命名的地标

73、秦侨下寻秦

74、武关

75、蓝田商洛人都高兴的文旅发现(峣关)图

76、《岳麓秦简(肆)》上雒关外的“雒汉”路经

77。古秦岭

78、古秦岭考游时的党课 (实记小小说连载1)

79、古秦岭考游时的党课 (实记小小说连载2)

80、洛阳与雒阳之名

81、“浅谈上洛郡县”文中的秦前上洛

82、秦史记载的更改黄河之名

83、洛阳与商洛之雒

84、秦始皇被冤排儒两千年的史证

85、史记《左氏春秋》有周秦两版本的依据

86、康熙字典“雒”误注

87、《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几个问题(之一)

88、商鞅的封地与此商的出处探析

89.  今本左传不是秦禁书的依据(《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  几个问题)(之二)

90.   王国伟著《秦汉雒史》概述

91.《系年》秦“守坟墓” 与秦获九鼎周守“冢岭”的报复

92. 商洛秘史的古石碑

93. 洛南秦宫  亦是全国唯一可考的轩辕帝斋宫

94.文物与《秦记》下的商鞅封地商(县)

95.为商於古道之”商於“的命名说一句话

96.《史记》中《秦记》属性解码的意义

97、《左传》《史记》纪传体秦新朝属性的发现,颠覆了秦史政治的核心性质

98、《左传》《史记》“秦记”秦新朝属性的十二个提要

99、《史记》纪传体应来自于《秦记》

100、颠覆历史的言论--纪传体中的《周本纪》是秦记的主要承接点

101、《史记》沿用汉初史记的秘密

102、秦始皇本纪、世家、列传秦新朝、秦记属性的举例

103、五尺“道”文化对爨体书法隶变起止的影响

104、史记“纪传体”是秦集体智慧结晶的关键例证

104、”史记“纪传体”是秦集体智慧结晶的关键例证

105、【爱我商州】王国伟——用古文化为商州代言

106、线装书局 《秦汉雒史》概

107、线装书局《秦汉雒史》”它露出秦史断代失传的一个天大秘密“

108、线装书局《秦汉雒史》秦史断代谜底

109、《秦汉雒史》续:奇妙的数字

110、《秦汉雒史》续:秦称帝后的五行排列

111、泰上皇议

112、《秦汉雒史》下重读清华简秦人始源的发

113、《史记》《左传》断清华简《系年》“秦人始源”的秘密

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共号





商洛古文化研究院
商洛市地域及相关的古文化研究与撰写;古文化应用旅游产品文化研究与弘扬;文化扶贫研究,组织策划研讨会、文化咨询培训、展览,古上洛书画研究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