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下午学校举办了“写经典、诵经典”颁奖典礼,我和同学小Z都去会议室领奖状。
在会议室里,不管是”写经典”,还是”诵经典”,获三等奖的同学坐中间区域,得二等奖的学生坐左边,一等奖的选手坐右边。
小Z参加的是“写经典”,但他有点儿谦虚,说他应该不会是一等奖。而我知道自己是一等奖,可我也说,我不一定是一等奖,或许他才是一等奖。我们俩互相谦让,但最终的结果却让我俩有点儿吃惊——我俩都是一等奖。我俩的一小丝愁云立刻烟消云散。这次由两位我们常见的领导来为我们颁发奖状。
颁完奖状,我和大家一起欣赏了“写经典”一等奖的部分作品,有硬笔,也有软笔,可惜没有小Z的作品。
本来,我还以为欣赏完写经典的作品就结束了。可老师又让我们来欣赏“诵经典”一等奖内容。
第一个作品还可以吧, 就是动作僵硬了一点儿;第二位的曾予的作品,感觉比我还要好一点儿;第三个作品也就是我的了。每个作品看完,老师都要请观众来点评一下。
我不太有信心,甚至还有点儿害怕大家看后的反应。看完了我的作品,老师让高年级同学来评。可是高年级竟然没人敢举手啊!于是,老师点了举手的曾予。曾予站起来接过话筒说得有理有据:“她朗诵得很有感情,手势也很到位,里面有很多场景都是很符合现实(诗意)的!”
曾予说完后,罗老师说:“以往我们都让别人来评价,接下来,我们来让我们来听一听作者的感想是怎样的?!瑾萱,你自己来说一说!”
啊?!还能这样操作?我“震惊”得快动弹不得了,但也只能顶住压力站起来,接过话筒:“谢谢你,曾予!我觉得我没尽到全力,但是能让观众感觉还不错,那我就已经很高兴了!”
“那么,你觉得你哪儿还可以提高?”罗老师问。
我思考片刻,答道:“我觉得我感情可以再投入一点,该悲伤的地方可以再沉下去一点,欢快的地方应该再轻快一点。嗯……我也不一定一直是拖,而是可以改变一下节奏。”
“呵呵,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挺高的哦!”罗老师宛然一笑。
颁奖典礼散后,我和小Z“逃过”了大半节数学晚辅课。
家长接着孩子的日记写了对此颁奖典礼的思考:
我很佩服曾与这位小选手,她的评价专业、细致而恳切!
我想这样的评价对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因为我们参加比赛最大的意义其实应该在于更清日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因此,我也特别佩服罗老师接下来这一问,这样自评真是神来之笔。
按惯例,以往都是评价他人的作品,而今天她却让你自己评价自己,其实也正是希望引导你学会主动地自我反思。看你随后的回答,也让我喜出望外!我真的很惊讶你对自己的朗诵可以分析得如此细致、透彻,非常了不起!
我一直认为你惰于认真思考,更多是听从大人的安排在朗诵!这样看来我的完全误解了你,非常对不起!我非常感谢罗老师以及学校能为你们举办这样的“颁奖典礼”。我认为它意义非凡,甚至可以说,功德无量。因为,这样的颁奖方式让参与者找到了“意义”,而不仅仅是鼓励。让你们能够看到更多优秀同伴的表现并能与他们交流、探讨,这难道不是比获奖本身更有意义的存在吗?
与优秀的伙伴同行,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也更有激情,眼界、追求自然也变得更加不同。这便是意义非凡之处!这在我们以往的参赛经历中是没有的,这需要学校的老师们有远见卓识和辛勤付出。这也是为什么我无论如何也想要帮着你一起把它记录下来,且是怀着无比激动和感恩的心。
最后,不得不再感谢并铭记罗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刚开始,我们的选题并不算新颖,作品也没有太大张力(作品起伏不大,表现力、冲击力是受到限制的),我们参赛作品并不讨巧。而且在拍摄、制作等方面也无法和网上那些诵读视频相媲美,所以在网上看了一圈后,我开始打退堂鼓了。而罗老师却一直坚持“多试试总没错”,一直鼓励我带你争取这一次的机会。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收获如此奇妙美好的经历了,且又打开一扇“灵感”之门——户外美课已在路上。
所以,多试试总没错的,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