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自己的语文课堂里

文摘   2024-11-28 23:11   山西  


语文,是不好教的。这一点,我相信就是语文名师大家也认为如此。


语文,承载的育人责任是巨大的,我相信这也是语文老师都能感受到的。


语文,是很美好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会让人进入由语言文字所构筑起的另一个世界。这种体验很奇妙,喜欢文学的人应该能够领会我的意思。


我觉得带着孩子们走进语言文字的世界,是一件幸运又幸福的事儿。


我确信,语文生活是值得的。



早晨,我走进教室,通常已经有孩子在读书了。


一般来说,他们读的是亲近母语编写的《日有所诵》。


今天早晨,他们读着泰戈尔的《著作家》,我觉得很有意思。泰戈尔的文字总是能最快地走进人心里。


孩子们读了一遍,我觉得不太好,于是又来读一遍。


我问孩子们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了什么?


有孩子说孩子和父母是不平等的,大人是不理解孩子的。


我说的确是,泰戈尔写这些文章,其实就是用文字搭一座桥,让成年人去看见儿童的心灵。


我问孩子们泰戈尔影响了中国的哪些作家,翻译家呢?他们说有冰心,林徽因,徐志摩,巴金,郑振铎……不错,能说出这么多。


其实,不止这么多。他1924年访华,应该是轰动了中国文坛的。中国的文学青年们,他们不仅受了泰戈尔文学创作方式的影响而在写作上有成就。在做父母这件事上也受到很大启发,热爱自然,热爱儿童,要和儿童在一起,平等对待,尊重和爱。你看,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文字看上去是不能吃,不能喝的没用的东西,可是它们却能改变一个人,一代人,人变了,社会就变了,国家也可能变了。这种变,是往好的方向变。因为文字的力量是唤醒,是激发,人总是会选择向着明亮那方。


要知道在这些文学作品和教育著作没有进入到中国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非常封建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苛刻,哪怕是在一个家庭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一些大户人家里的父母与子女,晚辈对长辈必得是恭恭敬敬,不敢说不字的。100年的今天,我们的父母还可能做得不那么好,可是已经能够听得到孩子的声音,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可以民主平等谈话了。这是不是也是文字的力量呢?


由泰戈尔的文字开启新的一天,是不一样的。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这一瞬间感受到呢?也许不多,一个也够了。



最近两周都在“舐犊情深”的主题里,其实很难说孩子们都能体会到梁晓声先生的母爱的宽容,柔软和温暖,感受到吴冠中先生的父亲如小舟一般平和,体贴又细腻。可是这么好的文章,这么多动人的场景,多么值得去细细品味啊。


是的,爱,是需要品味的。


品味是需要时间的,要慢下来的。


有些感情在生活的琐碎里可能被冲淡了,到了文字这里,它们又重新聚拢来,包围着每颗渴望被爱着的纯洁的心灵。


父母之爱子, 则计之深远。


天下母亲哪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爱的方式和程度真的不同。同在一起做工的母亲们,认为供吃饱,供穿暖,供上学,那就已经是足够的爱了 。如果再花那么多钱支持孩子读“闲书”,那真是惯坏孩子了。可是梁晓声的母亲却不这么认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在这一刻,母亲的声音当是天籁之音吧。在那个物资如此匮乏的年代,吃穿用度都紧巴巴的,却还给孩子那样一笔钱,也绝不是唯一一笔钱买书,要有多长远的眼光,多开阔的胸襟的母亲才能做到呀。在这里说她是慈母都不够,应该是伟大的母亲呀。


如果没有母亲的远见卓识,理解支持,肯定就没有成为大作家的梁晓声了。

而吴冠中的父亲,又当爹又当妈的父亲啊,平时一分冤枉钱也不愿意花的人,到了儿子要读书上学,那就是养蚕、卖猪、粜稻、勒紧裤腰带也要供的。父爱也可以如此细腻柔软。父亲的背影是孤舟上为儿缝被的一抹朦胧的灰色,在记忆力永远挥之不去的温馨。


我知道孩子们读这些文字,可能仅仅只是作者的故事,与自己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可是与我这个老师有关系呀。我也曾从母亲那双皲裂的手里接过毛票,我们在那条刚修好的毛坯公路的岔口分别,她扛着锄头继续去修路,我背着书包去上学,下定决心要让没有了父亲的母亲,有我这份依靠。


童年的那个夜晚,已睡过一觉的我醒来,发现路灯还亮着,起来看是父亲正在给我们刷衣服的背影。他看见母亲洗的衣服还有印渍,又收下来重新洗。他说衣服脏了第一次没有洗干净,下一次就再难洗下来了。


我没有本事写出梁晓声先生和吴冠中先生那样的文字来表达我对父亲母亲的感激与怀念,我只能借由他们的文字去缅怀我的父母——他们何尝又不是那样伟大的为女儿计之深远的父母呢!



热情地赞美VS严格地要求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巴迪的父母面对他写的诗的评价。不管是哪一种,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们在小时候更能接受前者,而恐惧后者。我们学习,思考,辩论,再回到自己。按着文字的描述来做游戏,辩论是一种游戏,而两个人扮演着不同的力量来影响这中间的人,这样的体验是深刻的,欢乐大概是刻骨铭心的。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在不同方向的风里,不被风刮倒,不是件容易的事,可是至少要知道主动权是在自己这里的。任何时候,别人的断言都不能成为自己发展的绊脚石……


如果读别人的文字能生出自己的话语,用文字表达自己,那就是学有所获了。



人的心灵实在是需要真诚优美的文字所滋养的,而我们每一天都有机会走进这些人类灵魂的摆渡人的作品里,它们是船,渡我们去一个更圣洁美好的地方。它也引导我们和孩子们去创造,去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想语文老师以生活在自己的语文课堂里而感到幸福作为教育目标,甚好。(2305)

插图以及封面:来自网络,感谢原创。

习作图片来自班里的小朋友


小鲈鱼说
写作是疗愈,是种下文字的精神花园。
 最新文章